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查詢墻上落石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這就是我兒用生命換回的,太珍貴了。”2月26日,在陜西省漢中市佛坪縣余劍父母的家中,余劍70歲的母親小心翼翼地打開“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獎章的盒子,仔細端詳,用手輕輕地撫摸,哽咽地說道。

余劍的父母

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生前為佛坪縣嶽壩鎮草林村駐村第一書記,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的余劍是受表彰的1981名“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之一,也是來自全國工會系統的14名受表彰個人之一。2017年9月3日,余劍在前往貧困戶家的途中,因為遭遇落石砸車,犧牲在扶貧路上。這次表彰大會,他的妻子梁紅代表他參會,接回了這份沈甸甸的榮譽。

收到要去北京參加表彰大會的通知後,梁紅便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余劍的父母:“婆婆流著淚對我說,‘我的兒子是偉大的,我們的臉上有光’。公公說要把這個榮譽稱號給余劍刻在碑上,讓他也自豪下。”

梁紅隨身帶著一張余劍的照片。這張照片是她從草林村村委會的墻上揭下的。

準備去參加表彰大會的行李時,梁紅特意帶上了一個藍色的錢夾。錢夾裏一直夾著一張余劍生前的照片。這張照片是三年前,梁紅去草林村整理余劍遺物時,從村委會的墻壁上揭下來的。“我想帶著他的照片去北京,讓他也能感受下這個世人矚目的光榮時刻。”

來北京參會的梁紅在天安門前留影。

會前,習近平等會見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先進集體代表,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個人獲得者和因公犧牲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親屬代表等,並同大家合影留念。站在合影的人群中,感受著盛大隆重的現場氛圍,梁紅的眼睛濕潤了。“我的丈夫獻身於脫貧攻堅的偉大事業,我能代他接受如此高的禮遇,非常感動。我為我的丈夫感到無比自豪。

在表彰大會上,梁紅坐在大禮堂裏認真聆聽著習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當聽到一連串的脫貧攻堅成果數字時,我知道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無數和余劍一樣的扶貧幹部傾力奉獻,而我的丈夫只是千千萬萬扶貧幹部中的一員。”

參加完表彰大會,梁紅發布了一條朋友圈。

2月26日,參會歸來的梁紅帶著領回的獎章和證書去看望了余劍的父母。她將參會經歷仔仔細細地敘述給余劍的父母聽。“兩位老人聽得十分入迷,這一切在他們眼中都是無比的莊嚴神聖。”說完後,梁紅從袋子中取出了獎章和證書。兩位老人小心翼翼地打開,用手輕輕地撫摸。

“這就是我兒用生命換回的,太珍貴了!”余劍的母親一邊撫摸著勛章,一邊哽咽地說道。余劍的父親叮囑梁紅:“你一定要放在家裏最顯眼的地方,這是最令人驕傲自豪的東西。”

余劍的獎章和證書

梁紅計劃著,今年暑假有機會,帶女兒去看看余劍曾經駐村扶貧的草林村,“余劍離開時,女兒才7歲。一晃將近4年過去了,孩子長大了。要讓她親眼看看他爸爸曾經戰鬥並為脫貧攻堅獻身的地方,向他父親學習,做一個回饋社會的有用的人。”

2017年9月12日,佛坪縣總工會主席蒲樹新到草林村召開了余劍犧牲後的第一次村委會議,重新安排扶貧工作。他鄭重地說:“扶貧不能斷檔,我們要替他在這裏,圓上未盡的承諾。”

2017年底,承諾達成。草林村連同整個佛坪縣全部脫貧。余劍駐村時發展起來的袋料香菇、高山冷水稻等產業如今已經成為該村的特色產業。

草林村的高山冷水稻田

“現在我們工會又接手了西岔河鎮銀廠溝村的幫扶工作,這次就是帶著幹群來考察學習鄉村旅遊。” 蒲樹新告訴記者。表彰大會進行時,他正在前往甘肅調研鄉村振興工作的路上。

附相關報道:

犧牲在扶貧路上的工會主席

(原載於工人日報 2017-09-28 01版)

本報記者 曲欣悅 毛濃曦

近日,陜西省總工會作出決定,追授在扶貧中犧牲的余劍、王坤同誌陜西省五一勞動獎章,授予紀永財同誌陜西省優秀工會幹部榮譽,並給予犧牲者兩家親屬各10萬元、傷者1萬元的慰問金。

這三位同誌中,有兩位是當地縣總工會幹部,在駐村扶貧中,一人犧牲,一人身負重傷。近日,《工人日報》記者走進了他們傾註了心血的扶貧村莊,尋訪了他們的故事。

余劍

噩夢

9月3日,地處偏遠的陜西省佛坪縣嶽壩鎮草林村,高聳的青山雲霧繚繞,連綿陰雨使金水河猛漲。這正是佛坪縣總工會、團縣委包扶的貧困村。今年扶貧進入攻堅階段,縣總工會常務副主席余劍主動請纓,擔任草林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

