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飛機起飛了不等我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文/ 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美國有線電視網(CNN)10月27日消息,蔡英文在專訪中首次證實,有美軍人員在臺灣地區活動。她不願透露具體人數,但稱“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多”。此前的10月7日,《華爾街日報》引述匿名美國官員消息稱,20多名美國特種部隊成員和海軍陸戰隊一個小分隊已經在臺灣秘密活動了至少一年,分別訓練臺軍特種部隊和海軍陸戰隊。白宮和五角大樓當天拒絕就上述報道發表評論。

最近以來,美國爆炒臺灣議題,拜登公開聲稱將“保衛臺灣”,布林肯呼籲聯合國成員國“支持臺灣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國會裏的反華議員更是上躥下跳,蔡英文對“臺獨”議題的冥頑不化更是不出意料。

日本、歐盟、澳大利亞也在拱火。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在9月7日表示,臺灣若“出事”,日本無法置身事外。10月8日,澳大利亞前總理阿博特在臺灣宣稱,“要準備打仗”。10月24日,歐洲議會通過決議,要求加強與臺灣地區的政治和經濟合作。

各方打什麼“算盤”

在臺灣議題上,可謂黑雲壓城。

中國崛起氣勢如虹,但誰也叫不醒裝睡的人。西方寧願相信中國崛起只是個虛幻和“理應質疑”的存在,媒體和學界專註於挖掘陰暗面,質疑一切,或者活在過去,有意回避中國的進步,受到影響的不僅是公眾,也在於政經軍界各個層次。

但中國真的崛起了,這是掩蓋不下去的。在最終意識到現實的時候,西方充斥了不安全感、挫折感甚至被欺騙感。然後看來看去,和平演變的路走不通了,無底線經濟對抗和科技脫鉤把自己也逼死了,香港、新疆、西藏議題也作不了妖了,只有臺灣還是可以下手的痛點。西方集中在臺灣議題上作妖不是強勢的表現,而是無計可施的結果。

日本除了對臺灣地區的前殖民地宗主情結外,還對它的地緣戰略地位特別敏感。在軍事打擊遠程化的現在,中國控制臺灣就意味著實際上控制了日本的咽喉,主要是通向南方(中東、歐洲、非洲)和東方(美國)的海路。但日本只有叫囂的能力,沒有實幹的本錢,日本的“便當兵”比臺灣的“草莓兵”強不了多少。

對於澳大利亞來說,中國解決了臺灣問題之後,就打開了第一島鏈的最後一道鎖,接下來就是向南海-印度洋方向擴張勢力範圍了。這對孤懸一隅的澳大利亞是不可承受之重。實在要有戰爭,還是在臺灣打更好,既消耗中國的實力,又遠離澳大利亞。

對於歐洲來說,中國崛起不僅很傷“曾經老大”的自尊,也是制衡美國的機會。歐洲的考慮與澳大利亞有點相似,但又不一樣。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一強獨大對歐洲都不利。歐洲需要拱火,促使美中兩強相爭,好漁翁得利,使得歐洲坐上美中蹺蹺板中間的支點位置,四兩撥千斤。歐洲與澳大利亞不同,歐洲是把自己看作世界政治一極的,澳大利亞再漁翁,也只可能跟在美國後面得點小利。

美國則不同,壓制住中國崛起事關美國國運,臺灣是最後一個可以抓得住的著力點。美國在臺灣拱火的基點是:

1、中國還不敢向美國攤牌

2、如果中國現在攤牌,美國依然擁有軍事優勢,而且可能是可預見的時期裏最大的優勢,實在要打,早打比晚打好

美國錯判了。

中國崛起是和平與發展的過程。中國不願向美國攤牌,不等於不敢。從1996年臺海危機開始,中國就清楚地認識到美軍介入的可能性,一切武力統一的準備都是以美軍介入為前提的。如果美軍介入,那是牛刀殺牛;如果美軍不介入,那就是牛刀殺雞。

