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女人夢見挖雪蓮果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機器之心原創

作者:吳昕

如果繁星「問對」了問題,但可能研究方法有誤,某種意義上,大把的錢打水漂了也沒關系,因為一旦把這兩者都做對了,也就改變了世界。

卡爾·薩根《暗淡藍點》

「如果要確保 10 年後的高速高質量發展,那麼有些探索現在已經是正當其時了。我作為創始人,跳脫出來去摸一摸 10 年後路上的石頭,可能是比較適合的人選。」

3 月 17 日,41 歲的黃崢宣布辭任拼多多董事長,轉行「想去做一些食品科學和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

就在他宣布卸任的同時,拼多多發布 2020 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截至 2020 年底,拼多多年活躍買家數達 7.884 億,超越阿裏巴巴成為中國用戶規模最大的電商平臺。

有趣的是,就在當天,黃崢與拼多多創始團隊設立的繁星公益基金,與浙江大學共同設立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學基金,在未來 3~5 年投入 1 億美金用於「計算 + 生物醫療」 、「計算 + 農業食品」和「先進計算」的科學研究項目。

「成不了科學家,但也許有機會成為未來(偉大)的科學家的助理,那也是一件很幸福事兒。」黃崢在 2021 年度致股東信中寫道。

一、新農業的革命之路

2020 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全球居民的生活帶來了困擾。和大多數人一樣,黃崢也在家中宅了一段時間,讀了一些哲學書,對生命又有了一些感悟。

他在 2020 年致股東信中寫道,「一個全新的人類世界正在到來,新物種將會以和從前完全不一樣的樣子在新的土壤中孕育和生長。我們將更加堅定地投資未來,努力建設面前的新世界。」

過去六年,因為差異化選擇,拼多多專註於農業領域,通過提升流通領域效率,去中間補兩頭來讓農民和消費者獲益。

通過在「雲端」對接供給和需求,讓小農戶直接面對平臺上眾多的消費者,為小散農產品「拼」出了大市場。該模式把各地分散的農產品集中搬上平臺,利用農貨智能系統,預測農產品成熟周期,提前預售應季果蔬、鮮花,按品類價格精準推薦給用戶。

過去像雪蓮果、人參果這樣的種植規模不大的小眾農產品很難實現大規模流通。但有了拼多多這樣的平臺,一個包裹就能發貨,市場一下子打開了。

但流通效率的提升畢竟不能從質上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也不能性質性的大幅提升身體健康水平。與此同時,一個更為深刻的現實很少被科技媒體提及。《經濟學人》發布的《2020 全球食品安全指數》中,中國排名第 35 位,排名較以往有所上升,但仍只處於中等偏上水平。

2018 年,城鎮居民收入比農村居民收入高出近 3 倍,與 1978 年經濟改革開始時的差距大致相同。當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出現在快遞、滴滴、互聯網甚至城市制造業中,農業生產落後、效率低下,中國糧食出現供不應求且缺口變大也會令人擔憂。

一步步往縱深走,我們能做些什麼呢?關於人類「吃飯問題」的解決方案,一個彈丸國家的農業革命給出了另一個可能。

以色列自然可耕種土地只有國土面積 20%、氣候幹旱缺水、農業就業人員只占勞動力總人口的 1.2%,但是,他們的農業產品不但能滿足國內絕大部分需求,還可以出口。

得益於水務系統和建制,更離不開技術創新(比如,滴灌、培育需水更少植物),後者讓以色列農業頗具創新性,農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第一產業,而是融合科技、工業甚至服務業的復合型戰略新興產業。

「行業競爭的日益激烈甚至異化,讓其意識到傳統的以規模和效率為主要導向的競爭有其不可避免的問題,要改變就必須在核心科技和其基礎理論上尋找答案。」黃崢將未來目標放在了「從質上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性質性地大幅提升身體健康水平。」

在這封 2021 年的公開信中,我們也看到了幾個可能性樣本,無一不與人類福祉息息相關。比如,能否有效控制農產品中的有害重金屬含量,同時提升有益微量元素(和維生素)水平;能否穩定供給更健康的植物蛋白「素雞 2.0」;繼續 2016 年諾獎「分子機器人」的研究,能否研究出蛋白質機器人,去疏通人的腦部血管。

