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打鑼鼓出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韓雨亭 發自江西石城

石城縣屏山鎮長溪村賴氏宗祠管委會副主任賴世欽。澎湃新聞記者 韓雨亭 攝

“我們請客不收禮,節儉辦宴席的風氣很早就有了,已成為石城人的行為習慣。”江西省石城縣紀委常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溫衍明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稱。

近年來,社會上請客送禮之風較為盛行,結婚宴、祝壽宴、喬遷宴、滿月宴和升學宴,令人難以招架、苦不堪言。江西“天價彩禮”新聞也屢見不鮮,並在社交媒體推動下成為富有爭議的議題。

位於江西省東南部的石城縣卻呈現截然不同的風氣——無論什麼宴請都不送禮不收禮,被稱為“石城現象”。

上世紀90年代起,石城縣黨委政府大力倡導“請客不收禮”,此舉獲當地民眾積極響應,送禮文化也悄然生變,從“請客收禮”、“請客退禮”到“不送不收”,節儉之風因此風行全縣。

“若實在推不掉,通常也是餐前先收禮,吃完餐後退給你。”溫衍明說,每當向外界介紹說石城縣形成“請客不收禮”風氣時,他經常會碰到尷尬的場面——“很驚訝,但沒人相信。”

直至2020年12月27日,中央電視臺派出記者到石城深入采訪,當地“請客不收禮”的新風尚才為外界所知。

近年來,江西省各級政府致力於移風易俗,抵制高價彩禮,弘揚文明新風。

據《江西日報》報道,2021年3月8日,江西省民政廳、省文明辦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婚喪領域移風易俗示範點建設的通知》,計劃將全省12個縣(市、區)作為試點單位進行示範點建設,有效遏制高價彩禮、低俗婚鬧和人情攀比等不良風氣。

徹底杜絕高價彩禮和攀比之風並非易事,江西石城縣是如何做到的呢?

石城縣屏山鎮長溪黨支部書記賴小濱說,請客不送禮,在長溪村由來已久。澎湃新聞記者 韓雨亭 攝

“自下而上”新風尚

石城縣“請客不送禮”是如何從萌發到形成社會共識的呢?

“既是自下而上,淳樸民風的自然體現,也是各級政府借此因勢利導,發揮鄉賢作用,形成社會共識。”石城縣民政局副局長賴華總結稱,他是石城縣屏山鎮長溪村人,而“只請客不收禮”風氣正是發源於長溪村。

這是一個位於石城縣屏山鎮南部的傳統客家村落,歷來尊師重教,走出無數優秀人才,在古雅而大氣的賴氏宗祠墻上掛著200多位名人與先賢的牌位,他們遍布政界、軍界到學術界。

“這個墻上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掛牌的,有一定講究。”石城縣屏山鎮長溪村賴氏宗祠管委會副主任賴世欽說,自古以來,長溪村人耕讀傳家,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所以喜歡接受新鮮事物。

“只請客不送禮”就是在如此文化氛圍中產生。

“以前,無論是婚喪嫁娶、賀歲祝壽、喬遷新居,還是孩子升學,父老鄉親都會送上請柬,擺上宴席。”賴世欽稱,禮尚往來原本是傳統美德,但伴隨巧立名目的酒席多了起來,就變成一種無力擺脫的經濟和精神負擔。

上世紀90年代末,長溪村一批鄉賢行動起來,力爭改變這一不良之風。

賴德水曾是屏山中學教師,在長溪村德高望重。1998年,他借舉辦70大壽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舉動。

