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在大船上打掃衛生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德國詩人海涅說過:

“我寧願用一小杯的真愛,織成一個美滿的家庭;不願用幾大船的家具,組成一個索然無趣的家庭。”

家對於我們來說至關重要,是我們堅強的後盾,也是我們前進的力量。

我們和家的關系就像魚兒離不開水一樣。

美國政治家林肯說:“親人不睦家必敗。”

好的家庭一定是相互平等,互不虧欠,才能和睦幸福。

夫妻之間互不相欠,愛意更濃

兩個人能從茫茫人海相遇相知,走入婚姻,攜手到白頭,這是前世修來的福氣。

然而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整日待在一起就夠了,還需要維護好感情,婚姻才能長長久久,讓兩個人都處在一個情感舒適狀態。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這樣形容婚姻:

“生活是雙方共同經營的葡萄園,兩人一同培植葡萄,一起收獲。”

男人跟女人的結合,是一個家庭成立的基礎,互相你來我往,為共同的小家付出,才能讓小日子越過越順,感情也隨之升溫。

“科學之光”嚴濟慈先生,一生致力於光學研究領域,他能把精力高度集中在研究上,離不開妻子張宗英的默默支持。

為了祖國的科學事業,嚴濟慈大部分的時間泡在實驗室裏,每當有人來找他,張宗英總說:“他除了吃飯、睡覺在家,星期天也在實驗室。”

家裏大小事宜都由張宗英一肩挑,洗衣、做飯、打掃……

培養出五個出類拔萃的兒子,更是張宗英一輩子的驕傲。

1984年張宗英去世時,嚴濟慈也是83歲的老人了,他在家裏安置了一個單獨的房間,每天早晨醒來,都要在妻子遺像前三鞠躬,再靜靜地坐三五分鐘。

嚴濟慈曾在信中對妻子說:

“回想這二十五年來,對不起您的地方太多了,總之,是犧牲了您,成就了我。”

對於妻子的付出,嚴濟慈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懂得妻子,也感激妻子。

然而對於張宗英來說這不是犧牲,是一個妻子對丈夫的愛。

夫妻之間分工合作,共同建設好家庭,彼此感恩對方的付出,沒有虧欠,更沒有計較,才是愛情最好的模樣。

從來沒有什麼付出是理所應當的,即使是最親近的夫妻關系,也應該有來有往,互相感恩,又互相理解。

夫妻之間情字為先,互相信任、包容、理解,兩個人始終保持統一高度,這才能長長久久走下去。

婆媳翁婿互不相欠,關系更近

經常聽到有婆婆對兒媳說:“我把你當成女兒一樣疼”。

也有嶽父對女婿說:“你就是我們家的兒子。”

其實婆媳關系跟翁婿關系,更多的是基於兒女的婚姻才成立的,彼此之間感情沒有長期相伴的基礎,因為子女的愛意才成為一家人。

適當降低一些“應該”,才能相處和諧。

曾經大火的電視劇《雙面膠》中就有不少婆媳矛盾的名場面。

一個嬌滴滴的小姑娘愛上略顯粗糙的大小夥,兩個人的家庭情況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女人一副什麼都要聽我的,一切得圍著自己轉的模樣。

一開始婆婆把自己的身份低到“貼身廚子”,精心照顧小兩口的生活起居,相處還算和諧。

但時間一長在家庭裏付出比較多的婆婆理所當然地開始插手小兩口的事情,各種細節矛盾漸漸展現出來。

婆婆一副男尊女卑的舊思想,自己兒子不回來吃飯,幹脆不開火吃冷飯。

端上桌的肉數著塊,話裏話外說兒媳婦吃肉多,自己兒子沒的可吃了。

在面對夫妻兩人的生育問題,公婆更是直接把兒媳訓哭:

“你這是自私,你考慮過老人的感受嗎?”

