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開法會很多僧人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東西問)釋永悟:為什麼“阿(ā)彌陀佛”到中國就成了“(ē)彌陀佛”?

中新社山東東阿12月3日電 題:為什麼“阿(ā)彌陀佛”到中國就成了“(ē)彌陀佛”?

——專訪“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釋永悟

中新社記者 李欣 邱江波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惑:為什麼阿彌陀佛,有的人念成“阿(ā)”彌陀佛,卻也有人念成“阿(ē)”彌陀佛?

此間佛學和梵唄學者研究認為,這個差別源於佛教傳入中國後念誦經文的音律方式受到中國人性格和音律文化習慣的影響,出自古印度梵文的阿“(ā)韻”逐漸形成小口型且相對平和的“(ē)音結合”,中國魚山四十二契十二調子以“阿(ē)”音與古印度悉曇四十二字母“阿(ā)”韻相應開始中國化梵唄學,解決了“梵音重復,漢語單奇”的矛盾,可見“梵唄源魚山,(ē)阿音緣東(ē)阿”。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佛學傳入中國,受到中國文化影響的歷史。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山梵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山東聊城市魚山梵唄非遺文化保護傳承中心主任釋永悟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記者專訪,生動解釋了佛教音律在傳入中土之後經歷的變化。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佛教在傳入中國後經歷了一個中國化的過程,您認為,歷史上有哪些事情堪稱佛教中國化的標誌?

釋永悟:印度佛教自西漢末年傳入中國後,經過歷朝歷代逐漸向中國本土化演變,並最終成為中國佛教,其間發生了很多具有歷史意義的標誌性事件。

譬如,漢傳佛教“性、相、臺、賢、禪、凈、密、律”八大宗派的相繼建立,是佛教中國化完成的重要標誌。《六祖壇經》的問世,《百丈清規》的建立,是佛教中國化過程具裏程碑意義的專著。佛教造像技藝的傳承,寺院建築工藝、禪拳道武術、佛醫,大藏經的編撰等等,都是佛教中國化在工巧明、醫方明、聲明、因明、內明等五明領域中的重大成就。

2009年10月,中國佛教華嚴宗(又稱賢首宗)祖庭西安華嚴寺僧人舉行灑掃儀式。漢傳佛教八大宗派的建立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標誌。中新社記者 冽瑋 攝

其中,從三國曹植創立魚山梵唄開始的佛教“五明”中聲明語言學的中國化,是佛教中國化進程中發生得最早,影響最廣泛、最持久的重要標誌性事件。

中新社記者:魚山梵唄究竟是一門什麼樣的學問?它是怎樣創立和發展的?

釋永悟:佛家認為,梵,是“清凈”之意。唄,意為贊頌或歌詠。梵唄即為清凈和雅禪定智慧的贊歌,是宗教儀式時在佛菩薩前歌誦、止斷、贊嘆供養三寶見自性的音聲修持法門,後通稱贊唄、念唱,即僧寶念經說法開示的聲音。

史載三國魏明帝太和四年(230),當世文學家、音樂家陳思王曹植在山東東阿境內魚山得聞空中梵樂,有感於魚山之神制,刪治《太子瑞應本起經》,而始著中國歷史上第一首梵唄曲目《太子頌》,創立了“魚山梵”或稱“魚山唄”。又因魚山聞梵聲而制唄的歷史典故,後世綜合二者稱為“魚山梵唄”,或簡稱為“梵唄”。研究佛教中國化的學者一般認為,梵唄開創了佛教中國化之先河,梵唄祖庭文化經歷代傳唱,普及到天下,成為佛教中國化的典範。

2006年,魚山梵唄傳承人釋永悟在梵唄寺山門主持梵唄大型焰口法會。中新社發 釋永悟 供圖

魚山梵唄“貴在聲文兩得”,堅守傳承“阿(a-o-e)”韻字正腔圓的叢林腔,沒有“南腔北調”雜音臟口,遵循協諧律呂、符靡宮商,海潮音振動發聲與氣息修持。魚山梵唄註重“清凈、和雅、哀婉、直聲、吐納抑揚、蓋其風烈”全然自然真聲的風格,保持內涵鮮活、耳根圓通的修持法門,不僅是外延形式的佛事儀軌,更非流變發展的佛曲音樂。

2021年,釋永悟在梵唄寺梵音洞念誦梵唄。中新社記者 梁犇 攝

中新社記者:魚山梵唄中蘊含著怎樣的中國文化要素和特征?