“他在請柬裏特別註明來‘喝酒時請不要送禮’,這在當時不可思議。”長溪村黨支部書記賴小濱回憶稱,許多人對他此舉充滿疑慮和不解,因此參加壽宴時還是習慣性地送了紅包。

對於父老鄉親送來的紅包,賴德水並未當場拒絕,他先行收下,待到壽宴結束再一一退還。

針對他的“反常”行為,當地村民褒貶不一,有人給予充分肯定,也有人說他是為“炫富”,或者“破壞了規矩”。

關鍵時刻,德高望重的老縣長、祠委會名譽會長賴才雲也挺身而出,他對封建禮儀深惡痛絕。

2006年,賴才雲舉辦70大壽,他不僅拒絕收禮,還提出節儉辦壽宴,並於2007年將節省的10萬元捐獻成立助學獎學金,兒女們也紛紛響應。

“他們全家總共捐了70萬元,這筆獎學、助學金幫助了不少貧困生和優等生。”賴小濱說,根據生前遺願,老縣長逝世後,其兒子就委托祠委會為老縣長主持喪葬一切事宜,簡化一切程序,不舉行祭奠禮儀,只舉行追悼儀式。

鄉賢以身作則,不僅讓請客送禮的風氣得以改變,更帶動了當地村民參與公益。

賴世欽介紹稱,如今,長溪村的獎學助學金總共120萬元,祠堂管理基金80萬元,這筆錢已經進行理財,收益全部用於資助學生和祠堂修繕。

如今,長溪村風氣全變了,人們樂於回鄉免禮辦席,而且免禮範圍不斷擴大。

“以前先收禮,吃完飯後退還,現在形成風氣,幹脆就不送了。”賴小濱說。

“請客不收禮”風氣形成後,有段時間奢侈浪費和攀比之風又再度興起,經過長期的勸導和倡議,當前長溪村辦任何酒席都奉行一切從簡,成為當地的鄉規民約,捐資助學成為新風尚。

“由於不收禮,請客的頻率少了,過去連小孩過周滿月都要大擺酒席,現在可簡單多了,年紀沒上六十、七十不慶壽,不擺酒宴,即使紅白喜事辦酒席,其規模也小得多了,過去那些點頭之交可請可不請的人一律不請了。”賴世欽說。

屏山鎮亨田村村民事務(紅白)理事會會長黃小紅,我們相當於要和傳統習俗所形成的利益競爭。澎湃新聞記者 韓雨亭 攝

能不辦就不辦,能簡辦就簡辦

時光荏苒,長溪村的新風尚吹到了鎮裏和縣城。

“我記得2002年至2006年左右,屏山鎮裏已經流行紅白事項不收禮了。”石城縣屏山鎮人民政府一位退休幹部回憶道,他記得有位幹部曾給父親做壽請客還被“告”到紀委,後經查明確並未收禮,方才服眾。

2011年後,石城縣城完全實現紅白事項不收禮的風氣,從此“請客不送禮”正式風行全縣。

“通過鄉賢的自主發起,形成鄉規民約,黨委政府宣傳引導,領導幹部率先垂範和榜樣引領,最終民眾的積極參與形成共識,這就是石城的邏輯和經驗。”賴華分析稱。

上世紀90年代起,石城縣委、縣政府已在大力倡導“請客不收禮”,獲得了積極響應,也歷經了請客收禮、部分不收禮、餐前先收禮,餐後再退禮,發展至2010年時,請客不收禮風氣已在石城縣黨政系統形成高度共識。

“紀檢部門規範領導幹部借操辦酒席,本質是杜絕借機斂財,以收禮之名搞貪汙受賄之實的現象。”溫衍明稱,不少到石城投資的企業家身心輕松,絕大部分原因是他們和官員打交道的方式“很簡單”。

為了徹底杜絕請客送禮的不正之風,石城縣委、縣政府長期建立多項制度,在重要節點都下發文件,進行規範引導,同時嚴肅處理違反規定的幹部。

根據《江西日報》報道,上世紀90年代末期, 一位鄉黨委書記廖某辦理婚事中,超標辦酒席,經紀委調查,按規定處以600元的罰款並在全縣通報批評。

這說明當時石城縣委、縣政府已在“請客不送禮”的基礎之上,要求各級領導和黨員幹部嚴格控制辦宴的規模和檔次。

當地政府還從制度層面強化“請客不收禮、節儉辦宴席”規範制約。

中央八項規定出臺以後,石城縣委、縣政府先後出臺了《關於倡導文明新風制止大操大辦的實施方案》《關於提倡黨員幹部帶頭厲行節約操辦婚喪喜慶事宜的通知》《關於領導幹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實行“兩報告一承諾”的暫行規定》和《關於黨員幹部移風易俗的若幹意見》等多項規範性制度。

