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龍袍和鳳袍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揚子晚報

正在熱播的古裝劇《風起霓裳》說大唐故事,武才人“一枝獨秀”吉服,裴炎夫人花卉裙,楊妃錦繡袆衣,令觀眾驚艷,大唐的“霓裳”太美了。服飾史學家、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客座教授黃強告訴揚子晚報記者,邊追劇邊探討唐代的華服時尚,愛美女士會驚喜發現,時尚會有古今輪回,也有不少有趣的知識點。

裙子色彩豐富,石榴裙、色間裙風靡

《風起霓裳》取材於藍雲舒小說集《大唐明月》,講述了天才制衣少女庫狄琉璃(娜紮 飾)與文武雙全、心懷天下卻蹉跎不遇的才俊裴行儉(許魏洲 飾)在動蕩時局中,書寫出一段動人佳話。劇中娜紮、麥迪娜等高顏值演員著唐代華服,十分養眼。

南京服飾專家黃強研究中國服飾史三十多年,其作《繡羅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飾與時尚》就專門說及唐代的女裙、胡服。所謂霓裳,其實這是一個多音字。作“cháng”音時,古代指遮蔽下體的衣裙,也有“光明”之意;讀作“shang”(輕音)時,則是衣服之意。其釋義可指,神仙的衣裳,飄拂輕柔的舞衣,也可作為漢服的美稱。說大唐服飾,後世習慣用“霓裳”一詞。

他告訴記者,唐代裙子色彩豐富,拿尚衣局卓錦娘等穿著的色間裙來說,又稱間裙、花間裙、條紋裙。以兩種以上的顏色布料間隔縫織而成,因為條紋可以互相交織,形成多種色彩,唐初興盛於年輕婦女之中。據《舊唐書·高宗本紀》記載:“其異色綾錦,並花間裙衣等,糜費既廣,俱害女工。天後,我之匹敵,常著七破間裙。”

此外,以石榴花練染而成的大紅色的石榴裙,最受歡迎,顏色也最為鮮艷。唐詩中有“紅粉青蛾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眉黛奪得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郁金香汗裛歌中,山石榴花染舞裙。”

你看唐代裙長、褶多,誇張到什麼程度

“六幅羅裙窣,微行曳碧波。”唐代流行的長裙有湘裙,長可曳地,因以六幅布帛為之,又稱六幅羅裙。還有襇裙,就是多褶之裙。裙幅的褶子稱為“襇”,襇裙即褶裙,“裙兒細襇如眉皺”,百褶裙,通常以數幅布帛為之,周身施襇,多則逾百,少則數十。百褶裙現代女子也穿過,似乎不足為奇,但唐代女子更為誇張的是,還穿過千褶裙,言其裙褶之多,並非以千幅布帛為之。再就是羊襇裙,以其裙孿縮成羊腸狀,俗稱羊腸裙。

捕鳥取毛織裙,以致鳥成瀕危物種

令人稱奇的是,唐中宗與韋後之女安樂公主喜歡穿以鳥毛織成的裙子,名為百鳥裙,又稱百鳥毛裙。安樂公主穿的這條種裙子的奇異之處在於變色,在陽光下變換色彩,令人嘆為觀止。《新唐書·五行誌》記載:“正視為一色,旁視為一色,日中為一色,影中為一色,而百鳥之狀皆見。”《朝野僉載》記載:“安樂公主造百鳥毛裙,以後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異獸,搜山滿谷,掃地無遺。”安樂公主的喜好,引領了唐代貴族婦人的時尚追求,官宦家屬紛紛以鳥獸毛織造獸毛服,雀毛裙,以致南方奇禽異獸被捕獲一空,幾乎絕種。

黃強表示,其實用雀鳥毛制作裙子,顯然鳥雀毛不如紡織品那麼服帖,但是唐代的工匠硬是將淩亂的鳥毛梳理平整,“百鳥之狀,盡在其中”,並且織成了裙子,體現唐代工匠高超的織造技術。

卓錦娘襦裙用土黃色

官員穿黃袍夜行被毆打後,禁用黃色

只有皇帝才能穿黃色?黃強介紹,唐初因襲隋制,天子用黃袍及衫,但唐初並不禁用黃色,常服官員五品以上穿紫袍,以下穿緋或綠袍,胥吏穿青袍,庶民穿白袍,屠夫商人穿黑袍,士兵穿黃袍。因為發生洛陽尉穿黃袍夜間行走,被毆打,此後,就不允許士卒穿黃袍了。《隋書·禮儀誌》載:“流外官庶人、部曲、奴婢服細、絁、布,色用黃、白,庶人服白,但不禁黃,後以洛陽尉柳延服黃衣夜行,為部人所毆,故一律不得用黃。”尤其是到了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軍次陳橋驛,以黃袍加身而稱帝,至宋代以降,除帝王外,禁臣民服用赤黃之色。

大唐服飾華美,但服飾制度嚴格,服色不可為所欲為。大唐的服飾已有制度,上至皇帝、親王,中至百官,下至士農工商都當執行。“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緋綠。胥吏以青,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黃。”

