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一個女鬼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同時也是最為復雜的器官。科學家一直對人類大腦進行研究,但迄今為止也未完全了解。

大腦和夢境的關聯一直是人們熱衷於討論的話題 ,夢境是充滿神秘的,而大腦又有很多未挖掘的秘密。一層一層的謎底等待著科學家們不斷揭曉。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夢境和大腦的聯系。

在心理學中,有這樣的理論,越是聰明的人越愛做夢,這是因為高智商的人在睡前會思考很多問題,或者不斷地強化記憶,那麼他睡著後就很容易做夢,由於大腦一直處於興奮的狀態,潛意識的信息便會反復在大腦裏輸出。

我們常聽見一個笑話,做不出來的題在夢裏想出來了,其實這也不是不可能。

高智商的人往往會經常出現以下幾種夢境。

關於性的夢境

高智商的人往往格局比較大,看待事物比較長遠,對眼前的蠅頭小利嗤之以鼻,所以他們會一定程度上壓抑生理上的需求,在馬斯洛的五種需求當中,高智商的人往往會追求自我實現等高層次的需求,在實現這類需求後,底層需求的獲得就會變得非常容易,比如有了財富後,很多問題都能解決。

事業有為的中年人,總會挑選18歲的漂亮女大學生作為女朋友。高智商的人往往會延遲滿足,只為獲得更長遠的利益。夢境是和潛意識有關的,而且潛意識又是和壓抑的欲望有關的,所以那些被壓抑的性需求在夢境中被釋放了出來。

除了高智商人群,幾乎所有人都做過性夢,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做春夢的幾率越大。男女做春夢的類型也有所不同,男性多夢見性交,女性多夢見接吻擁抱或性交。男生夢中出現的多是陌生人,女生夢中出現的多是熟悉的人。

所以做了性夢不要感到羞愧,它對人體是有好處的,這是一種非常安全的釋放性欲的方式。

關於飛翔的夢境

你是否有在夢中飛翔的經歷,在空中你有鳥兒相伴,眺望著渺小的大陸,背上長了一對翅膀,自由地在空中飛翔。

做這些夢的大多都是青少年,他們還沒有完全步入社會,對這個偌大的世界充滿了好奇,他們年輕有朝氣,敢於放飛自我,追求理想。當然,並不是只有青少年才會做這樣的夢,夢見飛翔,其實和睡姿有很大的關系,如果是平躺在床上,睡姿很放松,這種情況下人是感受不到重力存在的,在失重的情況下容易聯想到飛翔。

另外飛翔其實也和控夢有關,控夢也稱為“清醒夢”,大致意思是指做夢者意識到自己在做夢,夢境本身是一個無意識的過程,控夢摻雜了意識成分在裏面,高智商的人控夢能力往往比較強。

有一位高智商控夢者曾自述道:在夢中,我想要打碎眼前的這個玻璃窗,但無論怎麼用力打都打不碎,當我突然意識到這是夢境的時候,我就努力想像玻璃碎後的樣子,於是我最終將玻璃打碎了。

飛翔的夢代表這個人敢於迎接挑戰,去見識更大的世界,但同時也面臨著風險,比如在空中飛翔隨時有墜落的風險,恐高癥一詞相信大家聽說過,想象一下在空中眺望著渺小的大陸,一定程度也是充滿恐懼的,所以在空中飛翔要保證自己“安全”,也需要做夢者掌握好“飛行”技巧,結合自己的固有認知和常識,還有豐富的想象和控夢技巧。

這更像是一場虛擬遊戲,對於高智商人群而言,這就變為了有趣的“遊戲”體驗,有些人能在夢中不斷升級,進行一場又一場遊戲。很多“玩家”在醒後寫追夢日記,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夢的質量和段位,有的甚至還專門去尋找造夢師和外界的幫助,不斷地訓練,只為培養更加高超的控夢技術。

關於鬼的夢境

相信大家都體驗過鬼壓床,或者夢見過妖魔鬼怪,每次都要膽戰心驚地醒來。在心理學上,夢見鬼和人們的心理情緒狀況有關。比如說夢見厲鬼,說明這個人壓抑地太深,內心有很多負面情緒。

一個心理咨詢室來訪的女性,講述自己在童年時得不到父母的關愛,總被他們忽視,什麼委屈都一個人扛。在夢中,她常常夢見張牙利爪的惡鬼向她撲來,此時的她恐懼又無力,或者夢見自己死後化為白衣女鬼,到處被人唾棄,人們看見她同樣也是恐懼又無力。

實際上,她內心極度痛苦,渴望來自父母和朋友的關愛。白衣女鬼象征的是孤獨,而孤獨是抑郁的本質。做這類夢的人,也許白天的生活是光鮮亮麗的,他們高智商,高學歷,通過自己的努力事業有成,也擁有了財富,但壓抑在內心最深處的恐懼永遠無法通過金錢來彌補。

他們只有坦然面對自己,才能治愈過往的傷害。另外,關於鬼的夢境,同樣有很多感興趣的“玩家”,想要挑戰一下這個智力遊戲,試圖控制鬼壓床,但筆者不建議去實操,本身這個世界上都有很多不確定的東西,不要企圖和自然規律做鬥爭。

綜上,可以看出越聰明的人越愛做以上這幾種夢。

愛做夢的人想象力一定豐富,但想象力和智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只能說智商高的人會通過控夢努力創造更精彩的夢境。高智商可能影響一個人的夢境,而不會對一個人做夢的頻率造成很大的影響。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前後黑白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