“我們的領導和黨員幹部辦宴席,必須提前向紀委申報,並註明請什麼人、什麼標準、多少桌。”溫衍明說,按照相關要求,歷任縣四套班子領導帶頭移風易俗,家中請客辦宴,一概不驚動上下級,不邀請利害關系人,公開承諾宴席小辦、簡辦、杜絕鋪張浪費,堅決拒收禮金,嚴格遵守各級廉潔制度規定和執行厲行節約各倡議。

不僅如此,每位領導幹部舉辦酒宴,事先都要在《領導幹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報告表》上簽字並鄭重承諾。

根據《關於領導幹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實行“兩報告一承諾”的暫行規定》顯示,領導幹部操辦婚喪喜慶事宜時,實行“兩報告一承諾”,即事前、事後向縣紀委、縣委組織部書面報告桌數、煙酒、用車等情況。

“不上高檔菜肴和煙酒,報告情況存入領導幹部個人廉政檔案。”溫衍明稱,這一切規定只有一個目的——要求領導幹部以身作則。

2020年,中央對制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後,這讓石城縣委、縣政府下發《關於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的函》,縣紀委監委進一步加大了將制止浪費行為列入日常監督的範疇。

“如今大家辦酒席很理性了,能不辦就不辦,能簡辦就簡辦。”溫衍明說。

屏山鎮亨田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黃偉華,很多所謂老陋習背後也是道德捆綁下的經濟利益。澎湃新聞記者 韓雨亭 攝

以政風帶民風

以政風帶民風,為石城縣的總體風氣奠定了基礎。

“石城縣婚嫁彩禮基本都在五六萬以內,女方所收彩禮都會在辦理婚禮時,或以嫁妝現金的形式返還給新婚夫妻,贈與的嫁妝也是視家庭能力,或多或少都要超出所收彩禮,即便是家庭條件很差沒能力贈與的人家嫁女兒,也會將所收彩禮全部返還,從不索要高價彩禮。”賴華說,在婚嫁彩禮方面,石城人嫁女兒最常見的是“倒貼錢”現象。

盡管當地已經沒有“天價彩禮”的生存土壤,但與外省市的人通婚時,卻偶爾會遭遇尷尬。

“我們村有個小夥子,準備跟石城交界的福建寧化縣一個女孩結婚,對方父母按當地風俗提出39萬元的彩禮錢,這讓小夥子有些為難。”屏山鎮亨田村村民事務(紅白)理事會會長黃小紅對澎湃新聞介紹稱,聽此消息,理事會和立刻女方家屬取得聯系,並派出兩名深諳禮數行情的代表和女方家屬接洽,經過溝通和交流,女方家屬給予充分體諒和理解,決定不收任何彩禮。

“道理也很簡單,若男方為彩禮而去借債,女孩嫁過去後,生活也不會幸福。”黃小紅說,絕大多數父母親都希望孩子能幸福一生,只是傳統習俗給他們戴上枷鎖,不收彩禮,仿佛女兒就被賤賣一樣,這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村民事務(紅白)理事會作為應對婚喪禮俗而建立的基層組織,在石城移風易俗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近年來,石城縣成立縣、鄉和村三級婚喪禮俗專項整治工作小組,並出臺《關於加強農村紅白理事會建設,進一步推進移風易俗工作的實施方案》,在全縣156個村居成立紅白理事會,制訂理事會章程、紅白喜事操作流程和村規民約,以此規範村民的生活行為習慣。

