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上河去洗澡被馬黃咬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高丹 實習生 童露雅

5月1日,“廟堂儀範——故宮博物院藏歷代人物畫特展(第一期)”正式在故宮博物院文華殿開展,展期兩個月。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來看到,55套共計66件繪畫文物共聚焦於三個主題,分別是展現歷代帝王的形象或生活圖景的“王者之政”、展現19位歷代重要大臣的“濟濟多士”,以及呈現歷代女性服飾、形象、儀態等的“列女垂範”。整個文華殿主殿展廳全部用以呈現這系列作品,空間較寬裕。文華殿本身絢爛的平棋方格天花和花紋地板為展廳平添皇家建築的精致絢爛,布展則一般不取用太多裝飾圖案,尤其對於這樣一個古樸雅致的書畫展,米色布景恰可以有效突出因為時間磨蝕有些暗淡的畫作。

據澎湃新聞了解,故宮博物院藏歷代人物畫系列特展在兩年間分四期展出,第一期為“廟堂儀範”,展期從2021.5.1-2021.6.30;第二期為“林下高隱”,預計2021年9-10月展出;第三期為“閨閣紅粉”,預計2022年5-6月展出;第四期為“風俗百態”,預計2022年9-10月展出。

故宮博物院文華殿

展廳現場

“故宮博物院藏歷代人物畫特展”每一期都會呈現故宮館藏的重要作品,如第一期展覽中,55套(66件)繪畫文物和1套(2件)書法文物中,包含一級文物14件,占總展出文物數量25%。首次國內展出文物28件,占總展出文物數量50%。作品時代來看,確定為宋的有4、元代1、明代16、清朝34、近代1件。其中最為重要的是確認時代較早、且藝術品味較高的宋代畫作,宋人《女孝經圖》卷,還有傳為東晉顧愷之、考證確認是宋代摹本的《列女圖》卷與《女史箴圖》卷。此外,展覽的一個亮點是將重要的宋畫卷軸完全展開,給觀眾呈現該畫卷的全貌。

宋人絹本設色《女孝經圖》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歷代人物畫展覽是一個系列,將在兩年的時間內分四期展出,第一期廟堂儀範,展期從2021.5.1-6.30;第二期為林下高隱,預計2021年9-10月展出;第三期為閨閣紅粉,預計2022年5-6月展出;第四期為風俗百態,預計2022年9-10月展出。

“列女垂範”:展出多卷珍貴宋畫

展覽的第三單元集中了本次展覽最重要的作品,如一件傳為東晉顧愷之的《列女圖》卷。西漢大臣劉向取典籍所載歷代著名女性,纂為《列女傳》七篇,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據此畫成圖本流傳。本次展覽中展出的此卷是傳世惟一宋摹本。

人物用“鐵線描”,衣紋采“復筆法”,以表現褶皺及飛舞,輿服器物,保留了漢代制度,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人物衣紋用”鐵線描”和“復筆”。婦女長裙曳地,席地而坐,屏風及燈真形制均保留了中古時期制度。

展覽現場,(傳)顧愷之《列女圖》

展覽現場,(傳)顧愷之《列女圖》

展覽現場,(傳)顧愷之《列女圖》

西晉大臣張華作《女史箴》,提出後妃所需具備的道德要求,表達了對當時後宮幹政的憂慮。此次展出了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宋人白描摹本,展開的畫卷中,十一段故事首尾完整。人物與布景的比例保留著中古時期人物畫的特點,衣服用“高古遊絲描”,筆法流暢,臨摹者出自李公麟一派。長卷起首,比大英本多處箴文及兩段畫面。這件長卷也對研究古代服飾等有重要意義。

宋人白描摹本的顧愷之《女史箴圖》

宋人白描摹本的顧愷之《女史箴圖》

宋人白描摹本的顧愷之《女史箴圖》

宋人白描摹本的顧愷之《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藏 設色的顧愷之《女史箴圖》

唐朝侯莫陳邈(侯莫陳為復姓)之妻鄭氏著《女孝經》十八章,以為女德楷模。宋人所繪的此卷《女孝經圖》卷描繪《女孝經》前九章內容。每章之後,有楷書錄文。人物衣紋用“鐵線描”,刻畫細致,設色古雅。人物形態秀美,神情雍容,渲染精工,是南宋人物畫代表作。

故宮書畫部研究員對澎湃新聞介紹,“這裏面所繪的是宮廷女性的一些美德,人物的表情都非常端雅,整體宮廷的氛圍就非常好。我們對比清宮的繪畫人物的儀態表情,就會發現變化特別大,宋畫和清畫有很大的區別。”

