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喊大叫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我總是控制不好自己,對孩子動不動就大吼大叫,嗓門大到可以去唱女高音。”

“我家那小屁孩,一天比一天淘氣,不吼他三兩聲,簡直要上房揭瓦。”

“……”

當媽之後才明白,這些吐槽並不是空穴來風。

面對孩子的調皮搗蛋、不聽話、甚至是“屢教不改”,媽媽總是忍不住情緒上頭,音量提高。

衝著孩子大喊大叫,幾乎成為很多父母的日常。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父母,大聲吼孩子也是無奈之舉。

然而對於孩子而言,媽媽的高音吼叫是恐怖的,給孩子身心造成的傷害,是無法磨滅的。

因為大多數的吼叫、責備都跟懲罰掛鉤,大人的無心之舉,實際上拉低了孩子的幸福指數。

教育專家陳鶴琴說:

“孩子幼小的心靈極易受到挫傷,任何粗暴武斷的教育方式都是不合時宜的,只有用溫和的方式,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

教育路上,父母最大的勁敵其實是自己的音量。

在節目《變形計》裏看過這樣一幕:

15歲的女孩劉珊,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本想好好睡一覺,便在沙發上隨意躺下。

媽媽不滿她七扭八歪地躺在沙發上,開口就是一頓數落和質疑:“看你像什麼樣子?不能到屋子裏睡嗎?”

見她無動於衷,媽媽的音量不斷擡高,對她的質問一下子變成了無情的謾罵。

當她起身想離開家裏,爸爸開始在旁邊不斷威脅:“你要是敢走,我就跟你斷絕一切關系。”

一時間,小小的客廳裏吼叫聲、謾罵聲,此起彼伏。

在父母一口一個“你去死吧”,像一把把利刃直直插在女孩心上,劉珊徹底崩潰了。

她哭喊著奪門而出,衝到池塘邊縱身一跳,想要以死反抗父母的攻擊。

好在大人趕來及時,才沒有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心理學家李玫瑾教授曾說:“毀掉一個孩子很簡單,不用遊戲和貪玩,只要父母常年吼罵他。”

父母吼孩子時爆發的情緒,脫口而出傷人的話,會讓孩子覺得不被信任,不被接納的同時,生出憤怒之心。

很多時候媽媽吼聲越大,孩子不僅不會“說話”,更不會“聽話”。

你讓他往東,他偏偏往西。

李玫瑾教授曾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結果發現:在家常被父母吼叫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

25.7%的孩子“自卑、抑郁”;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吼叫的殺傷力無異於在孩子心上捅刀,傷疤留在性格上。

如果這樣的感受堆積過多,最後孩子只能要麼向內找出口,變得沈默、自卑;要麼向外“釋放”,變成一個“情緒化”的孩子。

父母用簡單粗暴的大音量,斬斷了孩子的翅膀,卻指責孩子不會飛,傷了孩子的心。

面對父母的大吼大叫,孩子會通過磨磨蹭蹭、唱反調這樣的方式進行反抗。

當孩子也朝著你大聲喊叫時,不是他的翅膀硬了,而是你讓他受傷了。

曾看過一則視頻,主人公是來自江蘇少管所的一位少年王亮(化名)。

王亮小時候,父親待他還不錯。

他自己省吃儉用舍不得花錢,但對王亮的吃穿用度卻從不吝嗇,也從沒動手打過他。

唯獨脾氣不好,喜歡大吼大叫。

有時候,王亮不小心說錯一句話,都可能迎來一頓吼。

小小的他很害怕,不敢回嘴,每次父親吼完,他只能假裝沒事人一樣和朋友出去瘋玩。

再後來,父親越吼,他越叛逆;父親吼他,他就大聲吼回去。

到了初中,他開始自暴自棄,沈迷網絡遊戲。

因為在他看來,“反正我做什麼都不對”。

一次,他在打遊戲時和朋友發生衝突,因為被朋友大聲吼罵,勾起了他小時候被父親吼叫的痛苦回憶。

惱羞成怒的王亮,找來了水果刀,對著朋友一捅就是三下!

王亮被帶走後,父親才幡然醒悟:

“我誤以為一次吼兩次吼不管用,就又提高聲調,越罵越狠……”

大吼大叫,有些孩子看似沒反應,但其實在悄無聲息中傷害著孩子,讓孩子的成長受阻。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父母吼孩子,孩子接收到的往往只有情緒。

可孩子畢竟是孩子,幼小的他們,無法消化,就只能不斷向內打壓。

直到最後,情緒被引爆,傷了自己,也傷了他人。

前段時間,抖音上一位媽媽的教育方式火了。

事情的起因很不起眼:

2歲的女兒本想幫媽媽裝好飯盒,卻好心辦了壞事,不小心將飯盒打翻。

媽媽聽到聲響,第一時間趕來,第一句話不是發飆,而是陳述現實:“你把媽媽的飯打翻了?”