“我們相當於要和傳統習俗所形成的利益競爭。”黃小紅說,唯有新風尚才能取代老習俗。

有鑒於此,2016年,亨田村村委會成立“喜事新辦”和“喪事簡辦”兩支服務隊,服務隊引導村民節儉設宴辦喜事,文明莊重辦喪事,破除高價彩禮,反對紅白事大操大辦。

“過去老人去世,家裏非得忙上十幾天,或者二十來天。請地理先生揀日子,出殯前五六天,請禮生,紙拆,道士,又請洋號,又雇土吹,一百余只花圈,浩浩蕩蕩,為死者跪了又拜,拜了又跪,折騰來,折騰去,既費錢又受苦。”賴世欽回憶稱。

“喪事簡辦的核心是減少項目和流程,以往辦一次喪事要四五天,流程復雜冗長,開銷也很大,現在只要一兩天。”黃小紅說,2016年以前,亨田村辦一場普通的喪事需要花費五六萬元,喪事簡辦服務隊成立後,目前大約只需要兩萬元。

黃偉華是向群眾宣傳移風易俗工作。亨田村委會 供圖

婚喪嫁娶如何才算是簡辦呢?石城縣民政部門幫助紅白理事會建立了統一“標準”:比如婚嫁不搞豪華車隊,婚禮車隊不超過3輛,婚宴不超過20桌,每桌按10人計不超過800 元(包括菜、煙、酒),親戚朋友統一不收禮,反對天價彩禮,倡導彩禮不超過3萬元。

“我們也提倡厚養薄葬的觀念,老人在世時子女多盡孝,老人去世後喪事從簡,嚴格控制喪事規模,喪事辦理不超過3天,禁止使用吹手、唱戲或者嚴禁扯孝布等舊習俗。”黃小紅稱。

“很多所謂老陋習背後也是道德捆綁下的經濟利益。”屏山鎮亨田村黨支部書記助理、黨建宣傳員黃偉華稱,他是江西省委組織部下派到基層鍛煉的選調生,站在年輕人視角,他起初對婚喪嫁娶中的陳規陋習感到“不可思議”,但他很快找到根本原因。

“如以此喪葬為例,部分是傳統文化習俗,但吹拉彈唱、敲鑼打鼓的所謂流程和規矩背後也是一個利益群體,水漲船高,層層盤剝,由於婚喪嫁娶是大事,稍微照顧不周,他們就在背後說風涼話,村民只能敢怒不敢言,任人擺布,長此以往,無形中被他們綁架了。”黃偉華說。

盡管村民對此也早已敢怒不敢言,但如何讓他們走出“第一步”卻並不容易。

黃偉華記得,有位老人去世了,他們上門入戶做思想工作,起初對方家人有所顧慮,但不太接受,但同時又對陳規陋習又敢怒不敢言,存在一定的矛盾思想。

“為減輕對方家人的心理負擔,我們允諾由理事會承擔全部的輿論壓力,經過我們反復說服,最終他們家人同意了,這成為了我們第一個案例。”黃偉華說,給村民做思想工作也要講究方式方法,針對不同的群體,要用不同的語言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直接有效的是擺事實算經濟賬。

如果只有思想工作還遠遠不足,關鍵還是要提供替代性服務。

亨田村村民事務(紅白)理事會成立後,專程在理事會成員裏挑選在行的人成立服務隊,幫忙操辦,承諾不收錢,相當於做公益事業,如此一來,村民能用最低成本辦事。

“經過一段時間,我們的服務得到了大多數村民的認可,雖然還有少部分人說風涼話,但只要風氣一旦形成,他們就無法改變現狀了。”黃小紅說。

在此過程中,也有部分家境富裕的村民不配合,寧願自己花高價辦事。

前不久,有位村民的家人離世,不但請了吹拉彈唱,敲鑼打鼓的人,還請了道士、“風水先生”和“地理先生”,包括酒席一起,總共花了11萬元。

“如果通過我們服務隊,成本將會大大節省,最多兩三萬元,還包括請吃飯都能辦下來。”黃小紅感嘆道。

責任編輯:蔣子文

校對: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