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抓母雞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於理

《功勛》有個令人印象深刻的片頭。由不同演員飾演的李延年、於敏、申紀蘭、孫家棟、張富清、袁隆平、黃旭華、屠呦呦,分別向觀眾走近。每個人短短幾步,幾秒鐘的鏡頭,仿佛濃縮了他們的一生,他們從風華正茂到垂垂老矣,將一生獻給祖國。他們走近我們,我們心中的感佩也在升騰。

擁有這樣的英雄,讓我們對民族和國家的未來篤定而自豪。因為一個有英雄的民族,是充滿希望的;一個有先鋒的國家,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功勛》用單元劇的敘述方式,展現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期間獲得“共和國勛章”的8位功勛人物忠誠、執著、樸實的鮮明品格,矢誌不渝、頑強拼搏、無私奉獻的模範精神。

《功勛》海報

鄭曉龍擔任總導演,8個單元分別由鄭曉龍(屠呦呦單元)、康紅雷(張富清單元)、毛衛寧(李延年單元)、沈嚴(於敏單元)、楊文軍(孫家棟單元)、閻建鋼(袁隆平單元)、楊陽(黃旭華單元)、林楠(申紀蘭單元)執導。

近年來,主旋律作品很流行這種“集體創作”模式。從國慶檔的“我和我的”系列,到《在一起》《理想照耀中國》皆是如此,也都取得不錯的口碑和市場反響。

《功勛》的體例有點像“人物傳記”。但每個單元6集的篇幅,要敘說功勛完整的一生顯然是不夠的。因此,如鄭曉龍所言:“要找到他們最寶貴的、最閃光的地方,濃墨重彩去寫他們成為功勛的過程及原因,包括寫他們的精神、境界和他們的努力。”

每個單元截取的都是功勛人生中的“高光時刻”,濃縮著強烈的戲劇衝突,也充分體現人物的精神與成長。就目前播出的兩個單元《能文能武李延年》《無名英雄於敏》,都采用這一創作手法。

作為一部分量很重的劇集,《功勛》在制作質感上也樹立了國劇的標桿。由中國諸多一線電視導演出手,運鏡頗為講究,節奏把控得當,質量有了基本保障。美術置景上一點也不含糊,無論是《能文能武李延年》裏宏大逼真的戰爭場面,抑或《無名英雄於敏》充滿年代感的生活場景與生活細節,均透露出精心、細心、紮實的品質來。

但對於主旋律作品來說,最大的挑戰始終是:如何將宏大的故事變得日常化、生活化,如何將“偉光正”的英雄變成可知可感的普通人,如何讓主旋律觀念“潤物細無聲”。

《功勛》在這一方面亦有相當成功的嘗試。

《能文能武李延年》的主人公李延年一生戎馬倥傯,參加過解放戰爭、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戰爭、邊境防衛作戰等大小戰鬥20多次。

單元聚焦的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擔任連指導員的李延年(王雷 飾)帶領七連奪回346.6高地,頂住敵人多次反撲的經典案例。

李延年(王雷 飾)

劇中對戰爭術語、戰術安排、進攻組織、戰爭場面等的刻畫,非常專業,得到軍迷觀眾的高度認可。專業的戰爭戲份,也把李延年“能武”的那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戰爭場面拍得一點都不含糊

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他“能文”的這一面。作為一名指導員,“能文”指涉的是擅長做思想工作。這在以前的戰爭戲裏表現得比較少,刻畫也有難度,因為稍不留神可能就會把思想工作變成生硬說教。

劇中刻畫了一個“逃兵”,名叫張安東,他怕死,想跑回家找他的未婚妻二妞。逃兵是要槍斃的,連長對他一頓痛斥,問他死前有什麼話說的。張安東大喊:“橫豎也是死,二營上去就沒幾個活著回來的。”

連長更氣了,“臨死了還給我動搖軍心”。

在戰場上,意誌也是關鍵的戰鬥力。從張安東就可以看出,個別戰士產生了動

搖,失去了意誌。說到底,他們不明白為誰而戰,以及戰鬥的意義。如果不及時做思想工作,可能還會有下一個張安東。

指導員李延年攔住想槍斃張安東的連長,他給大夥說起了張安東心心念念的二妞的故事。原來張安東的命是二妞救的,甚至他還是比他小兩歲的二妞養大的。李延年問士兵們:這樣的二妞好不好,可愛不可愛?