這本該是余劍駐村尋常的一天。

上午,他與縣工會幹部紀永財、村支書喬顯奎、村主任盧琪偉以及鎮幹部魯偉、王坤按計劃入戶檢查、整治環境衛生。在貧困戶王占恒家裏,大家一起動手,把垃圾池清理幹凈。

中午,雨又下了起來。六人在村委會的駐點吃完飯,開了個碰頭會。余劍惦記著還有兩戶的收入沒有達標,就說:“李祥富家還得再去測算一下,想想辦法。”

隨後,兵分兩路。余劍、紀永財和王坤三人開車去住在河對岸山上的李祥富家,喬顯奎和盧琪偉則騎摩托車去另一個方向。

12時47分許,余劍等三人開著面包車駛離村委會約400米處,一塊近2噸重的巨石突然從道路右邊的山坡上,轟轟隆隆翻滾而下。住在河對岸的村民曹文儉聽見響動,跑了出來,急忙朝對面大喊“垮崖了!垮崖了!”但隔著滔滔河水,在泥濘的公路上顛簸行駛的汽車並沒有停下來。

巨石衝出山林,“咚”的一聲巨響砸在公路內側的排水溝附近,在路面留下了1米長的裂縫,然後彈跳起來掛翻了行到此處的面包車,又飛越車子衝下路邊懸崖,在20多米寬的河面上彈跳了兩次,砸出兩個白花花的大坑,最後落到對岸石灘上。據事故調查報告測算,巨石垂直下落高度達到110米。

破壞力駭人的巨石,盡管沒有直接砸在車上,而是反彈起來飛越汽車時側掛了一下,就已使面包車嚴重變形,面目全非。不幸中之萬幸,車子側翻在公路邊緣,而沒有跌下懸崖。

首先趕到現場施救的是在不遠處施工修路的工人和繞河趕來的曹文儉。他們看到現場後,便趕緊跑去村委會叫人。

村衛生室醫生梁厚傑趕過去時,紀永財已經從車裏爬出來。“當時他一只手捂著胸部,胳膊上還帶著血,開始說話聲音還比較大,很快就越來越小了,說自己胸部疼得很,我們趕緊讓他就地躺下,叫人用鋪板把他擡到衛生室。”

隨後,他檢查了一下余劍和王坤的情況。“一個頭部嚴重受傷,不敢看了;另一個,摸了摸脈搏,已經摸不著了。”

喬顯奎和盧琪偉半路上接到電話後,立刻掉轉摩托車往現場飛奔。喬顯奎走到現場時,余劍和王坤已經被人搬出車,平放在地面上。“車被砸得不成樣子,滿地都是鮮血。”

坐在副駕駛位的余劍和坐在後排的王坤因傷勢過重,犧牲了;作為司機的紀永財撿回一條命,身負重傷。余劍今年39歲,成為駐村第一書記尚未滿5個月;王坤年僅24歲,是今年嶽壩鎮新招錄的公務員,出事的第二天才是他正式報到的日子,只因扶貧人手緊缺,鎮政府安排他提前兩周到崗工作。

不久,從鎮上、縣城趕來的救護車將他們緊急送往洋縣醫院搶救。在確認余劍、王坤死亡後,重傷的紀永財需要轉往省城治療。為此,陜西省總緊急行動,省總主席白阿瑩親自指揮,將紀永財轉往西京醫院。

“家人”

村民代爭陽聽到噩耗不願意相信。前兩天,余書記剛到家裏來,商量幫他兒子外出打工。事發後,他和其他幾位村民合計了一下,特意委托村幹部替他們獻了花圈。

“余書記是個辦實事的人,只要是告訴他的事情,過不了多久,都能成。”幾個月前,代爭陽的房前,還是一片陡坡,電也沒通。“余書記第一次來我家,看到這個情況,就馬上去買材料,聯系工隊。”

余劍(左)在幫村民架設電線桿

施工開始了,余劍還領著幾名幹部搬沙袋、拌水泥、擡電線桿……不到4天,陡坡變成了院壩,電燈亮起來了,房子這才像個房子。

今年底,代爭陽家就能搬進新房了。“還想著把余書記接到家裏好好吃個飯……”代爭陽喃喃道。

工作中的余劍(右二)

卷著褲管,穿著解放鞋,滿身的泥灰……在草林村,經常能看到余劍以這樣的形象示人。村民們都說,“不知道的,根本看不出這是縣裏來的幹部。”

“沒問題,包在我身上。”村民遇到困難,余劍總是攬在自己肩上。貧困戶雍紀林忘不了,余書記幫他患有腦癱的10歲女兒聯系上了市裏的專科醫院治療,還在村裏的修路工程上為他找了一份工作。70歲的王占恒忘不了,他因生病需要住院,沒有床位,余劍不僅協調解決,還幫忙報銷了醫療費。住在山上的李祥富忘不了,買了修廚房的瓷磚運不上去,一個電話打給余劍,余劍二話不說,幫著來回拉了4趟,把瓷磚完好無損地運到他家裏。草林村的村民忘不了,今年初,村民急需春耕化肥,余劍及時籌資為全村每戶發放了兩袋優質化肥;修復堰渠,解決了全村最大的200余畝農田灌溉問題,惠及全村108戶人。

