夢見美瞳壞了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文 | 米飯

少年商學院新媒體部副主編

最近有一部高分女性獨白劇火了,自第一集上線以來,不僅頻上熱搜,且一開播豆瓣評分就高達8.4分。

全劇共8集,每一集由一個獨立單元劇組成,呈現了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容貌焦慮、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家庭暴力、中年危機、物化女性8個當代女性生存痛點。堪稱國內首檔為女性發聲的獨白劇,從女性視角出發,講述女性面臨的不同困境,深度探索她們對孩子、家庭、年齡、工作等方面的思考。 它的名字叫——

《聽見她說》

《魔鏡》:容貌焦慮

鏡頭一開播,就是一段自問自答。

女孩在虛晃的鏡頭下找了一對耳環,對著鏡子戴上——

“魔鏡魔鏡告訴我,誰是世界上最難看的女孩?”

“不用你說,我知道是我。”

鏡頭前的她,一頭綠發,化煙熏妝,戴美瞳,墊高鼻梁,口紅顏色誇張發亮。

“塌鼻子、薄嘴唇、大腮幫子、眼距太寬、毛發稀疏......”

很難想象這是她對自己外貌的形容。

2小時37分鐘,她甚至統計過自己每天照鏡子的時間。

用她的話來說,“驚喜的時候少,失望的時候多,對自己失望,因為我知道我長得不好看。”

在一番精心“裝修”後,她便開始瘋狂凹造型發自拍,在社交媒體上獲贊評論無數。

沾沾自喜一番過後,又開始陷入自我懷疑——

一個月前,她去參加同學聚會,花了3個小時“裝修”自己,沒人認出她來,當初的小透明成了大家關註的焦點,順利站上了C位。

去廁所補妝,曾經對她不屑一顧的班花尾隨她,向她請教護膚秘訣,連暗戀了3年的高中班長,都開始對她殷勤起來。

“那一刻我知道,我贏了。”

但勝利感並沒有維持太久,她回到家,打算照鏡子,重溫榮耀時刻,卻發現自己右眼的雙眼偶皮貼不知道什麼時候掉到了眼角。

她開始病態般地焦慮起來,神經質地懷疑聚會上的竊竊私語是不是在議論自己。

那一刻她渾身發抖,冒著冷汗,充滿了羞恥和憤怒。

就是這麼一根細細小小的膠帶,毀了一個美好的夜晚,像一根魚刺,紮進我的心裏。我覺得累了。

她坐在鏡子前脫下假發,一邊卸妝一邊回憶起自己進整容院的經歷。

在診室她一股腦說出了自己的來意——

割雙眼皮、割眼角、墊山根、豐唇、墊額頭、墊下巴......

然後就有了下面這段對話——

大夫:“小姑娘,我是個從業30年的整容科醫生,在我看來,你很漂亮,不需要整容,你只是不太自信,相信我,自信的女孩才最漂亮。”

女孩:“大夫,不是漂亮的女孩才最自信嗎?”

鏡頭轉到洗水池,她開始質問自己——

“你到底在取悅誰啊?你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如此卑微?”

而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浴室,她的這一段獨白堪稱經典——

提到相貌焦慮,她說起初二的經歷,那年她被選做領旗手,穿著新裙子驕傲地站在隊伍的最前方,卻聽見身後的護旗手小聲議論,“看啊,她那條象腿,真粗啊。”

從那天開始她萌生出了羞恥心,為自己的樣貌身材感到羞恥,並且再也不露小腿,再也不參加運動會。

從浴室出來的她對著鏡子端詳自己——

“我的四肢都很長,身材健壯像個運動員,小腿很粗,屁股很大,乳房不大,肩是平的,穿襯衫好看,臉上還有點雀斑,我挺喜歡的。”

說之後走近窗戶,看向遠處,鏡頭前的她,第一次露出真實動人的笑容。

在現實中,盡管我們可能不會像女主一樣,有著近乎偏執的外貌標準,但每一位女性在生活中都難免會經歷容貌焦慮。

我們就像是被嵌入一個巨大的評判體系,不斷有人在為我們的相貌、衣著、身材打分,甚至我們自己也會不自覺地審視自己——

“我看起來一定很臃腫,就知道不能吃那麼多!”

“頭發也太稀疏了吧,不行得去植個發。”

“今天不夠時間化妝了,等會出門可不能摘口罩了。”

成人尚且很容易陷入容貌至上的圈套,更何況是孩子呢?