大家都回答好,可愛。李延年繼而說道:“其實我們國家啊,這樣可愛的女人呢多了,千千萬萬。”他問了幾個士兵,他們談起妻子對家庭的付出和犧牲,她們也一樣可愛。

李延年再讓大家閉著眼睛想一想,入朝以來看到的種種淒慘的場景。他們有一次去溪邊取水,水成了血水,因為上遊的溪畔倒了幾個剛被美國的飛機炸死的洗衣裳的婦女。李延年問:如果這樣的事情發生在你的家鄉、你的親人身上會怎麼樣?

李延年由此升華了這次戰鬥的意義:是為了朝鮮人民而戰,也是為了家鄉的親人們而戰,為了他們的幸福和安寧而戰。

張安東一下子就明白過來了:他留在這裏,也是在為他的二妞而戰。所有戰士們都明白了,他們是為他們所愛的人而戰!

這場文戲拍得很燃很好看,電視機前的觀眾也被李延年說服。角色立住了,主流觀念也傳遞到位。

《無名英雄於敏》的主人公於敏(雷佳音 飾)被稱為中國“氫彈之父”,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了一系列基礎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故事從1961年開始說起,以於敏等為主的一群年輕科學工作者,悄悄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他們不得不隱姓埋名。

於敏(雷佳音 飾)

這個單元的劇本寫得非常細膩。編劇牢牢抓住一個字,“難”。於敏的難。

他的難有政治上的因素。因為叔叔曾是國民黨軍官,他的政治立場被懷疑和調查,甚至科研成果沒出來時也被懷疑是政治問題。於敏的心理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有科研上的難。當時中國只有一臺每秒運行萬次的計算機,而95%的時間都要用於保障其他科研項目,於敏只能帶領團隊利用剩余5%的時間。沒有計算機時,他們就打算盤、畫圖紙,人手一把計算尺,夜以繼日趴在桌上埋頭筆算。

也有生活上的難。妻子孫玉芹(倪妮 飾)獨自帶著兩個孩子,又趕上三年困難時期,家裏吃穿用度很緊張。單位夥食也非常簡單,大夥很久都沒吃上一個蛋。

編劇王小槍就在這個雞蛋上大做文章。

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熬,有不少人都熬不住了。有人建議領導弄點雞蛋來補補,領導也犯難了,他也搞不來。

於敏家裏的母雞下蛋了。孫玉芹總是小心翼翼地收起來,孩子們眼巴巴看著想吃蛋,孫玉芹告訴孩子們等爸爸回來再一起吃。

話音剛落,於敏回來了。第二天女兒發現蛋不見了。原來是於敏帶去給科研人員當做獎勵了。他給孫玉芹留下字條,說借了妻子孩子的雞蛋,“不日加倍奉還”。孫玉芹能理解他,去鄰居家借了個蛋煮給孩子吃。

時間一轉眼已經是1965年了,於敏依然是沒日沒夜在搞研究,連家都很少回。女兒夜裏做夢了,孫玉芹問她是不是想爸爸了?女兒說不想,“因為爸爸不在,我們就能吃到雞蛋了”。既是埋怨,更是想念。

於敏好不容易回家一趟,連搬了新家都不知道,兒子也不認得他。但這一回他總算把欠孩子們的雞蛋給還上了……

通過雞蛋這個小細節,把於敏的難、同事的難、家人的難,形象生動地凸顯出來了。觀眾也直觀地看到:以於敏為代表的科研人員為科研事業的付出和犧牲,不僅僅是他們身體的消耗、精神的投入、為了保密深藏功與名,也包括他們對家庭的陪伴的稀缺和深深的愧疚,包括他們家人始終的默默理解與承擔。也正是他們的不畏艱難,他們的舍小家為大家、舍小我為大我,才有了“大國盾牌”,更好地守護了國家安全和國家尊嚴。

《功勛》是一道嚴肅的命題作文。目前毛衛寧、沈嚴交出的答卷,在確保主題宏大深刻、整體基調嚴肅沈穩的基礎上,“文風”表達上做到了細膩、鮮活、生動,可看性很高。

功勛不是天生就是功勛。劇集還原了功勛作為普通人的這一面,他們由普通人抵達偉人的歷程,更能打動作為普通人的我們,也深深感召著我們。

本期資深編輯 邢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