“余書記待我們就像家人,兒女都沒他這麼溫情。”王占恒提起余劍的過往,幾度哽咽。

為大家

71歲的村民謝生美住在村委會隔壁。起夜時,她經常看到村委會裏亮著燈。

“晚加班,工作直到淩晨才結束。”這句話,反復出現在余劍的工作日誌裏。在日誌記錄下的117天裏,僅有一個周末,他在縣城的家裏完整地度過。有時,即便是白天在縣城開會,也要晚上趕回村子。

余劍的工作日誌

駐村扶貧,吃飯很難規律、認真,湊合便成了常態。有一次,縣總副主席王立群來駐村幫忙,發現了一大堆方便面空盒,就給駐村工作隊做了四菜一湯。余劍感激地說:“今天吃飯很奢侈啊!”還特別拍照發到微信圈。

余劍並不是鐵人,這種透支自己的工作方式也讓他的健康敲響了警鐘。

今年7月,因組織村裏的土特產赴外地展銷,連日奔波勞累,余劍的老毛病胰腺炎復發。出院後僅在家休息了一個晚上,血糖尚未恢復正常的余劍就背著血糖儀又趕回了村子。妻子梁紅不放心,他卻反過來安慰:“沒事,步行去走訪也能鍛煉身體哩。”

“等扶貧告一段落,就帶著你和女兒出去玩玩。”這是余劍留給妻女最後的承諾。然而,從出院到事故發生將近一個月,余劍幾過家門而未能入。

舍小家,為大家。除了余劍,村民也無法忘記具有這種精神的王坤、紀永財。

雖然來到草林村只有兩周多,但王坤也已經贏得了村民和村幹部們的信賴。“小夥子幹活賣力。村裏組織清理衛生死角,他也不怕辛苦不怕臟。我們不太懂電腦,他就把信息錄入的工作都攬下了。”喬顯奎說。在不足一月的時間,王坤與駐村工作隊走訪了群眾40余戶,逐村逐戶核對信息表,配合鎮脫貧辦人員按時完成了全鎮172戶在冊貧困戶扶貧信息錄入工作。

年過五旬的紀永財駐村已將近5年,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老紀”。從幫助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到為村民送藥、報銷。村裏大大小小的事,都能看見他的身影。今年高考前夕,老紀特意把村裏即將參加高考的7名學生請到家中,進行考前心理疏導。該村4名學生考上大學,他又為他們送上了助學金。

承諾

9月12日,縣總工會主席蒲樹新到草林村召開了余劍犧牲後的第一次村委會議,重新安排扶貧工作。他鄭重地說:“扶貧不能斷檔,我們要替他在這裏,圓上未盡的承諾。”

盡管在駐村扶貧工作隊中,余劍、老紀等代表縣總工會常駐村裏具體負責,但分工不分家,縣總幹部都經常到草林村扶貧。這是縣總的頭等大事。

村委會門口有張展板,上面詳細記錄著每個貧困戶的家庭成員、住房、收入情況。“這都是一家一戶走出來,一句一句問出來的,數據每個月都要更新。”蒲樹新告訴記者。

找到致貧原因,就找到了扶貧辦法:因病致貧,就從治病下手,落實醫療保險、大病保險;缺技術,就贈送專業書籍,聯系專業人士手把手教;沒工作,就通過想辦法介紹到村裏的勞務工程、環境保潔等服務隊就近打工,或者介紹到縣城、西安打工。

草林村距離縣城約60公裏,每天只有一趟開往縣城的班車,村民們經常請工會幹部捎帶東西、辦事情。漸漸地縣總成了草林村駐縣城“辦事處”。

然而,更重要的是因地制宜為村裏培植產業。

爬上村委會對岸的山坡,百畝金黃的高山古梯田映入眼簾,陣風掠起千層稻浪,美不勝收。這便是縣總工會一手扶持建成的高山冷水稻種植基地。

“這一大片地好多年沒人種了,成了撂荒地。”喬顯奎說。縣總研究決定發展冷水稻,於是動員成立合作社,農戶用土地入股,企業提供稻種、有機肥、栽種技術。這樣,農戶即可在田裏勞動掙工資,又可分紅。

開始村民不了解,擔心“種田是虧本的事兒”。縣總幹部一戶戶上門宣傳,講解扶持政策。目前,104畝冷水稻長勢良好,已臨近收割。縣總更長遠的想法是,讓這片天然形成的太極古梯田成為鄉村遊項目。

目前,除了高山冷水稻,中蜂養殖、袋料香菇等產業項目均已初具規模。

“2012年人均年收入4000元,2017年預計達到9000元。”這是余劍以及縣總全體幹部包村扶貧5年交出的成績單。同時,道路拓寬硬化、人飲工程改造升級、防洪渠修建等等,正讓草林村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

欄目主編:張武 文字編輯:董思韻 題圖來源:圖蟲 圖片編輯:朱瓅

來源:作者: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