在電影《西班牙女傭》中,對身材自律的媽媽為了鼓勵女兒減肥,總是故意給女兒買小一號的衣服。

也許她的出發點是希望女兒能夠更接近時代審美,少受打擊和傷害。

但對女兒來說,這何嘗不是外貌羞辱和自尊傷害呢,尤其當這種審視來自自己的媽媽的時候。

對孩子們來說,他們的心智還不夠完善,對於美醜的體驗,很多時候來自於成人世界。

在日常當中,我們可以多問問自己,那些不經意間產生的容貌焦慮,以及對於美和醜的評判,是不是會無形中影響著我們的孩子?

當我們能夠自我覺察,幫孩子樹立積極客觀的審美觀,這個世界對於“美”的單一刻板標準,也自然不會輕易住進孩子們的內心。

《許願》:原生家庭

這一集的主角是一個26歲的單親家庭女孩小雨。

生日這天,她錄了一則短片,把自己想對媽媽說的話說出來。

在媽媽懷著她的時候,她爸爸出軌了,媽媽因此失控了一般,抱著小雨到處去鬧,最後她爸爸受了處分,丟了工作。

但媽媽還不罷休,熬了一鍋放了農藥的八寶粥,想把自己和女兒都毒死,好在最後被鄰居阿姨及時發現了。

哪怕爸爸在醫院門口下跪認錯,媽媽也不肯原諒他,只是說“你去死吧”,後來爸爸去了很遠的地方工作。

之後媽媽帶著小雨離開了爺爺奶奶,直到老人家臨終,也不讓小雨見最後一面。

14歲那年小雨最後一次見到爸爸,爸爸給她留下了一個鐵盒,裏面裝著兩萬多塊錢。

2個月之後爸爸去世了,媽媽知道之後,只說了一句“活該”。

媽媽不停地在小雨面前怨恨咒罵丈夫,從小偷看小雨日記,做錯一點事就對她破口大罵,把整個世界壓在小雨身上。

她告訴小雨,“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人愛你,那就是我”。

這樣的愛讓小雨很窒息。

在她26年的生命當中,沒有爸爸,沒有朋友,甚至也沒有愛人的能力。

她在學校裏最好的朋友是媽媽的間諜,沒有自己的朋友。

努力學習考上最遠的大學,就是為了離開媽媽,卻逃不開媽媽的電話轟炸。

第一次遇到相互喜歡的人,結果被媽媽趕跑——“你配不上我女兒,你離開她,越遠越好”。

她想過輕生,下一秒卻反問自己,“我沒有辦法想象,如果你沒有了我,該怎麼活在這個世界上?”

錄下視頻後,小雨對著蛋糕許了一個願,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吹熄蠟燭,她回到鏡頭前結束錄制。

下一秒,她就接到了媽媽的來電,喊了一聲“媽”,畫面戛然而止。

沒有人知道,她對著錄好的視頻,究竟按了發送鍵,還是刪除鍵。

看這一集的時候,我不只一次地聯想起郝蕾在《春潮》中飾演的女兒,同樣在父親缺位的家庭中長大,受制於控制欲極強的母親,母女之間陷入相互捆綁的共生關系。

而兩個故事的女主角,都通過各自的方式,最終完成了和媽媽對峙。

這也許是本集的雙重立意所在,身為女兒,是否能夠聽見自己的母親,理解她們的苦楚和瘋魔,用自己的方式獲得自我拯救。

就像小雨在劇中許下的願望一樣——

“媽媽,我很愛你,我也知道你也很愛我,但你對我最大的愛,應該是愛你自己。”

而身為女性,同時又身為媽媽,是否又能夠站在女兒的視角上,哪怕自己的人生有缺陷,也要充分地給予孩子愛和自由。

母女之間,更需要“聽見她說”。

《失眠人的夢》:全職主婦

在沒有畫面的前5秒,奏樂已經響起。

鏡頭轉向天花板上的燈,隨即是一雙叫人記憶深刻的眼睛特寫。

絕望、麻木、掙紮、飄忽、不安、疲憊......眼神像無底洞一樣,把所有的情緒吸納其中。

下一秒,女人走近陽光下的窗戶,一下子拉緊窗簾。

接下去,機械化的生活程序開始上演。

捋牙膏、整理廁紙、擺放餐具、熱牛奶、拖地板、在杯盤狼藉的飯桌上吃早餐、熨衣服、做晚飯、聽丈夫打呼嚕、夜晚失眠、......