唐高祖武德年間,規定天子常服,“唯以黃袍及衫,後漸用赤黃,遂禁止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服雜色。”雖點名赤黃(赭黃),實際上黃色已漸漸專屬皇帝、皇室。唐太宗貞觀四年(630)規定官服服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下服緋,六品、七品服綠,八品、九品以青。”唐高宗上元元年(760)八月又制定:“文武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帶。四品服深緋,五品服淺緋,並金帶。六品服深綠,七品服淺綠,並銀帶。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淺青。”黃強說,這是因為民間仍然有僭用黃色的,詔令被執行雖然有一個時間過程。但是詔令在宮中卻是執行最為嚴格的,宮中的織造機構自然不會服飾僭越,尤其是皇家的服色、服飾,那是絕對不允許他人染指的,違者就是大罪。比如劇中尚服局的主事卓錦娘的襦裙就不能使用土黃色,屬於僭越。

白衣雖瀟灑,但裴行儉為官後不適合

另外,許魏洲飾演的男主裴行儉常一身白衣,十分瀟灑帥氣,但用白色也有講究。古代社會艷麗服色指允許官家使用,白色、黑色、褐色才是百姓服色。劇中裴行儉第一次出場,追隨蘇定安將軍時,尚未參加科舉,只是一個士人,一介白丁,穿白色袍服符合身份。等到了第四集在醉香樓題詩,此時的裴行儉已經是四門學官員,就不能再穿白衣。

黃強說,士人古代指讀書人,士這個階層介於官與民之間,沒有顯達時是民,顯達時是官。按照慣例,士人還沒有進入仕途時,只能穿白袍(衣)。因此,通常稱尚未有功名的士人為白衣公卿,科場高中,授予官職,轉身成為公卿。《唐六典》記載:“四門博士三人,正七品上。助教三人,從八品上。四門博士掌國子博士之法。助教以下,掌同國子。”四門學博士是正七品上的官職,官職相當於縣令,教職相當於今天大學講師。按照唐代服色制度,應該著淺綠色官服。“身為四門學官員的裴行儉來酒樓喝酒,並無規定必須穿官服,但是也不會穿士子、百姓的白色服飾,拉低自己的身份。因為白色服飾早不適合已進入仕途的裴行儉。”

庫狄琉璃究竟該穿襦裙,還是胡服?

再來說說女主庫狄琉璃,她本為定居在長安的胡人第二代,胡人穿胡服屬於民族服飾,漢女著胡服,是效仿扮美,因為胡服、胡舞、胡樂在大唐長安是流行元素,時尚的標榜。走在長安街市,感受最深的就是胡風胡俗,見到絡腮胡子、金發碧眼的胡人,身著胡服的漢族女子,都很正常。

帷帽、羃䍦、渾脫帽都是胡帽,回鶻(紇)裝、翻領窄袖袍、小口條紋褲、透空軟錦靴都是胡服。因此,黃強認為,在胡服盛行的大唐,在漢族女子都以穿胡服為時尚的長安,一位胡人後裔庫狄琉璃,穿著其民族的服飾胡服,應該更合適。

劇情設計了如意夾纈店新畫師身份,以掩飾女主真實身份,但是其民族仍為胡人,裴行儉等文人士子稱之為胡姬、胡女。劇中人物服飾對照鮮明,琉璃舅舅胡人安四郎穿翻領胡服,太子李治穿翻領胡服,胡人庫狄著漢人服飾,胡人後裔庫狄琉璃、庫狄珊瑚穿漢人的襦裙、披帛,這樣的人物服飾設計,有些隨意。

黃強說,服飾表現時代的是審美傾向,時尚潮流,具有社會的普遍性。胡服不僅對唐代社會風尚有影響,還影響到唐代官服,初、盛唐時期流行窄緊直袖式樣,中晚唐以來胡風漸弱,流行中式寬衣大袖。《風起霓裳》一方面要突出庫狄琉璃的胡人身份,另一方面又要表現唐代襦裙的代表性,於是就讓胡人琉璃錯位穿戴漢人襦裙,而不是時尚流行的胡服。也還有穿襦裙(漢服),戴帷帽(胡帽)的混搭穿戴。而像裴都尉府鬥花大會,都是漢族貴胄家眷與請來的良家女子,著襦裙、披帛,就符合身份與環境。庫狄琉璃作為服裝設計師入鄉隨俗,著漢家襦裙也可以理解。

隋唐翻領對襟胡服展示圖

此外,以龍袍為皇帝以一貫之的服裝,不分場合都穿,也不妥。按照《舊唐書》記載:唐代皇帝“其常服,赤黃袍衫,折上頭巾,九環帶,六合靴,皆起自魏、周,便於戎事。自貞觀以後,非元日冬至受朝及大祭祀,皆常服而已。”龍袍是大祭祀、受朝等祭祀、慶典時所穿,換言之,很多時候,皇帝不穿龍袍。至於太子李治微服穿翻領胡服也不嚴謹,因為作為國家儲君,衣著也是有規定的。

唐代翻領胡服泥塑作品

黃強認為,影視劇受眾面廣,傳播性強,影星的風尚引領作用強大,因此借此多普及服飾文化,正本清源也非常有必要。而對觀眾來說,追劇還能學先服飾文化,了解古代時尚,既有趣也有所得。(記者 張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