1996年臺海危機時,我軍演習

中國也在崛起的勢頭上。在可預見的將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持續高於美國。2021年中國經濟增長從第一季度的18.3%和第二季度的7.9%減速到第三季度的4.9%,西方一片歡呼:美國要重新領導世界經濟增長了。

然而,美國經濟從第二季度的6.7%減速到第三季度的2%,即將爆發的通脹進一步加重美國的困難。中國經濟是世界的火車頭,火車頭減速了,車廂還能反而跑到車頭前面不成?

持續高速增長,意味著中國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只是時間問題,然後差距將穩定拉開。這意味著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發展速度也將持續高於美國,存量趕上和超過美國也是可以期待的。

貿易戰、科技脫鉤都阻擋不了中國的進一步發展。GDP是經濟的最主要衡量標準,但制造業比重才是經濟健康最主要的衡量標準。

中國名義GDP已經超過美國的70%,購買力平價GDP早在2017年就超過美國。名義GDP受匯率失真的影響,購買力平價受消費結構差別的影響,“真實GDP”在名義GDP和購買力等價GDP之間。越是發達的經濟體,“真實GDP”越接近名義GDP;越是欠發達的經濟體,“真實GDP”越接近購買力等價GDP。

但中國制造業占名義GDP的比重也已經2.5倍於美國,這才是中美經濟真實差別所在。就制造業而言,中國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

中國經濟和綜合國力的進一步發展將取決於科技。制造業與科技發展密切相關,英國曾經是科技領頭羊,然後是德國,再然後是美國,這不是偶然的。經常有人列舉出長長的清單,試圖證明中國還有太多的地方受制於人。這沒有說錯,但也以偏概全了。

供應鏈的頭部位置是令人羨慕的,也是拜過去的發達所賜。但供應鏈之所以是鏈,在於還有很大的“身體”和“尾巴”,中國制造的厲害正在於占了“身體”和“尾巴”的主體,並且在向頭部延伸。先進芯片和航空發動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中國兩個被“掐脖子”的地方。航空發動機已經在突破的門檻上了,先進芯片有望在10年內突破到最前沿。這或許不符合性急者的期望,但崛起是一個過程,無視這一點是不對的。

中國名義GDP超過美國大概率在2030年前實現,經濟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優勢是中國軍事進一步現代化的物質保障。在美消中漲的大趨勢下,中國為什麼要在力量對比最不利的現在攤牌,而不是等待更加有利的時機?關鍵在於等待而來的是更有利的時機,還是永遠錯失的機會。

美國駐軍臺灣有什麼選項?

美臺之間一直保持軍事聯系。臺軍飛行員一直在美國受訓,美國“文職專家”一直在臺灣幫助維修戰鬥機、運作導彈預警雷達。派遣幾十甚至幾百現役官兵到臺灣幫助訓練臺軍,象征意義不言而喻,但並不實質性改變美臺軍事聯系。

臺灣樂山雷達基地的鋪路爪雷達,圖片來源:臺媒

美國特種部隊(包括遊騎兵)本來就負有訓練外軍的任務。美國陸軍還特意抽調有經驗的軍官和士官,組建了6個教導旅(全稱為安全力量輔助旅,簡稱SFAB),編制只有600多人,沒有重裝備,不負有作戰任務,專門負責外軍訓練任務。在未來某個時候,美軍某個SFAB的全部或者一部出現在臺灣,或許也不應該太意外。

但美軍訓練出來的外軍在戰場上都很拉胯。如果說美國手把手訓練出來、出大錢裝備起來的南越、阿富汗軍隊崩盤的原因主要是政治上的,前南越、阿富汗軍人在雇傭軍世界裏也很罕見,或許可以說明其軍事素質也不受待見。相比之下,前南非、羅德西亞、英國、以色列、美國軍人甚至俄羅斯軍人在雇傭軍裏就很受歡迎。但這是題外話了。

