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死人下葬哭聲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活人殉葬,是古之鄙俗。雖然現在已絕跡,但卻仍值得後世反思。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歷代君王拿活人殉葬那些事。

根據文獻考證,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最多美女殉葬的統治者。秦二世在為先皇操辦後事時,是如何處決這些即將被殉葬的嬪妃的,史料中並無交待。根據後世學者的猜測,這些女人極有可能被胡亥坑殺,也就是活埋了。

秦始皇的後宮規模如何,有沒有達到“後宮佳麗三千人”的程度?

筆者認為,有過之而無不及。在統一六國之後,六國王宮裏的那些美人均被嬴政“接收”了,所以鹹陽宮可謂美女如雲。秦始皇為什麼修建阿房宮?有一種說法就是他無法安置這些超標的美女,所以不得不修建一座百裏相連的豪華宮殿群,讓這些美人有個落腳之處。

秦始皇駕崩,對於這些女人來說實乃天大的噩耗,倒不是因為她們有多緬懷先帝生前的時光,而是秦二世胡亥說的那句話:“先帝後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這是什麼意思呢?沒有給先帝孕育子嗣的女人,不適合被放出去。結果,這些女人都成了嬴政的“人殉”,遭到處決。想來那場面足可稱得上是人間煉獄,令人脊背生寒。

那麼,到底有多少美人被活埋了呢?

《史記》裏的文字比較模糊,司馬遷先生只用了“死者甚觽”,四個字一筆帶過。

其實,像秦始皇這樣拿活人殉葬的情況並非“前無古人”。西漢的“盜墓王”劉去,就盜了許多等級較高的先周墓葬,其中,就包括周幽王的陵墓。

周幽王的墓修得十分豪華,墓門開啟後,下方全都是白堊土。白堊土雖然名為“土”,但其本質卻是一種石炭巖,周幽王地宮裏的白堊土足有一丈多厚。劉去派去的專業人員,用了個把月時間,這才清理掉白堊土。在土層以下,又是大量雲母石。

為了挖出周幽王生前珍藏的寶貝,劉去下了血本,耗費不少人力物力清理雲母石。挖開雲母石以後,最讓劉去震驚的並不是周幽王的財富,而是殉葬坑裏一百多具屍骨。當然,說是殉葬坑並不嚴謹,嚴格來說這多半是周幽王的墓室所在。因為,除了一百多具女性屍骨之外,其間端端正正地擺著一具男屍,正是周幽王。

那麼,人殉的起源是在何時?

這個問題很難回答,通常認為人殉開始於父系社會,當時的父權家族將家中的妻、妾、孫、女、侍、仆視作自己的“私有財產”,掌握對她們的生殺大權。既然是“財產”,金銀珠寶可以跟隨自己前往地下世界,那人又有何不可呢?在這種思維的影響下,“活殉”這種陋俗應運而生。

漢代皇帝並未對這種殘忍的現象置若罔聞,秦始皇活殉的悲劇為他們敲響了警鐘。自兩漢以後,活人殉葬的風俗逐漸成為被廢止的陋俗。然而,在明太祖朱元璋以後,這一陋俗死灰復燃。朱元璋駕崩時,總共有四十六個嬪妃為其殉葬。其中,除了有妃子死在朱元璋之前,其余嬪妃均被活埋。

時至今日,南京城裏仍流傳著這樣的傳說:

“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擡棺材。”

所謂“十三個城門擡棺材”說的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暗指朱元璋下葬時的“迷魂陣”。據說,在為明太祖出殯那天,十三個城門同時開啟,十三具棺木從皇宮擡出,分別由各門出城下葬。

這個說法已經流傳了六百多年,一度成為南京的城市符號。

千萬別覺得順口溜一樣的傳說是空穴來風,史料中對此有黑紙白字地記載:“而發引,各門下葬”。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許多朋友覺得原因很簡單,就是害怕自己的死後長眠受到打擾。

然而,筆者仔細推敲,發現事情不像我們想的那麼簡單。在朱元璋生前,陵墓已經竣工,所以當時肯定有許多人都知道皇帝會被埋在何處。既是如此,又何必搞出迷魂陣呢?結合當年朱元璋以嬪妃殉葬的情況,那些由各城門被送出的極有可能是嬪妃的屍首。

從《彤史拾遺記》裏記載的“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可知,當時有十幾名宮妃慘遭活殉。朱允炆上臺後,對這些被生殉的宮妃家屬進行了封賞。張鳳、李衡、趙福、張弼、汪賓、孫瑞、王斌、楊忠、林良、李成、張敏、劉政這些親屬均得到了賞賜。

顯然,這些殉葬者都要用棺材來裝殮,然後被送往孝陵。細心的朋友一定能發現,這個數字與“13”如此接近。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當時從十三個城門被運出去的棺材,裝著的是這些宮妃。

明成祖朱棣,可謂是朱元璋子嗣中與他性格最相近的。與他的老爹一樣,朱棣也有讓活人殉葬的惡癖。給明成祖活殉的嬪妃究竟有多少呢?

