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白蟻吃木頭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黃元琪

巴國在不同時期有不同都城,其中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匯地的江州城(今重慶渝中區),是有記載的最早一座城池。重慶就是在這座帆檣蟻聚、商賈雲集的城池上發展起來的,因此渝中區也被稱為“重慶母城”。

母城舊事中,不得不提湖廣會館。典雅古樸的湖廣會館緊鄰長江邊,位於東水門大橋之下與朝天門碼頭近在咫尺,見證著人的遷徙。重慶曾有過多次移民,不同移民群體在遷徙中流變成為新的文化積澱與形態。明清時期,戰亂紛飛。巴蜀地區遭受重創,人口銳減。清政府在耕地所有、賦稅收繳、農耕用具提供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流入四川,其中“湖廣填四川”人口遷徙活動尤為著名。

湖廣會館外觀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由作者提供

這些移民為重慶帶來了發展機遇,也糅雜出了新穎璀璨的文明。據考證,如今的四川話,重慶人引以為傲的火鍋,都由當時入川的移民所帶來。湖廣會館作為來自湖廣的移民祭祖、留宿、議事、娛樂等重要場所,凝聚了先民對自身本土文化的傳承與信念。依山勢而建的宏大建築群,氣派地站在東水門城墻之上,黃色封火墻與錯落有序的院落來自徽派工匠之手。門前高大威猛的石獅子透射出昔日的輝煌與榮耀,院內“禹王宮”的門樓氣勢恢宏,木結構懸山式小山瓦頂的風格為中國明清時期南方建築藝術的代表。木材原料專門從湖廣運來,意為不忘家鄉。幾百年前的湖廣會館在每年正月十四都要舉辦禹王廟會,祭奠禹王,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湖廣會館老照片

禹王宮大殿後面依山而上,便是齊安公所和廣東公所。齊安公所又名帝王宮,由湖北黃州府移民修建。這兩大公所最有看頭的就是它的戲樓。會館的情致與精致都在這戲樓之中。戲樓額枋的浮雕、鏤雕裝飾美輪美奐,栩栩如生。其題材主要為龍風、奇花異草和以西遊記、西廂記、封神榜和二十四孝等戲劇故事為依托的人物雕塑。

禹王宮

原來光禹王宮就有13座戲臺,曾有“戲臺九重,臺臺不見面”的美譽,如今,整座湖廣會館現存四座戲樓,其中廣東公所的戲樓保存得最完好精美。旅人坐在其中,依稀能回到當年文人雅士與官商富豪們坐在樓中等待一場大劇上演的情景。

戲樓

雕刻裝飾

這座完整大氣的會館也曾因年久失修和人為因素而滿目瘡痍。大量精美木雕、石雕被破壞,殿堂與樓閣損毀嚴重,還要面臨著火災、白蟻、危房倒塌等不安全隱患,整座會館建築群隨時都可能面臨顛覆之災。上世紀80、90年代,渝中區舊城改造,籌劃修建東水門大橋的隧道引橋之時,原本的計劃是拆除東水門城門以及城墻,這對位於同片區域的湖廣會館面臨去留抉擇。在經過多方研究論證之後,東水門城門和城墻也最終得到保留,湖廣會館得以留存。

1999年2月,重慶市文化局牽頭,協同重慶建築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主導修復設計方案進行整體建築修復。期間,市政府大力支持,世界銀行貸款解決巨額修復經費,意大利ARS公司作為專業的文化遺產保護咨詢公司參與修復工作,歷時多年後,“修舊如舊”湖廣會館再次展現在人們面前,續寫歷史。

湖廣會館內景

湖廣會館內景

渝中區的另一條文化之路是山城巷。它臨崖而築,直面長江。明清時期是連綿不斷古老居住街區,至今保留了幾百年前院落、吊腳樓建築風貌。重慶開埠時期,它緊鄰外國領事租界地,許多國外人士在此定居。抗戰時期,又成為了抗日將領的官宅區域,因此這裏留存不少近代西洋建築,是重慶“母城”的重要記憶。

山城巷

“遠遠的街燈明了,好像閃著無數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現了,好像點著無數的街燈。”二十世紀初,法國傳教士曾在山中立桿點燈,為路人照亮回家的路,因此得名“天燈巷”。往後家家戶戶燈火如星的美景,如同一條腰帶纏繞在母城的半山腰上,令人向往。1972年,它正式更名為“山城巷”。

山城巷

沿著層層疊高的地勢爬坡上坎,石板坡透著街巷原始的肌理,重慶山城風貌與煙火氣息在此傳遞,坡上有座石庫門建築的三層小樓,氣勢豪邁,便是大名鼎鼎的“厚廬”。

厚廬原為抗戰時期四川軍閥劉湘下屬藍文斌師長官邸。厚重的上海石庫門建築,與當時的明清民宅形成鮮明對比,細節處中西合璧,保留了東方韻味與海派風情,經過修復後,依舊彰顯著昨日風華。

厚廬

順著居民區往上,歐式建築群出現在眼前。富有百年歷史的天主教堂——仁愛堂保留了歐式尖頂與十字架。1902 年,仁愛堂醫院建成,為仿羅馬式兩層圍廊建築,它緊鄰仁愛堂修道院。1944年,仁愛堂改名“陪都中醫院”,即重慶市第一中醫院的前身。

仁愛堂與鐘樓

近年山城巷改造後,在它周邊打造了一座“荒野花園”,經過花卉設計師的巧手,布置出別致的“花瀑”等景觀,將塵封已久的百年前教堂地下室、鐘樓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

由於地勢頗高,視野開闊,人們能從這裏俯瞰長江和珊瑚壩。

荒野花園

山城巷俯瞰長江

山城巷兩頭,連接著重慶“母城”渝中的上下半城。如今的它不止是個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懷舊街區,各種創意集市、畫廊與咖啡館帶來了時尚氣息,也為重慶的文化江湖增添光彩。

責任編輯:朱喆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