重要的是,臺灣方面自己都跳出來澄清:這是軍事交流,不是駐軍。這不是玩弄辭藻,這確實是有很大差別的。

軍事交流只是交流而已,可以參加訓練,可以對軍備發展甚至作戰計劃提供咨詢,但不承擔防務。駐軍就不一樣了,駐軍是承擔防務的。

在美臺斷交、中美建交之前,美國是在臺灣有駐軍的,美臺之間有共同防禦條約。現在,至少就公開信息而言,美軍沒有在臺灣的駐軍,也沒有固定擔任協防臺灣職責的軍事單位。

美國的《臺灣關系法》規定,美國將對武力統一“嚴重關切”,但只規定美國有幫助臺灣自衛的義務,並沒有提及協防臺灣的義務,這正是“戰略模糊”的根源。

這不等於美國不會駐軍。只要政治上有需要,軍事上有作用,美國就會從“工具箱”裏翻出什麼東西來,“證明”美軍有義務進駐臺灣。

美國駐軍可以有小規模、中規模、大規模,動用陸軍、海軍、空軍等不同選項。這首先要考慮臺海戰爭的可能形式。臺海戰爭有4個最可能的形式:

1、禁飛區、禁航區

2、奪取外島

3、打而不登

4、直接登陸

第一個選項指以禁飛區、禁航區為主要形式,通過圍困來迫使臺灣放棄“臺獨”。禁飛區、禁航區需要時間,更需要嚴密,漏風漏水的禁飛區、禁航區帶來的只有被動。解放軍已經接近有能力實行禁飛區、禁航區作戰了,只是這太不可靠,只可能成為打而不登或者直接登陸的輔助手段,而不可能成為主要選項。

反過來,臺灣空軍、海軍要挑戰禁飛區、禁航區,必然導致戰爭行動擴大到臺灣本島,實際上迅速升級到打而不登或者直接登陸了。

第二個選項指以奪取金門、馬祖、東沙、太平島等外島為警告,迫使臺灣放棄“臺獨”。金門早就成為軍事上的死地了,也是臺灣當局控制下最人心思統的地方,不需要打。馬祖也差不多。

東沙對控制巴士海峽、臺灣南方戰場和南海十分重要,太平島則是南海上少有的有淡水的島嶼,本身更是坐鎮南海中央,都需要拿回來。但拿下這些外島都不足以可靠地制止“臺獨”,只能是補充打而不登或者直接登陸的輔助手段,而不可能成為主要選項。

對於臺灣來說,最壞情況是索性放棄外島,反正守不住,丟了對本島的防衛態勢也沒有根本改變。除非解放軍奪取外島的行動也包括澎湖,那樣臺灣就不能隨便放棄了。但解放軍如果登陸澎湖了,就不會停留在這裏,而是會再接再厲,直接登陸臺灣本島。

第三個選項指以導彈和海空打擊為主,但不登陸,通過有效地殺傷臺軍兵力和有系統地摧毀臺軍防禦體系,迫使臺灣當局投降。解放軍已經有能力在第一時間用遠程火力和海空打擊拆解臺軍防禦體系,但這只有通過直接登陸跟進,才能確保對手投降。如果到了使用遠程火力和海空火力拆解臺軍防禦體系的時候,必定只是直接登陸的火力準備,所以也不可能成為單獨的選項。

所有直接登陸之外的選項都以降低直接登陸可能造成的傷亡代價為主要考慮,如果能夠成功,也確實避免了直接登陸的傷亡代價。但解放軍的軍事現代化已經能確保直接登陸的傷亡代價最小化,而所有非直接登陸的選項都不能保證臺灣投降。因此,直接登陸實際上是唯一選項,任何其他選項都只是直接登陸的一部分,而不能代替直接登陸。美軍如果進駐臺灣,必須以此為基本考慮。