史學界有兩種說法:

一是根據《大明會典》的記載的16人;

一是朝鮮《李朝實錄》中記載的三十多人。

那麼,這些為朱棣陪葬的女人是怎麼死的呢?

《大明會典》裏並未提及,不過《李朝實錄》卻說的比較明白,可謂還原了整個嬪妃“自殺”的過程。永樂二十二年十月,三十多個被“精挑細選”出來的嬪妃來到殿外進餐,吃人生的最後一頓飯,隨後便被送進殿中。在此之前,已有太監在殿裏放好了三十個木凳,以及用於自盡的繩索。看到這種場面,宮妃無不“哭聲震殿閣”。不過,即便不願為已故的皇帝放棄生命,事實也由不得她們。

隨著一聲令下,太監們一擁而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在這三十多個倒黴的嬪妃裏,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美人,一為崔氏,二為韓氏。在她們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這當口,韓氏突然跪在地上,與高高在上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想要讓皇帝收回成命,放她回到高麗贍養母親。然而,冷血的仁宗不為所動,依舊命令太監們動手。

明朝皇帝采用人殉的陋俗,自英宗而止。這個被抓到瓦剌當俘虜的皇帝,生平沒有什麼建樹,但臨終前卻做了一件大好事。“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後世勿復為。”體察人情的明英宗,看到了活人殉葬背後的殘忍與無道,便將這一制度廢止。

那麼,我國歷史上令人聞風喪膽的活人殉葬史就這樣結束了嗎?

非也。

後金努爾哈赤出身於白山黑水,當地人殉風氣盛行,是以清太祖過世時,大妃烏拉納喇氏、庶妃阿濟根、德因澤均為其殉葬。

滿清入關之前,滿族有這樣的制度。丈夫一旦去世,嫡妻並不需要殉葬,但沒有子嗣的小妾一定要從殉。從殉的小妾一定要化濃妝,然後由嫡妻帶著家人向她行禮之後,再從殉。倘若從殉的小妾比較“善解人意”,那麼她便服毒自盡。若稍有忤逆,便由家人用弓弦絞殺或弓箭射殺。倘若遇到抵抗再強烈一些的小妾,那麼家人便會粗暴地將其勒死。

在沒有接受漢化的情況下,這種少數民族的陋俗,在短時間內是很難革除的。清太宗皇太極駕崩後,章京敦達裏、安達裏從葬。

敦達裏、安達裏都是清朝初期頗具影響力的人物,這兩人在八旗中的官職比較高,是“牛錄章京”。皇太極駕崩時,兩人依次自盡從殉。當時這兩人的做法,被列為“忠臣”的典範,他們的子孫也因此得到朝廷賜予的榮寵,世代家世顯赫。

話說,這安達裏本是個地位輕賤的下級官員,後來因為戰爭得到晉升。在安達裏生前,始終認為先帝對他有知遇之恩。皇太極離世以後,安達裏主動要求為先帝殉葬。面對安達裏的要求,滿清貴族們非但沒有阻攔,反而大加贊揚。

最終,各滿族王爺經過協商,決定八旗各旗主給安達裏準備華貴的衣服、靴子、帽子,並賜予他爵位。

據說,安達裏在自盡之前,曾請奏各王爺:“我在地下世界若見到了太宗皇太極,太宗若問起他走後的身後事,我該如何作答呢?”

各王爺表示:“請安達裏轉達故去的清太宗,這些活著的王爺一定會傾盡全力扶持幼帝順治,請太祖安息。”

得到這一答復後,安達裏再也沒有後顧之憂,於是,便慷慨自盡了。

滿洲的殉葬之俗,自太祖努爾哈赤開始,太宗皇太極、順治帝福臨這些皇帝都有人從殉。從殉的不止是後宮的嬪妃,還有主動殉葬的侍從和武將。在這種風氣的影響下,八旗貴族也時常以妾、仆從葬。直到康熙在位期間,活人殉葬這項陋俗才被徹底廢止。

自康熙之後,雖然皇家再無活人殉葬之事了,但在民間這種陋俗依然存在。清統治者“一而明令廢除殉葬制,另一而又在實際行動上大力表彰妻妾‘自願’殉死的舉動。民間各地官府表揚妻妾殉夫,稱她們為‘烈女’、‘節婦’,並修書、立牌坊。故終清之世,實際上,此時的人殉制並未徹底根除”。

參考資料:

【《人殉及其法文化分析》、《“人殉”的興與廢》、《大明會典》《史記》、《李朝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