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買三提包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新年的鐘聲

融入心意綿密的飯菜

溫馨的小家

抵得上這世界最美的風景

無論身在何處

那熟悉的家鄉味

總會讓你的內心洋溢起幸福與甜蜜

家,就是這個味兒!

年,就是這個味兒!

這份年味兒

是家家戶戶最美好的期盼

過年真好!

到春節前的三兩天,家家開始蒸包子和饃,按當地風俗,正月十五之前是不能再蒸饃的,年前這幾天要蒸夠一家人半個多月所吃的饃和包子。包子一般分三種,有肉作餡的肉包和用剁碎的蔬菜作餡的菜包,還有用紅小豆作餡的豆包。新年臨近的三兩天裏,村子從早到晚都彌漫著一種誘人的饃的香味兒,自然是從這家那家剛剛揭開鍋蓋的蒸熟的包子和饃散發出來的。小孩子把白生生的包子拿到村巷裏來吃,往往還要比一比誰家的包子白誰家的包子黑,無論包子黑一成或白一成,都是歡樂的。我在母親揭開鍋蓋端出第一屜熱氣蒸騰的包子時,根本顧不上品評包子成色的黑白,搶了一個,燙得兩手倒換著跑出竈房,站到院子裏就狼吞虎咽起來,過年真好!天天過年最好。

節選自陳忠實《過年:家鄉圓夢的炮聲》

小時候的年

從臘月初一就開始預熱

最好吃的還是贏來的糖葫蘆

想當年,我小的時候,家鄉的大年從臘月初一就開始預熱。一天比一天增溫,一天比一天紅火,發燒直到年根下。

臘月初一晚上,家家炒花生、炒瓜子、炒玉米花兒;炒完一鍋又一鍋,一捆捆柴禾捅進竈膛裏,土炕燙得能烙餅。玉米粒兒在拌著熱沙子的鐵鍋裏畢剝畢剝響;我奶奶手拿著鍋鏟,口中念念有詞:“臘月初一蹦一蹦,孩子大人不得病。”......

喝過臘八粥,年味兒更濃重。賣糖葫蘆的小販穿梭來往,竹筒裏抽簽子,中了彩贏得的糖葫蘆吃著最甜。賣掛落棗兒的涿州小販,把剔核曬幹的老虎眼棗兒串成一圈,套在脖子上轉著吃。賣糖瓜和關東糖的小販,吆喝叫賣,此起彼伏,自賣自誇。還有肩扛著谷草把子賣絨花的小販,谷草把子上插滿五顏六色的絨花,走街串巷,大姑娘小媳婦把他們叫到門口,站在門檻裏挑選花朵。上年紀的老太太,過年也要買一朵紅絨花插在小疙瘩鬏上。

家家都忙著蒸饅頭和年糕,窮門小戶也要蒸出幾天的豆餡團子。天井的缸蓋和篩子上凍豆腐,窗沿上凍柿子,還要漬酸菜……

節選自劉紹棠《本命年的回想》

回憶兒時的年

從手到口,從口到心

都有媽媽的味道

我的童年生活中,不光是海邊山上孤單寂寞的獨往獨來,也有熱鬧得鑼鼓喧天的時候,那便是從前的“新年”,現在叫做“春節”的。

過年的前幾天,最忙的是母親了。她忙著打點我們過年穿的新衣鞋帽,還有一家大小半個月吃的肉,因為那裏的習慣,從正月初一到十五是不宰豬賣肉的。

我看見母親系起圍裙、挽上袖子,往大壇子裏裝上大塊大塊的噴香的裹滿“紅糟”的糟肉,還有用醬油、白糖和各種香料煮的鹵肉,還蒸上好幾籠屜的紅糖年糕……當母親做這些事的時候,旁邊站著的不只有我們幾個饞孩子,還有在旁邊幫忙的廚師和余媽。

節選自冰心《童年的春節》

年夜飯

是這個年節裏的壓軸戲

年味兒

其實就是家的味道

年夜飯,更能夠體會到每人的參與和年的意義的相關性和重要性,這大概可以稱之為年的味道。不管窮人家,還是富人家,豐簡由人,卻都要自己動手。必須要是在各自家裏吃,而且是必須要每個人都自己動手的。年的儀式感、年的氣氛和過年的心情以及對團圓渴望期盼的心願,也都體現在這樣的儀式之中了。

從臘月二十三之後到年卅的日子裏,每一天都不能夠閑著,都安排好了關於年夜飯的密密麻麻的節目單。各家都忙忙乎乎,紅紅火火。準備了那麼多日子的各種美食,如同生旦凈末醜一起隆重登場,而其中的餃子,是必須要在鞭炮齊鳴中最後亮相的,那是年夜飯這出大戲裏梅蘭芳的壓軸戲。當然,最後再吃幾個素餡餃子(裏面必須包一個銅錢餃子以求吉利),這是年夜飯的尾聲,甩出的最後一抹高腔的余音裊裊。然後去守夜、祭祖、團拜、迎神,這個年才算是真正地拉開了大門,迎接我們一步邁進了春的裏面。

如此,年味兒才會濃郁。

節選自肖復興《年味兒》

來源: 央視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