釋永悟:魚山梵唄是中國早期四聲、五音、七聲、十二律呂等音韻語言文化發明創造運用的智慧結晶,成功開創“改梵為秦”的佛教中國化先河,是中國人闡釋佛法經典發展思想而形成佛教獨特理論中國化的音聲自性法門,繼承了儒家禮樂四德。用中國人喜聞樂見的音律形式,將佛教傳揚開來,興盛於全國並遠播到東南亞國家。

魚山梵唄的內涵、特征和形式都受到儒家禮樂文明制度的啟發、浸潤和影響,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梵唄借鑒、融合了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理論原理和表現方式,在佛教中國化過程中,努力從中國文化中汲取水分和營養。

2017年9月,丁酉年祭孔大典在山東曲阜舉行。在傳承千年的儒家禮樂文明制度下,舞生左手持籥,右手持雉尾羽,伴著《天人合一》《為政以德》《天下大同》等樂曲起舞。中新社記者 沙見龍 攝

而梵唄修煉五個層次的設置,也集中體現了其對華夏經典《黃帝內經》中五音、五行、五氣等傳統的傳承,而這些觀念和梵唄音聲與手印等,在千百年來的中醫應用中一直被廣泛運用和傳播。梵唄涉及中國音律學、語言學、經絡學、音樂學等多重理論學問。

古本手抄本《黃帝內經》。中新社記者 楊艷敏 攝

中新社記者:您自2002年駐錫東阿魚山,19年如一日,堅持整理、研究傳承保護魚山梵唄文化,有何難忘經歷?

釋永悟:20世紀80年代因體弱多病,我出家少林寺強身健體,探索俠義與正義的真理。自2002年便開始四處朝山參學就一直在思考,除了傳承少林禪拳道功夫,還應該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些什麼。在翻閱佛教典籍時,我發現了曹植創立梵唄的事跡,內心非常感動,於是暗自發願,必窮盡一生精力弘揚光大這個文化遺產。

2002年8月8日,感恩諸多善緣的推薦安排,我從北京廣濟寺中國佛教協會來到山東東阿黃河岸邊的魚山。梵唄是中國佛教的文化瑰寶,後輩應竭盡所能保護好文化遺產。我立誓“復興梵唄,生死與共”傳承傳統文化。

山東省東阿縣,黃河岸邊的魚山。(2021年11月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梁犇 攝

2006年5月,我開始組織魚山梵唄寺的修復工作。我到全國各大寺廟的藏經閣查閱和整理有關梵唄的文獻典籍,在整理中,對魚山梵唄進行學術研究,其成果發布在權威學術期刊,並有幾本專著正式出版。2008年6月,魚山梵唄被中國國務院評定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文化部命名我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承擔起項目傳承保護責任。

魚山梵唄寺(2021年11月無人機照片) 中新社記者 梁犇 攝

中新社記者:如何理解“魚山梵唄”是佛教中國化進程中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第一個典型案例?

釋永悟:如前所述,學術界一般認為,佛教傳入中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事件,這個事件導致了佛教的中國化或稱為中國佛教的形成。魚山梵唄不僅是中國“活”的文化遺產,而且也成為韓國、日本的文化遺產,是東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共同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認同的美好見證。

唐文宗開成四年(839)7月,日本佛教天臺宗山門派創始人慈覺圓仁,於入大唐赤山法華院常住(今山東威海),學得《魚山聲明集》中的《始段唄》《中唄》《後唄》等唐風魚山梵唄帶回日本,創立以“中國魚山”命名的日本魚山聲明業,故日本佛教命名梵唄為“魚山聲明”。

1996年日本京都真言宗東大寺、天臺宗三千院等魚山學人分別來中國魚山朝山歸宗並立“梵唄東流歸故鄉”碑石。2010年6月10日,日本國著名佛教音樂家、日蓮宗妙本寺早水日秀長老一行21人參拜團來魚山梵唄寺朝山禮祖。2017年,日本大阪府泉佐野市市長千代松大耕13人來魚山參拜。2019年日本著名梵唄聲明家、日本全國聲明師聯合會常任主席、魚山聲明導師上田尚教,日蓮宗十六座代表寺院的住持21人來訪魚山。

2006年9月,首屆中國魚山梵唄文化節上,梵唄傳承人永悟法師主持演唱代表作《太子頌》。中新社發 釋永悟 供圖

中新社記者:未來在與當代世界不同文明的對話中,應該如何更好發揮魚山梵唄文化橋梁作用?

釋永悟:作為魚山梵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未來也將正確引導佛教人士和梵唄音樂愛好者,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闡釋佛教文化的內涵和精髓,共同傳承保護好梵唄文化,凝聚正能量,利益眾生;堅決避免歪曲傳承梵唄外延“佛曲熱”破壞性傳承保護的惡劣現象發生。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要保護好梵唄內涵中所蘊藏的厚重、包容的中國文化精神,更要保護好梵唄文化中所擁有的歡迎接納、合理消化異質文明的中國智慧,讓這種智慧和精神始終鮮活。(完)

受訪者簡介:

“魚山梵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釋永悟 中新社記者 梁犇 攝

釋永悟,字參天,號寂法。梵唄音樂家、武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佛教曹洞正宗四十七世衣缽傳人、臨濟宗四十六世衣缽傳人。現任山東魚山梵唄寺住持,聊城市魚山梵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系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北京禪拳道武術院名譽院長,山東省佛協常務理事。

先後編輯出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魚山梵唄論文集》《魚山梵唄聲明集》《中國梵唄傳承法要》傳承教程等著作,整理修復宋、元朝古籍善本《魚山聲明集》。撰寫《禪拳道》《音聲佛事話梵唄》《傳承梵唄內涵,保護佛教遺產》《梵唄與成佛之道》《魚山梵唄與佛教中國化的傳承發展》《以魚山梵唄淺談儒學在佛教中國化進程中的影響》等研究論文20余篇。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