臺海戰爭首先是空海戰,包括導彈戰,但還是會有地面戰環節的。

美軍向臺灣派駐戰鬥機中隊有直接作用。問題是,臺灣離大陸太近了,島上只有這麼幾個機場,不管美國進駐什麼樣的先進戰鬥機,都不具備最起碼的生存能力。但如果退到嘉手納、關島、克拉克,那本來就沒有必要進駐臺灣。

F-35B號稱可以從公路或者小片硬地起飛,但只要不打算一次性使用後就放棄,對地面的要求相當高,還有燃油、彈藥、維修、指揮控制、警衛、防空的問題。美國海軍陸戰隊的實際經驗表明,化整為零是個夢,散兵遊勇地零星出動還有可能,集零為整的大規模出動實際上不可能。對於臺海防空制空來說,這樣的“存在空軍”是沒用的。

臺灣與大陸隔著海峽,這是海軍發揮作用的天然戰場。但同樣的道理,距離大陸太近了,美國海軍即使要在海峽裏維持存在,也沒有理由駐紮在左營、基隆、蘇澳、馬公。老老實實地從橫須賀、關島、達爾文出動才是正道。

唯一可能是弄幾艘瀕海戰鬥艦來充數,但這只有象征性作用,在實戰中連充當敢死隊都沒有資格。

美國海軍陸戰隊在臺灣只能當作輕步兵使用,所以與陸軍一起考慮。增援外島是送死,登陸大陸更是想都不要想。

作為協防臺灣、增強“臺獨”信心的最直接手段,美國陸軍駐軍才是最有意義的。在全域戰時代,美國陸軍極力以“天然的抗打擊力”為由,強調以地制海、以地制空、戰役打擊能力,力圖恢復在空海一體戰時代失去的軍種政治地盤,駐軍臺灣是陸軍最好的表現機會。但問題一點不比空軍和海軍小。

雷聲公司對全域戰的介紹之一

小規模駐軍的話,規模在營級,幾百人的樣子。這是象征性的絆馬索,真正的實力來自增援。問題是,臺灣是個美國太遠、離大陸太近的島,離日本都有一段距離。到戰爭爆發時再增援,不僅大概率趕不上趟,更是大概率還沒有上島就餵了魚。

在島上預存物資和裝備可以加速增援。這有平時的保養和管理問題,定時的裝備和物資換新也肯定遇到中國的強大壓力,不容易保證,但這些都不是不可克服的問題。這樣的話,派駐一個實際兵力相當於加強營級的教導旅,平時擔任訓練,戰時作為種子部隊與預存裝備和物資匯合,同時接應空運增援進島的官兵,利用教導旅熟悉戰場和與臺軍配合熟練的優點,可以較快形成戰鬥力,這是值得註意的可能性。

不過這些裝備和物資的存放地點很難保密和做到有效防護,戰時被解放軍遠程打擊搶先摧毀的可能性不小。

中規模駐軍的話,規模在旅級,幾千人的樣子,這就有點戰鬥力了,但對於臺海這樣的戰爭規模,還是杯水車薪,還是需要增援,與小規模駐軍是一樣的問題。

大規模駐軍的話,規模在師級,大約2-3萬人級,與駐韓美軍的規模相當,這是實質性保衛臺灣的最低限度,也是美軍撤臺前的兵力規模。臺灣本島比韓國小,但海峽對面的是規模、裝備、訓練和指揮都遠遠超過朝鮮人民軍的解放軍,這點兵力都只夠頂第一波,需要戰時增援。

臺灣不需要輕步兵,臺灣不需要美軍退到城市裏拼巷戰,而是美軍在野戰中擋住“神擋殺神鬼擋殺鬼”的重裝登陸解放軍,所以駐臺美軍需要重裝才行。為了確保基本的生存力,重裝的美軍師還需要大量防空和遠程火力的支援,如“愛國者”防空導彈和“海瑪斯”火箭炮。理論上應該還要有空軍的緊密支援,但空軍進駐在戰時反而自顧不暇,前面已經提到了。

