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白瓷的觀音菩薩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德化窯青白釉小盒。

最早傳入歐洲的中國瓷器是元朝泉州的德化白瓷,目前依然存放在威尼斯的聖馬可大教堂內。在西方世界廣為人知的“乳白似象牙”的“中國白”,則是法國人對明代中晚期德化窯燒制的白瓷的專有稱謂。

中國瓷器大規模外銷始於唐、五代時期,主要為越窯、長沙窯、鞏縣窯、邢窯產品。宋元時期,隨著海上航路的拓展,海外市場對中國瓷器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北方的磁州窯、定窯、耀州窯,南方的越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名窯產品都有外銷,但多數窯口距離海港路途遙遠,運輸成本以及損耗率居高不下,難成規模。而泉州所管轄的德化、晉江、南安等地區,多山脈丘陵,林木茂密,溪流縱橫,瓷土資源豐富,水陸交通暢達,具備制瓷手工業發展的所有必要條件。為滿足海外市場對名窯瓷器的巨大需求,宋元時期泉州所轄管的地方開始設窯大量仿燒越窯、龍泉窯的青瓷、景德鎮窯的青白瓷,專供外銷。

構成泉州港這一世界遺產的22處遺產點中,德化窯的屈鬥宮遺址和尾林—內阪遺址位列其中,它們正是泉州宋元時期海洋貿易的主要產品瓷器生產的傑出代表。

屈鬥宮窯址位於德化縣龍潯鎮,由福建省博物院聯合廈門大學、原晉江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等單位於1976年進行考古發掘。考古人發掘出分室龍窯一座,填補了德化窯爐發展歷史的一個空白,是研究中國古代南方窯爐技術體系重要的考古資料之一。分室龍窯在當地稱為“雞籠窯”,是龍窯向階級窯過渡類型,具有容易控制火焰氣氛、節約燃料等特點。所發掘出土器物標本近7000件,皆為宋元時期的白釉和青白釉器,胎質潔白精致,白釉細膩溫潤,青白釉呈水清色,釉厚處呈淡綠色,玻璃質感強。

尾林—內阪窯址位於德化縣三班鎮。2020年3月至6月,福建省博物院聯合德化縣陶瓷博物館、廈門大學進行了考古發掘,共有5座窯爐遺跡,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標本數千件。尤其是首次在一個遺址中發現四座分屬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窯址,對應著從龍窯至明清時期的橫室階級窯的發展演變過程,填補了德化窯古代窯業技術史的缺環。

考古人在西沙“華光礁一號”宋代沈船、廣東“南海一號”宋代沈船、東南亞等地均發現大量德化窯產品,也從側面證明德化窯瓷器是我國宋元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主要的商品之一。

明代中晚期,隨著制瓷和窯爐技術的改進,德化窯根據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創燒出胎釉渾然一體、釉色如脂似玉的白瓷制品。其中的佛道人物塑像,代表著德化窯的最高制瓷水平。故宮博物院藏有一座德化窯白釉觀音坐像,神態安詳自然,衣飾披巾垂拂流轉,栩栩如生,望之頓生莊嚴謙卑之感。

至清代,德化窯除繼續生產白瓷外,還根據海內外市場需求,生產青花瓷和彩瓷,且青花瓷漸成主流。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德化窯從一開始的自給自足模式到宋元時期為了適應海外市場需求而進行主動調整,成為中國東南沿海以“外銷為主、內銷為輔”的重要陶瓷生產基地。明清兩代又因海禁等原因,轉為“內外銷並重”的生產和銷售模式。

德化窯瓷對海外世界的影響時間長、範圍廣。在歐洲,德化瓷引發了當地的廚房革命,所生產的杯、碗等,替代了原有的金屬餐具,甚至引發了仿制德化瓷的熱潮。後來,歐洲發明的第一件硬質瓷,模仿的樣本就是中國德化白瓷。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14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