二、一個樣本:吃肉的底層革命

位於加州伯克利 Finless Food 公司想用人造的方式,把魚肉 「種」出來給人吃。

他們會從一條健康美味的海魚身上采樣一小塊魚肉,分離出他們需要的細胞。只要條件合適、給足養分,這個細胞就會分裂、繁殖、長成魚肉。所有這些過程,都發生在一個叫做生物反應器的昂貴設備裏。

Finless Foods 於 2017 年 9 月舉辦了一次從細胞中長出魚肉的試吃活動。

如今,除了人造魚肉,還有人造牛肉、豬肉、雞肉、人造奶等。據說,黃崢曾被邀請品嘗了一下人造牛肉,是由比爾 · 蓋茨投資的人造肉公司研發的。為了這頓飯, 他還買了真的牛肉帶過去對比。結果,黃崢完全分辨不出兩種肉,並為之震驚。

從生物進化角度看,人是一種雜食動物,由於大多數人都需要攝入動物蛋白才能延續生命,在吃肉這一點上,我們沒有選擇的自由。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全球肉類消費迅速增加。今天人均每天的肉食與肉蛋白攝入較 1960 年代翻了一番,平均每年的增長率為 1.9 %,總產量更是達到 50 年前的五倍之多。

《國家地理》的統計進一步佐證了人類吃更多肉的趨勢:1961 年至 2011 年,人們日常攝入的卡路裏從 2194 大卡漲到 2870 大卡,其中從肉類獲取的占比從 6 % 增加到 9 %。

有數據顯示,牲畜占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量的 18 %,甲烷的 40 %,一氧化二氮的 65 %。畜牧業也占用了地球上大量的資源。農業占人類淡水足跡的 92%。養活未來百億人口(目前全球人口近 80 億),需要養殖更多的豬、羊、牛等牲畜,會地球造成巨大壓力。

「農牧業占用了太多土地,施肥過度、灌溉模式粗放……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生產糧食。」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在英國《自然 · 可持續發展》雜誌(2020)上發表論文曾談到。

好在合成生物技術和文化讓人類在吃什麼和如何吃的問題上有選擇的空間。

「不論智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有了多少成就,還是沒辦法打破生物因素的限制。然而,就在 21 世紀曙光乍現之時,情況已經有所改變:智人開始超越了這些界限。自然選擇的法則開始被打破,而由智慧設計法則取而代之。」在《人類簡史》「智人末日」章節中,作者尤瓦爾 · 赫拉利寫道。

李嘉誠和比爾蓋茨相繼為合成生物技術背書,前者曾表示,「合成生物年代瞬間已在眼前,將顛覆很多行業,這是大機遇。」

人造肉技術路線大致有兩種 -- 養細胞和養大豆。Finless Food 的人造魚肉屬於前一種,明星公司 Impossible Foods 的人造牛肉屬於後一種。他們將大豆蛋白、馬鈴薯蛋白、椰子油和葵花籽油結合,並從大豆植物根部的根瘤提取血紅素,註入 Impossible 肉中,賦予牛肉原有的血腥味。

新加坡首家提供日式 Impossible 料理的餐廳 Kinki Restaurant & Bar 提供的豬排三明治。

從大豆植物根部的根瘤提取血紅素,註入 Impossible 肉中,賦予牛肉原有的血腥味。

泰森、雀巢等食品巨頭和資本都對人造肉虎視眈眈。明星人造肉公司身後擠滿聲名顯赫的投資人(Impossible foods 投資人包括李嘉誠、比爾 · 蓋茨)。隨著這些明星公司開始在亞洲人餐桌上攻城略地,一個疑問油然而生:

有著悠久舌尖文明、吃飯絕不將就的中國人,為什麼要留待西方的「肉」攻城略地?何況這裏還涉及國家可持續發展、國民健康的根本問題。

數據顯示,全球肉類消費量,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貢獻了大部分的增長。中國在其中尤為突出。1960 年代以來,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不到 500 美元提高到約 9000 美元。每天從肉食中獲取的熱量從 29 大卡躍升至 483 大卡、增長約 16 倍。年人均肉類消費量從 4 公斤漲到 62 公斤。是 50 年前的 13 倍。

人類吃肉越來越多的趨勢中,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貢獻了大部分的增長。亞洲整體消費在五十年中翻了 7 倍。圖片來源:好奇心日報