問題是,海島防禦是個矛盾的問題。在陸基火力達不到海島的時候,大海的阻隔是天險,攻島一方兵力火力再強,要能渡海上島才有用,半渡而擊是攻島一方最脆弱的時候。但在陸基火力覆蓋海島的時候,大海的圍困就捆住了守島一方的手腳,島上缺乏機動空間、擺不開火力陣地的問題就難以解決了。當然,如果守島一方擁有優勢海軍,周圍的大海相當於額外的陸地;但要是攻島一方擁有優勢海軍,周圍的大海就相當於寬闊的陸橋了。

臺灣現在的態勢正是這樣。解放軍擁有世界最強的陸基戰役火力,也擁有優勢的可投入臺海戰場的空中火力,可以從寬大的沿海對臺灣集中火力打擊;解放軍擁有臺海周邊的海軍優勢,曾經是天險的海峽已經是寬闊的陸橋。優勢的扇形火力對著圓心的彈丸之地猛打,就沒有扛得住的,這是什麼美國駐軍都解決不了的問題,還白白損兵折將。

美軍是否進駐臺灣,這是美國才能決定的。臺灣是否願意其實無關緊要,如果美國認為必要,臺灣當局即使不願意,美國的“工具箱”裏也有足夠的工具,確保臺灣“願意”。美國駐軍臺灣的目的是威懾,確保解放軍不敢進攻臺灣。如果達不到威懾的目的,還確定會賠進美軍力量,最後是否駐軍,依然只有美國才能決定。

美國或許認為,駐臺美軍被消滅等於戰爭無限升級,這是終極威懾。中國則認為,美軍駐臺就意味著美國準備戰爭無限升級,中國別無選擇,只有對等升級,但依然不會改變武力統一祖國的決心,這是終極反威懾。

所以,與其糾結美軍是否會駐臺,不如腳踏實地地做好準備:即使美軍進駐臺灣,不管以什麼形式,進駐多少力量,都確保消滅。但在什麼時候消滅,以什麼方式消滅,這就只有中國才能決定了。

中國的發展速度更快,更可持續。在經濟和軍力存量已經有相當高度的現在,立刻攤牌是中國的選項,不急於攤牌也是選項。美國走向戰略清晰正好給中國在軍事上更多的選項,便於在最有利於中國的時候,以最有利於中國的方式,把象征性行動轉化實質性行動。雷霆一擊是為了避免夜長夢多,但不管夜多長,都要是清醒地貓玩老鼠,溫柔地收緊“臺獨”的絞索也是選項。

美國也不想主動挑起與中國的戰爭,在道義和法理上毫無依據,在經濟上不可承受,在軍事上既沒有做好準備,更無法確保勝利。美國感受到“中國挑戰”帶來的長期生存性危機,但眼下和可預見的將來並沒有到保衛生存的地步,跨不過這個門檻。盡管從拜登到布林肯到其他高級官員不斷就臺灣議題發表挑釁性的言論,美國軍方從國防部長到參聯會主席到國防部發言人都拒絕評論,恰成有意思的對照。

不管美臺如何叫囂,在現實中,美國和臺灣當局都試圖在不突破“戰略模糊”的最後界限的情況下,制造“戰略清晰”的印象,用最後的努力“震懾”中國的統一意誌。中國在做的則是:不管“戰略模糊”還是“戰略清晰”,都確保粉碎美臺永遠鎖住第一島鏈的企圖。

有意思的是,在大陸為只有1.7的低出生率而焦心的時候,臺灣的出生率竟然只有1.15,預計2050年前後,臺灣的老年率可高達80%。那時可能草莓兵都算精銳,只有冰淇淋兵可用了。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註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