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好幾大的鴨蛋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葑水在蘇州城東南角,交接平江河、婁江、內外護城幾大河道,千年前就開了水路葑門。原本城墻之外水蕩綿綿,一年四季盛產雪藕、芡實、茭白、茨菇,農戶采了盛在竹籃中,直接在城墻外叫賣,城裏主婦、夥計們都來買鮮,人氣越來越旺,便排成街市,千百年生出“葑門橫街”。那條窄窄石板路,綿延五百米,商賈如雲。

橫街不過五百米,商賈如雲。 本文圖均為 三三圖

橫街原本就3米寬,民國初年街道兩側擠了200多家店,魚市、南北貨行、綢布、茶糖、桐油、磚瓦……百貨齊全。恒隆盛百貨、同盛和南貨、王萬泰煙店、正記布店、升盛昌茶食糖果店、金榮盛醬園……很多上年紀的蘇州人還記得那些響當當的名字。太平歲月最熱鬧時,每天清晨僅魚市就有二三百“賣魚娘娘”荷擔入城,當街設攤,各路買家更把整條街擠得水泄不通。每年8月,雞頭米上市,不僅江浙大鋪都派夥計,連福建商人也來裝船,銷往海外。這條街是蘇州百姓的衣食父母。

橫街旁,依著水路而建的民居。

歲月變遷,蘇州城早已翻天覆地,葑門拆除,菜市改造,國際超商進駐園區與新區,當大家開始習慣電商與工廠店時,葑門橫街居然還活著,被蘇州大學校區和眾多民宅當寶貝一樣,供在手心,神情依舊地活著。方圓百米之內沒有大型超市搶地盤,是個奇跡。

老字號面館

橫街入口長相尋常,但有兩大蘇幫面老店鎮守。“陸長興”與“裕興記”,都開業超過30年,便宜有幾塊錢一碗雪菜肉絲或者木耳面筋面,貴價有時令三蝦、鱔絲、蟹粉,選料也細致,趕早市的大爺大媽拎著戰利品,在老面館裏聚會,聲浪滾滾。

鐘表修理鋪已開了好幾十年

沿街往裏走,靠前都是老字號。鐵器五金店裏還有夾煤球的長鉗、燒雞頭米殼的手爐、大小不一的鐵鍋、螺絲、頂針、菜刀、魚鱗刷等等許多在現代超市早已消逝的應用之物,看著仿佛還是那個媽媽主內,爸爸主外,放學結伴步行回家的歲月。幾步遠外聚著鐘表修理鋪、蔬菜種子供應社,以及雞頭米、草鴨蛋、太湖羊、臨安筍專賣處。不管生意好不好,看著賣家神態輕松,買家閑庭信步,全都不急不慌。

湖鮮與河鮮

早市開了不過五分鐘,時鮮越來越多,人流漸增,叫賣聲始起,商販們把籃筐沿街開列。最引人的是魚市。蘇州水豐,太湖、陽澄湖,大小湖澤遍野,隨便挖地三尺就是水,雖說現在是車輪天下,但城中多少道路都是填水而建。老百姓靠水吃水,最愛是蝦仁、螺螄、白條與塘鯉。入春吃塘鯉,清明吃銀魚,黃梅吃白條,端午吃石首,入秋吃花鱸,轉冷吃螃蟹,過年時家家餐桌上都要一碟炒蝦仁。翻過年,重新再來一遍。吃是最重要的事。

炸饊子和北方人的吃法不一樣

生意最好的倒永遠是主食。橫街必買三樣:燒餅、粽子、炸饊子。饊子手藝沒什麼特別,現炸現賣,就是南方人吃法很特別,除了掰著當零食,還有用醬油加糖,衝水泡著吃,不知是不是葑門一帶阿婆自己發明的。