女兒一開始遠遠站著,表情呆木,見媽媽沒發火,才走近說:“不要罵我……”

說著說著,明顯有了哭腔。

媽媽拉著她的手,溫柔地問:

“媽媽不說你,就是問你一下,是你不小心嗎?”

然後蹲下來聽女兒解釋。

女兒委屈地點點頭,摟著媽媽哭起來。

媽媽又溫柔地安撫她:“那你下次小心點好不好?”

女兒乖乖地點頭,漸漸恢復平靜。

這時,媽媽才起身,一邊收拾地板,一邊告訴女兒:

“下次不要再隨意弄媽媽的飯盒好嗎?”

“提不動是不是可以讓爸爸媽媽幫忙?”

“你看這樣就浪費了,是不是?”

原本可能引發“一場血案”的場景,就這麼溫和地被帶過了。

評論區裏,網友誇贊媽媽溫柔、耐心、脾氣好,女兒也被她教育得乖巧懂事。

當孩子不小心犯下過失,相較於大吼大叫,智慧的媽媽更懂得耐心傾聽,溫柔回應。

好的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

家長只需稍稍改變一下說話的語氣、語調,就能讓孩子認清錯誤,記住教訓。

在我們身邊,很多父母的問題不是脾氣太差,而是說話的語氣不好,分貝太大。

殊不知,再調皮的孩子,也渴望被父母溫柔對待。

如果父母能在孩子出現問題時,控制情緒,低聲說話,既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也繪就孩子一生幸福的底色。

《正面管教》一書裏曾說道:

“最極致的教育,就是既不懲罰也不嬌縱孩子,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把價值觀、社會技能、生活技能教給孩子。”

孩子犯了錯誤,千萬不要不問青紅皂白,立即發怒;孩子不聽自己的話,千萬不要不去溝通、了解初衷,立即責罵。

有時,我們花一點點時間和耐心去跟孩子溝通,也許能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1.與孩子溝通的時候,用“海沃塔聊天法”

“海沃塔”意思接近英文單詞fellowship,即夥伴關系。

這種學習方式一般是兩人一組,通過提出問題、回答問題,對話、討論來分析或者學習某個問題。

例如:孩子打碎了你好不容易買回的花瓶,只是想把花瓶裏好看的花束拿出來。

這時,大人不妨主動提出問題:

“發生了什麼呢?”

“你為什麼想要花束呢?”

主動提出問題,讓孩子表達事件,而不要先做定性和評論。

等孩子闡述完自己的理由後,再繼續追問:“這是媽媽非常喜歡的花束,如果你最心愛的玩具被媽媽弄壞了,你會怎麼樣呢?”

大人不需要去給孩子的問題定性,而是循循善誘,引發孩子主動思考。

這樣做,不僅能夠最直接了解孩子的想法,而且能夠鍛煉孩子的獨立思考和語言表達能力,於無形中促進和諧親子關系的形成。

2.用選擇的方法引導,把主動權交給孩子

一般人們在面對兩種選擇題時,會選擇更利己的一個。

所以在孩子鬧騰的時候,給出兩種選擇來引導孩子,也是一種辦法。

例如:孩子拖延作業,可以說:“先做完作業,剩下時間你可以看半個小時動畫片;又或者看半小時電視,剩下時間只能用來學習。”

將問題拋給孩子,用二選一的選擇法,更好地引導孩子做出合理的選擇,避免孩子因為鬧騰引發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

3.如果忍不住發火,請第一時間向孩子道歉

我們家長也有有情緒的時候,但是帶著情緒去教育,都是失敗的教育。

沒有完美的孩子,我們也不是完美的父母。

如果我們沒能忍住真的對孩子吼叫了,這個時候就要放下家長的姿態了,道歉不是一件丟臉的事,而是彌補親子裂痕最強力的粘合劑。

沒有誰生來就會當好父母,教育孩子時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

但我們要牢記: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朋友,本該與孩子的心理距離最近。

喊叫式教育,只會破壞孩子對父母的信賴和依戀,將孩子推得更遠。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會放低姿態,將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

父母的聲音越溫柔,才越具有親和力,孩子才越願意配合,教育效果才會越好。

點個“在看”,並“分享”給更多人,音量小一些,情緒收一點,你會發現孩子其實比想象中更優秀。

共勉。

作者 | 今夕何夕,向內行走的雙面寶媽。

圖片 | 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