配合著史詩般波瀾壯闊的交響樂,有種麻木的悲壯就義感。

這就是她的一天。

她是一位典型的全職太太,原本在出版社工作,當編輯助理,沒事就在倉庫看書,後來懷孕就辭職了。

婚後,她被幹不完的瑣屑家務包圍,常常幾個月都看不完一本書,單調乏味的生活容不下她的浪漫主義。

而她老公卻是個典型的活在現實世界的人,他在制造紙箱的公司上班,很少有應酬,不抽煙,不喝酒,沒有惡習,幾乎每天都準時回家。

給老公推薦幾本書,希望可以互相交流,結果對方把人物給記串了。

結婚前好朋友對她說,“你知足吧,你還想要什麼呢?你嫁的已經是模範老公了,你不是想要孩子嗎?結婚就是孩子的制造業啊,如果這真的是你的目標,那你就不要介意你的老公是不是聽第九交響曲。”

好多後她想起這段話,就特別想問問自己的這位朋友——“如果目標變了呢?應該怎麼辦?”朋友後來因病去死,她也沒有問到答案。

晚飯時間是他們家聽故事的時間,她卻發現孩子兒子來回地在編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

她想過要揭穿,但對話程序好像被編排好了,大家都習慣了這種模式。

每天晚上,她都要忍受著老公的呼嚕聲,漸漸地她開始失眠,嘗試過喝酒、吃安眠藥,但效果只能管幾個小時。

她在深夜吶喊,對著床上打呼嚕的老公嘶吼,但並沒有打破深夜的秩序和寧靜,呼嚕聲依舊此起彼伏,黑夜照常運轉,她再一次被吞沒。

有一次她做了一個夢,夢見在荒無人煙的地方,她刨了一個坑,把自己給埋了,從深坑往上望,臥室裏天花板上的那盞燈就掛在那裏。

那是她唯一一次從夢裏醒過來。

劇中最後一幕,女人夢見自己被關在一間鋪滿斜陽的屋子,她抓著窗戶,喊著“放我出去......”

然而,鏡頭很快切換,下一秒她在床上起身,昏暗的陽光照進屋子,她猛地一下拉緊窗簾,畫面再次陷入一片黑暗。

她最終,還是選擇把自己鎖起來。

在接受采訪時,演員白百何被問到,“你身邊的全職太太與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相似點?”

她的回答真實且無奈:

“可能所有的全職太太,有點像我短片中演的這個這個人一樣,當她,面對她真正熟悉,或者認識的人的時候,有些時候,她並不會完全把自己曝光出來也不會說太多自己真實的想法,當她不想去改變的時候,除非她想改變現狀了。所以我沒有聽說她們跟我們聊類似這樣的話題。”

不論在戲裏還是戲外,這個龐大的女性群體,大多選擇把自己鎖起來,逐漸淪為社會、家庭的失語者。

劇中不止一次地出現“紙箱”的臺詞,對紙箱的態度,女主從一開始的新奇到最後的麻木厭惡,也象征著對生活的絕望和無奈。

同樣在鏡頭前反復出現的,還有臥室天花板上,那盞熄滅了浪漫生活幻想的燈。

有網友在底下評論,這一集太意識流了,不夠生活化,不容易引起共鳴和討論。

也許恰恰相反。

正是因為全職主婦們的生活已經四面楚歌,孩子的成長學習問題、丈夫的不理解和輕視、公婆的苛求和指責、仍然需要自己支撐的原生家庭、社會的不認可和淘汰......

每位全職太太,都必須面對層出不窮的困境,不管畫面如何呈現,都無法說盡她們心裏的痛處。

在這樣的語境下,電影的隱喻和留白反而更顯高級。

繼續《聽見她說》

這部劇是趙薇從一部BBC高分獨白劇《Hear Her》裏得到的靈感,目前只更新了三集。

和原版對比,《聽見她說》更貼近日常生活的視角,即使做不到在每一幀每一個話題,都捕捉到觀眾的共鳴,但作為一部聚焦女性群體困境的作品來說,她的存在本身,就已經成為價值。

趙薇導演在接受訪問的時候就提到,這部劇的社會價值會比商業價值大。

不為別的,就衝這句話,這部劇就值得我們持續關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