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自己玩龍燈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明大德:楊家三代,代代相傳

楊驊,他的生命定格在了48歲。

重慶忠縣縣委作出決定:追授楊驊同誌為“忠縣優秀共產黨員”。

楊驊的父親楊誌剛說:“我的兒子生命雖然短暫,但他是一名合格共產黨員,他倒在了扶貧攻堅的一線崗位,丟下父母妻兒,我們不怪他。”

楊誌剛也是老黨員,楊誌剛的父親也是一名老黨員。

黨員幹部要鑄牢理想信念、錘煉堅強黨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各種誘惑面前立場堅定。

“明大德”,在楊家三代,代代相傳。

忠縣任家鎮場上,楊誌剛又見到了村民任德平,兩人緊緊握手。楊誌剛當年在該鎮任黨委書記時就住在任德平的父親家中,同吃同住同勞動。 上遊新聞記者 張永波 李斌 攝

10月21日下午,忠縣任家鎮的街頭,下著毛毛細雨。69歲的楊誌剛和妻子秦淑英回到了闊別多年的故土。

任家鎮,是楊誌剛正式工作的第一站。“楊驊走後,我十多次都夢見自己回到任家公社,繼續在這裏做公社黨委書記。”

“崽兒書記”的崢嶸歲月

當年的任家公社,如今已經變成任家鎮了。

和當年各個大隊的書記、村社幹部聊天中,楊誌剛一如回到了1977年那激情燃燒的歲月。

“我記得1977年的冬天,我是背著背簍、扛著鋪蓋從新生區公所坐船到任家渡口,又走了5公裏,才到了工作的地方。”

那一年,他從縣基本路線教育工作團望水工作隊調到任家公社工作隊做副隊長。由於工作出色,27歲的楊誌剛就當上了任家公社黨委書記。

因為年齡小,村民們叫他“崽兒書記”。

“他栽秧子比我還快。”楊誌剛當年曾租住過任德軍的房子,如今說到當年楊誌剛挽起褲腳下田的場景,任德軍豎起大拇指。

在任家公社,楊誌剛主持修建忠豐公路、5公裏義興到任家的公路,5公裏任家渡口到任家鎮的公路,修建前江水庫、長沙水庫;引進良種玉米水稻,改良種植技術發展種養業;在任家、長沙、龍翔等地建果園;在鐵山、新開、天星等地建茶園……

楊誌剛還號召任家村家家戶戶種青麻、大頭菜等,將這些農產品制成榨菜賣到涪陵,通過涪陵榨菜廠銷售到各個地方,幫助村民增收。

楊誌剛展示自己的工作筆記。

救下一個孤兒

正當大家沈浸在40年前的崢嶸歲月時,一位中年婦女抱著孩子發現了楊誌剛。

“哎呀,楊書記來了,你還記不記得我啊?”

楊誌剛和秦淑英一看,三人的手拉在一起。“我啷個不記得嘛,你們家任華中呢?”

這個婦女名叫郭光英,並不是土生土長的任家公社人,而是後來嫁到這裏的。

“沒得楊書記,哪裏會有我們家的今天喲!”

郭光英的丈夫叫任華中。任華中父親早逝,母親改嫁,孤苦伶仃的他在街上四處“討口”(記者註:乞討),冬天衣不遮體。

40年前,楊誌剛擔任任家公社黨委書記的時候,很快就註意到了這個小流浪漢。

楊誌剛和公社幾名幹部一起將任華中安置好,他常把自己的棉絮、衣服和吃的給任華中。任華中到了適婚年齡,因為家窮沒有女孩看得上他。楊誌剛又當起了媒人,介紹郭光英給任華中認識。

夫妻二人後來學烹飪,開館子,日子慢慢過好了。任華中和郭光英兩口子還將兩個孩子培養成了高材生:大兒子在華東師範大學讀教育學博士,小兒子也是一名碩士。

“要不是楊書記,我家華中早就餓死了。”

55歲的郭光英如今回憶起那段往事,依然紅了眼睛。

“如今大家的日子都過好了,你們楊家卻是白發人送黑發人……”

說到這裏,楊誌剛原本想寬慰一下郭光英,但是自己嘴角動了一下,卻沒有說出話來,眼角流出了眼淚。

面對誘惑不犯糊塗

自己這麼做,楊誌剛也教楊驊要這樣做。

“要想發財,你就別當公務員,當了公務員,你就別想著發財。作為一名公務員,就是為人民服務的,就應該對黨和國家負責。要先做人後做事,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實實做事。”

在空閑的時候,楊誌剛則以自身經歷告誡楊驊:雖然自己任副縣長時分管很多領域的工作,但他從不參與工程招投標或發包等具體工作。

楊誌剛剛當副縣長,分管交通、城市建設等工作的時候,有一天一大早,秦淑英剛剛做完早餐,就聽見有人來敲門。打開門一看,是一名操普通話的客人,說要找楊縣長商量點工作上的事情。

這位客人來自杭州,找楊縣長是想在忠縣城區的城市建設中,拿下些路燈工程來做。

客人和楊誌剛出門後,秦淑英在做家務的時候,發現了一個信封,打開一看,厚厚一沓百元大鈔。秦淑英明白了這位杭州客人的來意。

“那個時候副縣長的工資也就兩三千塊錢,這一沓錢確實很有誘惑力,但是我們一直講的都是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幹幹凈凈做事。”秦淑英立即追下樓,把楊誌剛和客人叫回來。