宋人繪《女孝經圖》

宋人繪《女孝經圖》

宋人繪《女孝經圖》

王者之政:以螞蟥描、鐵線描、蘭葉描等繪法描摹古代君王故事

展覽的第一個主題是王者之政,即選擇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16位歷代傑出帝王的人物畫,包括堯、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姬昌、周成王姬誦、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蜀漢昭烈帝劉備、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宋高宗趙構、明太祖朱元璋、明宣宗朱瞻基、清聖祖玄燁、清高宗弘歷。

一件傳為南宋初年的馬和之所繪的《閔予小子之什圖》呈現的是《詩經·閔予小子之什》十一章,講述了周成王姬誦咨訪治道,以繼承父祖功業的故事。全卷人物衣紋圓轉飄逸,線條兩端細中間加粗,稱之為“螞蟥描”。經學者們考證,此卷是當時的畫院畫家仿造馬和之的筆意所為。

(傳) 南宋馬和之《閔予小子之什圖》

(傳) 南宋馬和之《閔予小子之什圖》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馬順平介紹,第一個主題之下比較重要的畫作有一件元代陳及之的《便橋會盟圖》卷,紙本白描,描繪武德九年(626年)突厥入犯,唐太宗李世民化危為安與之會盟的故事。畫中,人物衣紋用“鐵線描”,細勁準確,為北宋李公麟傳派。樹石近於郭熙畫法,有元人筆墨韻味。

不同於一談到中國的人物畫首先就想到是山水中簡單的點景人物,並表現出的千人一面。《便橋會盟圖》卷中的人物神態萬千,姿態生動傳神。陳及之史料中記載比較少,研究者們通過這幅畫中的樹木的形態確定為元代作品,因而陳及之也為元代畫家。

元陳及之《便橋會盟圖》中幾個比較有張力的畫卷部分以及樹木的繪法

明代劉俊作《雪夜訪普圖》軸,此圖描寫宋太祖趙匡胤雪夜訪趙普的歷史故事。據《宋史·趙普本傳》記載:“太祖數微行過功臣家,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一日,大雪問夜,普意帝不出。久之,聞叩門聲,普亟出,帝立風雪中,普惶懼迎拜,帝曰:已約晉王矣。已而太宗至,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普妻行酒,帝以嫂呼之。因與普計下太原。”

明劉俊《雪夜訪普圖》軸

畫面描繪的正是這一歷史情景。在門庭寬敞、屋宇數重的樞密副史府內,前廳正中二人圍爐而坐。上首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他頭紮巾帽,身穿盤領窄袖袍服,腰束錦帶,身材魁偉,氣度不凡,其莊嚴的表情,側首聆聽的姿態,恰當地表現了深夜訪賢、商議國家大事的儀態和心境。身著便服的樞密副史趙普在下首側坐,恭謙地侃侃而談,細致地刻畫出了他誠懇獻策的謀臣風度。畫家在著意刻畫主體人物的同時,對景象做了細致的描寫。近巖遠山,老樹昏鴉,均被夜色籠罩著,竹葉、樹枝、屋脊上覆蓋著皚皚白雪,天氣顯然很寒冷。為突出趙匡胤的天子身份,在大門外象征性地畫有四個侍衛,他們似乎守候已久。這些細微的描繪,深化了雪夜訪賢的主題。

明劉俊《雪夜訪普圖》軸(局部)

明劉俊《雪夜訪普圖》軸(局部)

這件作品的構圖特別,此次展覽也是本畫第一次展出。故宮書畫部研究員介紹:“它采用平行的畫法,讓人站在與門平行的角度,畫面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看到這個就看不到那個,幾個視角放在一個平面裏,這是我們中國山水人物畫中典型的散點透視的方法。這幅畫對人物神情的表現也很突出,君主在非常認真聽,宰相在非常忠心地獻言,中國當時結束了藩鎮割據的局面,北方又面臨重組。地毯、龍袍的紋飾、衣服的褶皺都交代得比較清楚,畫家的水平是比較高的。門口的幾個衛士都非常冷,縮著脖子,也很傳神。宋朝以前都沒有宮廷畫,像《清明上河圖》、《千裏江山圖》,都是後來作者被提拔以後畫的,元代以後的文人畫和宮廷畫不太一樣,宮廷畫是按照皇帝的命令指示,他自己的意誌沒有體現出來。”