中國肉類消費貢獻突出。在所有變化中,中國豬肉的消費增長將所有剩下的品類拋在身後。中國人相當於每年吃了全球一半以上的豬肉。圖片來源:好奇心日報

目前,人造肉公司面臨最大挑戰是怎麼降低成本。財新記者曾做過調查,一塊 Beyond Meat 的人造肉標價是 3 美元,幾乎是碎牛肉肉餅價格的兩倍;Impossible Foods 在美國漢堡王的售賣單價 5.79 美元,比一般漢堡貴 1 美元;在港澳漢堡連鎖店的 Triple O’s 售價 88 港元,店內傳統牛肉漢堡僅售 58 港元。

就動物源人造肉而言,培養基、生物反應器,以及訓練有素的技術人員導致肉價格居高不下。不過,成本和效率是人造肉科學家正致力解決的問題。「在未來兩三年內,植物肉漢堡 impossible foods 可能可以做到定價高於成本,五年內,很有信心人造肉會更便宜。」2019 年,Impossible Foods CEO 帕特裏克 · 布朗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曾表示。

相比四年前,現在人造肉成本已經下降不少,最低能夠做到比現牛肉貴 50%。但技術最不怕的就是降低成本。當問題是成本問題的時候,意味著突破只是一個時間問題。這些都預示著顛覆性的變化。

三、「繁星」:以公益反哺生命科學

人造魚肉研究,也正好出現在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學基金首批資助項目中。

2021 年 3 月 17 日,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和繁星公益基金簽署捐贈協議,設立「浙江大學上海高等研究院繁星科學基金」, 支持「計算 +」創新實驗室的建設,推動學校在計算與生物、醫療、農業、食品等交叉領域開展基礎研究及前沿探索。

作為第一期資助,繁星公益基金將在未來 3-5 年向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 1 億美元,用於「計算 + 生物醫療」「計算 + 農業食品」和「先進計算」三個創新實驗室的科學研究項目。

目前,世界九成以上的魚種被過量捕食,造成生態不平衡的同時,也意味著野生魚數量難以再增加,而漁場常常會大量使用殺蟲劑和抗生素。在通往餐桌的道路上,與人造牛肉相比,魚肉面臨的倫理困境要小得多。前者所需的胎牛血清獲取極為不易甚至殘忍,需要屠宰懷孕母牛取出尚未發育完全的胎牛,對其心臟進行心臟穿刺采血。

除此之外,擬開展的首批項目還包括「超大規模實時圖推理機研究」、「重大腦認知障礙的閉環調控研究」、「腫瘤免疫新抗原研究」等。

「超大規模實時圖推理機研究」關註的是剛產生的「熱數據」,能在更短時間裏更精準地處理數據,比如用毫秒級的時間判斷信用卡是不是被盜刷了。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世界的抑郁癥患者大約為 3.4 億,預計到 2020 年,抑郁癥將成為繼冠心病後的第二大疾病負擔源。

「...... 如果我們無法延長生命,那麼就讓我們盡可能地減少痛苦。我所說的痛苦是慢性的,包括抑郁和焦慮。」盛大網絡董事長兼 CEO 陳天橋在談及捐資創立加州理工學院陳天橋雒芊芊神經科學研究所聚焦腦科學時曾說過。

醫學界對於抑郁癥的主要成因是單胺假說,主要與單胺低下有關,比如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一些藥物雖然被證實具有抗抑郁的效果,也具有較為明顯的毒副作用。

2021 年,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 Edward F. Chang 教授團隊提出一種新穎的、面向難治性抑郁癥治療的個性化神經調控方法,發現在三個深部腦刺激(DBS)靶點位置內以不同刺激方式都能在短時間內改善患者癥狀。

事實上,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通過非侵入技術可以對神經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癥)有更為深入的認識。新技術為基於疾病動物模型的病理機制研究提供了關鍵問題,利用綜合技術研究病理機制又為新藥靶發現和新療法研發提供了極大的機遇。「重大腦認知障礙的閉環調控」將深入研究抑郁癥、焦慮癥的靶點機制,如果這項技術取得突破性成果,將成為抑郁癥等情感障礙類疾病患者的福音。

「腫瘤免疫新抗原設計與應用」把目光對準的是現在最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機制,通過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的先天能力來靶向攻擊狡猾的癌細胞。

新抗原(neoantigen),是指腫瘤細胞提呈的可激活 T 細胞的抗原。只要腫瘤突變數量足夠多,總會有些突變會成為新抗原。突變來源的新抗原成為免疫治療最理想靶標。