最後,矛盾越發不可收拾,丈夫也摻合其中,兒媳撕破臉讓老人滾,兒子也氣不過和妻子動起手來。

好好的生活被攪得一地雞毛。

說到底還是不懂得互不相欠的道理。

婆媳之間沒那麼多的理所應當,做好自己,互不相欠才是相處之道。

雙方都是有太多“應該”的期望,才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好的家庭關系裏,無論是婆媳還是翁婿,都要擺正自己的位置。

做好自己份內之事,互不相欠,常懷感恩的心,而不是理所當然接受另一方的照顧。

兄弟姐妹互不相欠,情誼更深

電視劇《都挺好》中最讓我難以忘懷的不是蘇大強,而是這一對從小打到大的兄妹。

小的時候母親重男輕女的思想影響了兄妹一輩子。

母親把好吃的全部留給哥哥,而妹妹連買個補習材料的錢都不給。

妹妹連自己唯一的房間也要被迫讓出去,最後還因為學費問題被父母篡改誌願去了不想去的學校,只為了省下錢供哥哥讀書。

時間長了,哥哥自己也認為妹妹不過是要嫁出去的外人,不必對她多好。

因此小時候哥哥三番五次打妹妹,即使後來長大了生氣了仍然大打出手把妹妹打進醫院,甚至自己都被警察關進去了。

兄弟姐妹原本是這個世界上和我們流著同樣的血,能夠陪伴我們一輩子的親人。

可在哥哥心目中,妹妹始終是欠自己的。

在妹妹心中,哥哥對自己造成的傷害那麼多,他才是虧欠自己的人。

這樣互相虧欠的關系使得哥哥擡手就打,也讓妹妹也打心底記恨自己的親人。

矛盾才會一步步加深。

在一個家庭裏,兄弟姐妹之間沒有誰有義務一定要照顧誰。

當大家都秉持互相平等的心態的時候,才會讓彼此的相處更自在。

畢竟父母給予我們手足的意義,是共同成長,彼此陪伴,平等互助。

長輩子女互不相欠,終得傳承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在良好的家庭中,父母善良和睦、互敬互愛和互讓是教育影響的主要力量。”

父母是孩子成長路上的引路人,父母什麼樣子,孩子大概率也會長成什麼樣子。

很多父母常掛在嘴邊的就是:

“我供你吃供你穿,你就是這樣對我的?”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按照自己預先設定好的軌跡生活下去,如果稍稍偏離,便要站出來指責。

人們對愛情或許很寬容,但是對於子女卻太過苛刻。

我為你付出一切,你就要聽我的話,不可以違背我的意願。

似乎在一部分這樣的父母眼裏,孩子生下來就是欠自己的,就是來還債的。

一邊父母為了孩子的不聽勸而抓耳撓腮徹夜難眠,一邊孩子為了擺脫這種束縛輾轉反側。

但就像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說的那樣: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兒女。

他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為你而生。

盡管他們在你們身邊,卻並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以思想……”

孩子不欠父母的,父母同樣不欠孩子的。

網上有一個話題是:你會為了孩子而忍受不幸福的婚姻嗎?

雖然大部分網友選擇了“不會”,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表示會為了孩子隱忍。

今年的高考剛剛結束,就有不少家長選擇離婚。

原本以為只是網上的遙不可及的段子,卻不曾想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身邊。

不知道什麼時候開始,離婚這種只屬於兩個人的感情糾葛,逐漸摻雜進去第三個人——子女。

“離婚就是對不起孩子”這種念頭深深地紮在很多父母的心裏。

為此他們隱忍不發,甚至十幾年如一日過著空殼一般的婚姻。

其實,誰也不是完美的人,父母跟子女之間,並沒有誰欠誰的,應該各自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畢竟都是第一次當孩子,第一次當父母,兩個新手互相幫助共同進步才是正道。

每個人都需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父母在磕磕絆絆中前行,子女也應該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成長,成為最好的自己。

等子女也為人父母,長輩和子女互不相欠的親情就能得到延續,這份愛才能傳承下去。

日本社會活動家池田大作說:

“沒有和睦的家庭,便沒有安定的社會。”

學者梁實秋也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比自己的家更舒適,無論那個家是多麼簡陋、多麼寒磣。

我們都是家庭的一分子,有責任和義務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更有責任跟家人相處好,把這個家維護好。

彼此平等相處,不虧不欠,彼此和睦相處,才會更讓這個家被我們深深眷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