饊子攤又兼售油墩子,炸油透亮,鐵鍋漆黑,氣泡汩汩,買上一只,團在手裏熱乎乎。

最精彩的是燒餅店,難得還用木炭烘,店小不欺客,上等豬油、上等面粉、上等脫皮白芝麻,甜餅黑芝麻白糖芯兒,鹹餅蔥油餡兒。司爐大叔戴著厚厚護手皮套,把一張張薄面皮貼在爐壁上,大冷天手燙得通紅,成堆燒餅就堆桌前,10元11只,來不及變冷就沽清。熱餅立刻吃具真味,外層上酥下焦帶大把芝麻,內層蔥油夾小塊油渣,嚼得快樂,都忘記了濕熱天氣。買回家第二天,燒餅不脆了,但還是香。

濃墨重彩的粽子店

最值得專程前往是粽子店,白米、蜜棗、鮮肉、蛋黃之外,還有種灰湯粽。用稭稈灰浸水,拌入糯米包粽子,灰湯粽子顏色鵝黃,據說入口有特殊清香綿軟。然而,根本沒搶到,一個摩托小哥買走最後兩個,從我面前絕塵而過。沒機會了,全蘇州只這家店有。

一路也遊商很多,大概分三類。一些挑點便宜小菜,洗得油亮,殷切叫賣;一些專賣鮮貨,慈菇、螺螄、金花菜,上等貨色,有人上前才搭訕;最後一種傲立街市,籃子裏是野生鯽魚、黃鱔、泥鰍,遇到識貨的才吭聲,不懂的上前,還要甩出一句,“很貴的!”

如果見不得殺生,千萬別來橫街,這邊到處是屠戶,活禽店三五步就一家,慘叫聲此起彼伏。土雞三六九等,蘇北老雞煲湯,蘇南嫩雞生炒,麻鴨、白鵝,想吃什麼都有。遇上流感猖獗,大家關門消停,疫神退散,繼續歡樂吃雞。為一口新鮮肉,百折不撓,連有關部門都默許了。

肉店雖不如活禽店多,不過勝在氣勢驚人。老板娘多背厚臂粗,左手豬頭,右手羊頭,上方還懸著風雞、風鴨,正遇上老主顧,兩人為了一毛錢推推讓讓。這邊喊:“不要!”順手擲出硬幣,橫躍整條街,砸到老客身上。那邊回身撿起來,堆著笑,用力擲回,正好落在肉桌上,彈起來差點碰到老板,也喊:“要得!”人來人往,錢幣擲得也是準極了。

蘇州人特別愛吃的茨菇片

盡管現在商販近半都不是本地的,但大家似乎都染上蘇州人精打細算的習慣,愛擺個店中店,開副業。煙攤老頭兒剝栗子,面店老板娘燙春卷皮,豆腐店放冬釀酒,香油店估計是四川人, 擺了幾大盆紅鹵大腸和水煮血旺,熱氣騰騰,路過側目。

待到走過蔣家橋,橫街就過半了。黃復興糕團店與茨菇片專賣店分列橋兩側,不是什麼高明貨,但也排隊,手工賣相老,老人家買習慣,年輕人買新鮮。茨菇片吃起來比薯片結實些,仿佛除了蘇州就少見有人這樣吃。門口阿婆守著整盆削好的茨菇,飛快磨片,身邊河水蜿蜒。

外行人來,看著亂糟糟一片,便往往以為橫街市井沒有好貨。然而大錯特錯。來光顧的阿婆久經考驗,和老閨蜜齊出街,百貨眼前過,一眼明優劣。姬松茸還是松茸,人家知道,熬湯要用的;本地塘藕買回去,切薄片生吃,若有渣子,明天一早要來砸攤;本地矮腳青菜,不同上海青,蘇幫菜師傅一定要這個粗粗壯壯的品種,整條橫街居然沒有攤販賣外地青菜;就算一塊小小生姜,粵南姜、川嫩姜、本地泡姜,七八個品種,質量皆優。

即便家不在蘇州,來橫街逛一遍,粽子、燒餅、饊子、栗子、桂花糕、羊糕、肉湯團、年糕……吃吃買買根本停不下來。商販貼心,羊雜、秋菘和粗粉配好,回家下鍋就是暖湯;主材檔旁邊一定也蹲守著配菜遊商,刮風下雨這個露天市場亦無休。網路便捷,超商齊全,而橫街有生氣。希望下個十年,它還能這樣生機勃勃地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