“老楊啊,你可別犯糊塗啊。”

楊誌剛當即把信封交還給了這個杭州客商。

石寶鎮黨委書記楊光斌和楊誌剛家是對門,楊誌剛退休前,楊光斌有很長一段時間是楊誌剛的秘書。

“2004年的時候,楊縣長正分管教育。”楊光斌清楚地記得,那一年,自己的兒子考初中。為了能讓兒子讀個更好的中學,借著自己的秘書身份,楊光斌猶豫再三,還是向楊誌剛開口,希望楊縣長出面打個招呼。

“盡管自己也想到過會遭楊縣長拒絕,沒想到不僅遭拒絕了,還挨了一頓批評。”楊光斌至今都還記得楊誌剛的話,“你不要讓我為難。我剛在教育系統的會議上定下規矩,你就讓我去帶頭違反原則!”

“也正是楊縣長這樣教育我,才培養了現在的我。”言語間,楊光斌充滿了感激。

兒子沒做完的事我們還要做

楊誌剛說,兒子楊驊從縣安監局機關到金雞鎮扶貧駐村,他不僅積極支持,到現在也絲毫不後悔。

“從楊驊小時候起,我就教導他,你不能在‘老漢’(記者註:父親)的光環下工作生活,而是實實在在做好自己的工作,不炫耀、不張揚。”

扶貧駐村之後,楊驊挺高興。

他與父親在微信交流中說:“扶貧工作是我人生一個新起點,我很熱愛這個工作。”

在楊誌剛看來,扶貧駐村是鍛煉兒子的一個機會。

楊驊駐村後,曾邀請父親到傅壩村指導工作,但楊誌剛和妻子當時在黃水鎮,沒有去成。“後來,人走了,就沒有機會去了。”

楊驊去世十多天後,楊誌剛和妻子商量,決定到一次傅壩村,一是了解兒子生前工作、生活的環境,二是看望慰問楊驊生前的幫扶對象。

9月3日,楊誌剛帶著妻子和兒媳來到傅壩村,實地了解楊驊生前的工作生活情況,看望慰問楊驊的幫扶對象張啟斌一家。

“楊驊是代表黨委、政府駐村開展扶貧工作的,他雖然走了,但扶貧行動不會停。我們去也是給貧困戶打打氣,楊驊沒做完的事,我們繼續做,黨和政府仍然在關心你們,你們要繼續努力脫貧致富。”楊誌剛說。

兒子對父親的承諾

楊誌剛曾在微信中要求楊驊,從蜂水村調至傅壩村時不搞迎來送往。

楊誌剛解釋,他1977年曾任任家公社黨委書記,3年後擬調至原新生區委任副書記時,得知群眾準備設宴歡送他的消息後,他找到幾名群眾代表,明確表示不允許。幾年後,楊誌剛調至原白石區任區長,任家鎮部分群眾又準備在大年初一請獅子龍燈給他拜年,楊誌剛發話“堅決不行”。

這樣的身教,早就影響到了楊驊。

“這些都是我的父親一脈相承傳下來的。”楊誌剛毫不掩飾地說。

楊誌剛的父親叫楊天奇,在楊誌剛兩三歲時,就英勇參戰,曾服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1957年復員回忠縣後,擔任了忠縣二鐵廠采礦車間黨支部書記;回農村後,他擔任了大隊長,興修水利時擔任指揮長,和群眾一起揮錘舞鍁挖土石。

“那個年代,很多工作只能靠人力完成。”楊誌剛說,長期高負荷的工作,讓父親患上了肺結核等病。1971年,楊天奇帶領廣大社員在中寨村修倒井衝水庫,大壩修到一半,楊天奇卻出現吐血等癥狀,沒過多久,就離開人世。

這一年,楊天奇才44歲。

雖然楊天奇陪伴楊誌剛的時間很少,但楊誌剛在父親身上看到、學到很多東西:勤勞、樸實、敬業、清白、踏實……在楊天奇的追悼會上,1000多名群眾自發前來為他送行。

楊誌剛為父親寫下悼詞:揮淚繼承先輩誌,誓將遺願化宏圖。

這是對父親的悼詞,也是楊誌剛給父親的承諾。

這一承諾,要代代相傳。

雖然楊驊走了,“但是我相信,這一承諾不會變。”楊誌剛說。

“我在想,等我大學畢業了,我們忠縣的扶貧工作是不是已經取得很大的成績了?”楊濤寧是楊驊的小兒子,如今正在重慶上大學。

“我說不上有多大的豪言壯語,就希望等我畢業的時候,我想參軍,去部隊鍛煉鍛煉。”

楊誌剛的日記本。

楊驊與父親的微信聊天講述了這個黨員幹部之家

飽含家國大愛、公仆情懷和優良家風的感人故事

楊驊:扶貧工作是我人生一個新起點,我很熱愛這個工作。

楊誌剛:現在換個環境,多接觸一些人,學一些知識,得到鍛煉,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楊驊:為了搞好精準扶貧工作,摸清每戶家庭的情況。

楊誌剛:實實在在把人做好、把本職工作做好就行,不一定非要一官半職,你把事做好就對得起黨和人民了。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羅薛梅 王淳 羅永攀 孔曉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