而新抗原治療主要是通過高通量基因測序和數據分析,發現患者的腫瘤的個體化的眾多體細胞突變,篩選出可能成為新抗原的突變作為靶標,負載到抗原提成細胞(APC)上,從而起到激活 T 細胞識別多種新抗原,進而殺傷腫瘤的療效。

與固定單靶點的靶向藥相比,新抗原治療不需要固定靶點,可以靶向患者個體化的多個靶點。如果把固定單靶點的靶向藥比作練武功的某一個固定招式,新抗原療法則是「見招拆招」、「無招勝有招」。

早期通過 cDNA 文庫篩選新抗原的方法,費時費力,難以推廣。目前,隨著測序技術和生物信息學的發展,使得快速有效地對每位患者進行單獨測序和新抗原篩選成為可能,為新抗原疫苗臨床應用奠定了基礎。

早在 2020 年,按照 IPO 時的承諾,黃崢連同創始團隊一起,捐贈約 2.37% 的公司股份,正式捐贈成立「繁星公益基金」,推動社會責任建設和科學研究。該基金是不可撤銷的慈善基金,由獨立受托人管理,保證慈善基金的所有資產全部用於公益用途。

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非常燒錢且往往無功而返,但黃崢仍然選擇用慈善的方式去反哺,這在中國富豪中並不多見。

「對於大腦和思想,我認為必須用一種非盈利的方式,因為人類目前缺乏對大腦某些基本方面的理解。所有這些研究,仍在大學或研究所。」陳天橋當年曾這樣回答為何以公益方式去做腦科學研究。

黃崢的選擇或許與他 27 歲那年實現財富自由有關,當時的經歷讓他意識到錢的作用也有兩面性。據說,繁星公益基金的名字靈感源自文森特 · 梵高的一句話,「我不知道世間有什麼是確定不變的,但我只知道,只要一看到星星,我就會開始做夢。」

如果繁星「問對」了問題,但可能研究方法有誤,某種意義上,大把的錢打水漂了也沒關系,因為一旦把兩者都做對了,也就改變了世界。

四、無人區探索

蓋茨 53 歲就從微軟退休,一個紀錄片影片記錄了三個親自參與的項目:廁所革命、消滅小兒麻痹癥和核電革命,每一項都不是易事,每一項都是全球影響深遠的議題。在這次疫情當中,不遺余力推廣和研究疫苗的蓋茨甚至成為陰謀論的靶心。

亞馬遜宣布其老板兼創始人傑夫 · 貝索斯在執掌該公司近 30 年後,將於今年夏天卸任首席執行官一職。他表示,這一職位將使他能繼續「參與亞馬遜的重要項目」,同時也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專註於其他事業,尤其是太空旅行、應對氣候變化以及他在 2013 年收購的《華盛頓郵報》。

貝索斯的個人資產(近 2000 億美元)甚至比蓋茨還要多,他可能也像蓋茨一樣計劃轉移事業的重心。他尤其對環境問題很關心:他曾說過,資源消耗的不斷增長與地球有限的資源相矛盾。

馬斯克雖未退休,但他早已將對人類未來的憂慮轉化為一家家市值屢創新高的科技公司和非盈利組織。就在最近,2021 年 2 月,由馬斯克和馬斯克基金會贊助的 1 億美元 XPRIZE 碳捕集大賽即日成立。

就在大洋彼岸最精英人群利用自身的極大能量將去影響社會甚至人類未來時,在中國,八零後、技術出身、成長於互聯網時代的黃崢正展示出中國富豪的另一種風貌,他們有著更接近彼岸對未來的深刻理解和行動。

任正非曾說,未來二、三十年人類社會將演變成一個智能社會,其深度和廣度我們還想象不到。越是前途不確定,越需要創造。然而,華為現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科學的創新,尚未真正進入基礎理論研究。跟著人跑的「機會主義」高速度會逐步慢下來,創立引導理論的責任已經到來。

帶著對人類未來與科學的敬畏與崇尚,黃崢將走入繁星之夜。多年後,或許就像安德魯 · 卡內基之所以到今天還被人銘記,是因為他為世人建設了大學、公共圖書館和音樂廳,而不是「鋼鐵大王」。我們也終將遺忘喬布斯,「但比爾蓋茨將擁有雕像。」幾年前,美國商界一篇熱文曾如此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