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打死日本鬼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陳晨

“同誌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這句曾感動無數觀眾的臺詞出自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年,隨著《永不消逝的電波》的上映,影片的主人公李俠成為萬千觀眾心目中的英雄,也成為我黨地下工作者光輝形象的縮影。

從7月起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駐演100場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自2018年上演以來,憑借動人的故事和高超的藝術編排成功“出圈”,引發了一波紅色熱潮。63年前由八一電影制片廠出品的同名電影及其背後的諸多故事,也在今年慶祝建黨百年的熱潮下被作為“電影黨課”的重要教材,使許多觀眾再次重溫這部經典之作。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1958)海報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的故事發生在1938年,我地下黨組織在上海的電臺被敵人破壞後,延安解放區電臺政委李俠(孫道臨 飾)來到上海,白天他是一名商人,晚上則躲在閣樓間收發電報,為了進一步做好保密工作,黨組織同時安排紗廠女工何蘭芬(袁霞 飾)與他假扮成夫妻。兩人在工作中產生真情,結為真夫妻。

日軍通過一系列手段發現了閣樓間的電臺,李俠被捕,雖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始終守口如瓶,致使日軍以為他僅是為商業電臺工作,將他釋放。日軍投降後,李俠夫婦又同國民黨展開了鬥爭。解放戰爭即將取得勝利時,電臺被國民黨發現,李俠接到緊急撤退的通知,但此時,他又收到兩份極為重要的情報。為了將情報送出去,李俠讓妻兒先轉移,自己則堅守崗位。

當敵方包抄而來時,李俠正在爭分奪秒將情報送出去,後來,在敵人的槍口下,他鎮定自若地吞下電報稿,並向戰友們深情地發出最後一封電報:“同誌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伴隨著他發報身影的,是渡江戰役和上海戰役的勝利畫面。

這動人心魄的一幕令觀眾潸然淚下,一個偉大的英雄形象就此誕生,一部紅色經典也就此誕生。

“同誌們,永別了,我想念你們!”

“電臺重於生命”,這短短六個字,是李俠的原型李白堅守一生的信念與追求。

李白,生於1910年,原名李華初,曾先後化名李樸、李霞、李靜安,15歲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1歲時,黨組織安排他前往江西參加第二期無線電訓練班,並擔任班長兼黨支部委員。毛主席當時去訓練班看望學生,強調無線電的重要性,說它是紅軍的“千裏眼”和“順風耳”。從此,李白就堅定了“電臺重於生命”的決心,並在此後一生,用生命詮釋了這一諾言。

1937年10月,李白受黨組織派遣,赴上海擔任黨的地下組織與黨中央的秘密電臺聯絡工作。當時的上海,日寇與汪偽特務麇集,環境極其險惡。

各方紛繁復雜的情況在電影中也通過精妙的敵我衝突安排體現出來。實際上,李白烈士所經歷的,比電影情節更加殘酷和危險。而用電文與戰友告別的情況也發生過不止一次。

他曾兩次被捕。1942年9月第一次被捕前,他向戰友們連續發送了三個“再見”,表達了自己為國家和民族犧牲一切的決心。1943年5月,李白經組織營救獲釋。

抗戰勝利後,李白再次回到上海,繼續從事秘密電臺工作。尤其是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刻,李白的工作變得尤為重要,像遼沈戰役中的塔山阻擊戰、淮海戰役時黃維兵團的組建與動向、長江天險的防務、江陰要塞的兵力部署、吳淞口要塞的兵力部署等相關情報均通過電波送出。1948年12月30日淩晨,李白第二次被捕,被捕前他發出了代表警報的三個“V”,提醒戰友們註意安全。

據李白之子李恒勝後來回憶這部影片時談到,“電影經過反復醞釀、考證後 , 僅用了4個多月的時間就攝制完畢。速度之快、質量之高, 都是相當驚人的。因為全體創作人員都被烈士的事跡深深感染了, 他們為影片投入了空前的熱情和幹勁。”李恒勝還記得,孫道臨曾對他說過,當時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幸福感、光榮感,“作為一個電影工作者 , 能表現這樣的烈士 , 把烈士的精神傳送到千千萬萬觀眾心裏去, 這是我的幸福。”