《歷代帝王道統圖》冊是清初嘉興女畫家陳書(1660-1736)創作的人物冊頁,描繪了上古至唐宋十六位帝王的道德功績。人物衣紋用“蘭葉描”,用筆工細,設色艷麗。人物開臉豐腴,勾染得當。服飾、器物多出於想象,帝王相貌亦較程式化,反映了畫家迎合宮延審美趣味的心態。這也是本次展覽開始部分的第一件作品。

此外,陳書的《帝舜鳳儀麟舞圖》冊頁繪制的是舜,中國歷史上傳說的古帝王之一。他最早倡導“德為先、重教化”理念,施行仁政,其德化天下,以至出現了鳳凰翔集和麒麟舞蹈於殿廷的瑞象。陳書《夏禹隨山刊木圖》頁,繪制的是夏禹,夏王朝的奠基者。禹領導百姓,疏通山川,成功治理洪水災害,並分天下為九州,其子啟創建了夏朝。

清陳書《歷代帝王道統圖》冊

陳書《夏禹隨山刊木圖》頁

陳書《成湯網解三面圖》頁 講述成湯的好生之德

“濟濟多士”:19位歷代重要大臣畫像

第二單元“濟濟多士”人中,展覽的畫中題材涉及19位歷代重要大臣,包括孔子、張良、蘇武、劉昆、諸葛亮、張飛、周處、謝安、姚崇、狄仁傑、郭子儀、趙怍、範純仁、嶽飛、文天祥、韓琦、阿玉錫、福康安、楊芳。

第二單元展廳

一件重要的吳偉《問津圖》卷,線本白描,尺幅較小,描寫的子路問津,故事出自《論語》,表現了孔學不回避現實的人生態度,人物衣紋用“蘭葉描”、柔中帶剛,人物形象古樸淵雅,是吳偉人物畫代表作之一。

故宮書畫部研究員說:“有人認為吳偉的白描畫是最頂級的。這幅畫是用一些泥金畫了遠處的山水,孔子坐在車上,子路在邊上,另有兩個隱者。後面的樹和草畫得比較好,因為吳偉是著名的山水畫家,是非常全能的,這些草是很活的,一顆一顆而不是一堆一簇,吳偉短短幾筆,牛的神態就出來了,所以這也是非常有藝術性的畫作。”

吳偉《問津圖》

展出的明宣宗朱瞻基所繪《武侯高臥圖》卷中,卷中諸葛亮臥於竹林,意態瀟灑。衣紋用馬遠“折蘆描”,用筆簡逸而傳神,具文人意趣。衣紋用“蘭葉描”,多繪的衣服線條流動而不遲滯,人物開臉墨線勾出輪廓,造型準確。

明宣宗朱瞻基所繪《武侯高臥圖》

據介紹,我國從漢代開始有謀臣張良、不辱使命的蘇武,這些人物也經常入畫,“我們以前的歷代帝王像大多去了臺北故宮,這一批名臣像都留在了北京故宮。這次我們拿出了四件,張良、張飛、狄仁傑、嶽飛,這些的特點是第一尺幅很大,第二都是人物往左看露出右臉,第三是,人物的衣紋比較剛硬的線條,開臉比較對稱,有一個大鼻子,膚色上色不是特別多。下面這幅張飛畫像吸收了一些民間畫的特點,比如年畫的畫法,從時代判斷可能是明代中晚期。”故宮相關策展人員介紹說。

張飛畫像

另一幅嶽飛畫像顛覆了讀者對於嶽飛的認知,畫像中他穿著蟒袍在看書。嶽飛的臉部刻畫更生動了,筆墨更多一些,頭巾腰帶上的花紋都非常細,他坐在椅子上衣服褶皺翻動的地方處理的都很好。

嶽飛畫像

我國人物畫發展至五代兩宋達到了高峰,出現了一批具有高度藝術表現力的傑作,如人們耳熟能詳的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這一時期的人物畫不僅題材豐富、技法多樣,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刻畫方面,更註重內在精神情感的表達及場景氛圍的烘托,體現出中國古代人物畫象形傳神的最高水平。元代以降,雖然多數文人畫家較少參與人物畫創作,但人物畫的紀實、教化功能,在明清宮廷畫院中依然得到蓬勃的發展,佳作疊出。同時,大量表現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作品、記錄普通民眾生產生活的作品更是奇思佳構,如百卉爭妍,在作品數量和藝術水準上皆不輸於前代,成為我們了解和探究古人思想情趣、生活狀態的形象而生動的史料。

責任編輯:陸林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