孫道臨在電影中的精彩表演,使得中國銀幕上留下關於隱蔽戰線工作者的經典形象。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事實上,最初導演王蘋在為電影選定主角的時候,還是經歷了一番周折的。孫道臨當時雖已紅遍全國,但他塑造的影視形象多為儒雅、帥氣的知識分子,與革命軍人的氣質似乎不符。而女主角袁霞面臨的爭議更為激烈,她此前只演過一部電影,反響平平,且剛調到八一廠,無論資歷還是實力都不算出眾,甚至有廠領導發話,如果導演執意讓袁霞演女主角,他就不簽字。

但王蘋堅信,孫道臨與袁霞就是扮演男女主角的最佳人選。她曾做過地下工作,也接觸過很多地下工作者,在她看來,“孫道臨的眼神與他們一樣,有種讓人捉摸不透的感覺,這是長期從事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

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李俠在硝煙彌漫的戰場上一身戎裝,將跨槍盒子槍威武的騎上戰馬;轉眼間又身著長衫,手拎皮包出現在大上海十裏洋場。面對來配合工作的女同誌一開始對於假扮夫妻的不適應,李俠精心耐心的勸導,身體力行地示範,使得對方意識到他們工作的重要性,也深深被眼前這個投身於革命解放事業的戰友所折服,兩人配合日漸默契,隨著彼此了解增多,產生了真摯的感情。

孫道臨曾在拍攝散記中寫道:“扮演李俠以湘繡莊先生的面貌出現時的那一段,我僅僅想到要‘像個生意人’,裝啥像啥,強調了世故圓滑,因而舉止顯得輕飄。後來到北京,在拍攝內景前訪問了一些參與當年地下鬥爭的老同誌,他們說創造李俠這個角色首先要考慮他的底色。”

在後續拍攝中,孫道臨反復揣摩共產黨員的底色,應當賦予人物怎樣的眼神與動作,甚至在拍攝李俠被捕受刑的一場戲前,他還親自體驗了老虎凳的滋味,孫道臨的精心雕琢演活了李俠的沈著剛毅、寧死不屈,精湛的演技在今天看來依舊震撼人心。

據李白的夫人裘慧英回憶,為了更好地揣摩角色,孫道臨和袁霞直接住進了她家,袁霞更是她走到哪兒跟到哪兒,每天都在觀察和模仿她的一舉一動。

袁霞後來回憶自己拍攝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也記憶猶新,她曾談到,自己最開始和孫道臨扮演假夫妻一直找不到感覺,後來隨著拍攝逐漸深入,“漸漸被李俠身上堅定的革命意誌和強烈的工作責任感所打動,對這位革命戰友的仰慕之情日漸增加,拍攝後期我仿佛覺得自己與蘭芬是一體的。”

當李俠被日本鬼子抓捕,受盡了36種刑具的嚴刑拷打後,蘭芬對著敵人大喊,“你們要他死,一槍打死他好了,為什麼要這樣折磨他?”袁霞回憶,說這句臺詞時,“我的心都要撕碎了,我用盡全身力氣含著血淚一字一句吼完整句話,眼淚怎麼也止不住。”

現實的情況裏,沒有電影中“永別了,同誌們,我想念你們”這樣煽情。在國家安全部檔案館,珍藏著一份中央情報部電臺《逐日工作報告表》,上邊清晰記載了1948年12月30日,李白烈士被捕當晚,中央情報部電臺與李白電臺“峰臺”的最後通聯情況。

記錄顯示,當天零點到2點20分,中央電臺共抄收4份電報,發出1份電報。據當晚中央電臺的上機報務員李康將回憶,李白平時發電報的速度比較慢,那天卻突然加快了速度。

“發報的當中他突然停了,而且打出無線電用語的信號,就是說等一等……等了半天也沒出來給我發信號,等了一會兒他又匆匆忙忙地發一個無線電用語的信號,就是說再見了,滴滴滴答滴答,就是‘再見了’,很匆忙的。”

李康將記錄

1949年5月7日,裘慧英帶著4歲的兒子與李白見了最後一面,李白悄悄塞給妻子另外一封信。回到家後,裘慧英打開那封信,只見上面寫道:“以後你不要來看我了。天快亮了,我所希望的也等於看到了。今後,我回來當然更好,萬一不能回來,你和孩子和全國人民一樣,可以過民主自由的幸福生活了。”

同日,李白犧牲,距離上海解放,還差20天。

電影上映後,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社會各界掀起學習英雄李白的熱潮。鄧穎超曾說,“像我們大家所熟悉的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所寫的原型李白同誌,為了黨的利益最終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些同誌是永遠值得懷念的。”

從六十多年前的電影到今天的舞劇,這份懷念,一直在繼續。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

責任編輯:程娛

校對: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