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做夢夢見水坑好不好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京西、京北、京東北,座座大山起伏連綿。這些太行余脈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八路軍以大山為屏,以溝壑為壕,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發動當地群眾,同仇敵愾,抗擊日本侵略者。

1937年8月,黨中央在陜北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史稱“洛川會議”。會上,毛澤東提出,“紅軍可出一部於敵後的冀東,以霧靈山為根據地進行遊擊戰爭。”1938年6月,為策應冀東人民武裝抗日大暴動,以宋時輪為司令員、鄧華為政委的八路軍第四縱隊挺進冀東,與日偽軍展開頑強鬥爭。八路軍到達冀東後,積極開展根據地建設,不僅組織抗日遊擊隊伍,創建抗日政權,還發展黨組織,平谷、密雲一帶的抗日鬥爭拉開大幕。

在血與火的戰鬥中,平谷、密雲湧現出了一大批戰鬥堡壘村。村民們全員上陣,與敵人英勇搏鬥:他們或投身於硝煙戰火;或為八路軍運送物資、照看傷員;或為八路軍提供情報、傳遞消息……他們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穿行於青山綠水間,與敵人鬥智鬥勇。

本期紅跡,記者陪同您探訪位於平谷、密雲兩地的幾處紅色遺跡,聆聽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一首首英雄贊歌。

紅跡60 魚子山抗日戰爭紀念館

“打不垮的魚子山”

提起魚子山,不少讀者可能比較陌生,但提起京東大峽谷景區,很多人都會知曉一二。

這條風景秀麗的大峽谷,在八十年前那段硝煙彌漫的歲月裏,它是八路軍打擊日偽軍的“伏擊線”,同樣,也是抗日根據地軍民的生命線:八路軍戰士們在這裏打退了敵人的一次次進攻,村民們也是從這裏,將物資運往隱藏在大山深處的野戰營盤。這裏留下了軍民浴血奮戰的諸多印跡。

在峽谷景區入口的停車場,有一座魚子山抗日戰爭紀念館,它是那段輝煌歷程的最好見證。為了迎接建黨百年,這座紀念館正在進行維護。修葺一新後,紀念館將更好地帶領人們感受這座峽谷裏的紅色基因。

魚子山抗日戰爭紀念館

魚子山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它是平原向山地過渡帶,背靠燕山山脈,與盤山遙相呼應。1938年6月,第四縱隊三十四大隊紮根冀東時,便確定魚子山為落腳點。經過幾年的發展,魚子山成為冀東一帶的抗戰堡壘。1940年9月,魚子山建立了平谷第一個黨支部:魚子山黨支部。

當年魚子山黨支部成立的地點,就在距大峽谷不遠處,位於桃棚村的一個小山洞裏。山東莊鎮桃棚村黨支部書記符寶森,介紹了當年魚子山黨支部成立的過程。

1938年6月17日,第四縱隊三十四大隊駐紮在這裏後,一邊幫老百姓幹活,一邊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很快和老百姓打成一片。魚子山的老百姓也開始接受抗日救國的思想,三十余名青壯年迅速建立起了這一帶的第一支民兵隊伍。

當時,三十四大隊最緊迫的任務是攻打平谷縣城。六七月份正是汛期,7月19日黃昏,民兵帶著三十四大隊的戰士們,冒雨從魚子山出發,他們蹚著齊腰深的水,在峽谷中的急流中穿行,冒雨奔襲至20裏外的平谷縣城。民兵們扛著用於登城的梯子,帶著鐵鎬、繩子等工具參加戰鬥。城內的日偽軍做夢也沒想到,八路軍雨夜“天降”平谷城。日偽軍潰不成軍,天亮時,平谷縣城便被解放。但是後來,因為敵強我弱,平谷縣城再次失守。八路軍也轉入敵後作戰,魚子山抗日根據地進入壯大時期。

隨後,中共薊平密聯合縣西北辦事處在魚子山成立,地方黨建工作隨即展開。在此之前,薊平密聯合縣只有零星的黨員,還沒有共產黨的基層組織。1940年9月下旬,在西北辦事處區委書記江東的主持下,6名黨員在桃棚的這個山洞裏,召開第一次支部會議,魚子山黨支部正式成立。當時支部的6名黨員是:王世勛(第一任黨支部書記)、於錫元、符運廣、王世發和謝鳳寬,還有一名預備黨員符連芳。符寶森說,“魚子山和桃棚當時是一個行政村,所以叫魚子山黨支部。”

洪崖洞——魚子山黨支部誕生地

黨支部成立後,黨員們以魚子山為中心到平原區的杜辛莊、馬各莊等村發展黨員。短短兩三個月時間,黨員發展到120人;1941年底,共發展黨員540余名,成立了54個支部。魚子山人民的抗日鬥爭有了堅強的戰鬥堡壘。

成立黨支部之後,魚子山根據地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發動群眾,共同抗擊日偽軍。村民們或支援前線,或站崗放哨,靠著集體的力量,歷經艱難險阻,最終迎來了勝利。

王寶成是土生土長的魚子山人,他從小就對家鄉的紅色印跡非常了解。退休後,王寶成收集整理了大量關於魚子山抗戰的史料,對於軍民魚水情,他感觸頗深。他向記者講述了當年百姓支援抗戰的感人故事。

軍區被服廠工人在為前方戰士趕做軍衣

魚子山根據地的軍民,在黨的領導下,配合八路軍作戰。魚子山軍民發明了“活電話”:在魚子山上,長期有50多位村民,在東西山梁上站崗,布置11道崗哨,晝夜值班,如果敵人從南來,就口令傳訊,一個山頭接一個山頭向村裏傳,從山口一直傳到莊北;如果敵人從北來,就從北往南傳。村民們聽到報信,迅速上山隱蔽起來。

除了“活電話”,民兵還在進村路上設有關卡,兩側制高點設置流動哨。抗戰初期,民兵先後多次發現大隊日偽軍繞道進山掃蕩,民兵們向村內傳出敵情後,利用地形伏擊敵人,靈活和敵人周旋,為鄉親們以及部隊轉移贏得時間。

王寶成說,當年魚子山分布著數千畝原始橡樹林,幾人粗、三五丈高的橡樹比比皆是。因為敵人切斷了魚子山與外界的聯系,兵工廠的生產原料供應極為困難。制造手榴彈和地雷需要大量焦炭,這些焦炭都是從唐山運來的。敵人封鎖之後,焦炭運不過來,兵工廠面臨停產。魚子山軍民發現,橡樹木質堅硬,經過剝皮處理後,釘子釘不進,斧子砍不動,用它燒成的白炭,能頂焦炭用,可用於熔化鑄造手榴彈和地雷外殼所需的生鐵。就這樣,為了保證兵工廠的生產,魚子山老百姓毫無怨言,將成片的原始橡樹林砍伐後用於燒炭。抗戰的那幾年,為了保證彈藥的供應,一年四季,伐樹工作一天都沒有停止過。即便在寒冬臘月,寒風將伐木村民的手和耳朵都凍得流膿,他們仍然咬牙堅持。

有了兵工廠,就需要向外運輸武器彈藥,魚子山的老百姓自發組建“運輸隊”,向外運輸武器彈藥。由於敵人對魚子山的封鎖,村民們只能晝伏夜出,而且必須繞開敵人的據點和封鎖線,翻山越嶺,風雨兼程。1944年12月,年僅15歲的王希孔和幾位村民,要向密雲縣白馬關的八路軍送3500多顆手榴彈,他們在通過鐵路線時,為防止發出聲響,用布把牲口的蹄子包裹起來,用手把著蹄子邁過鐵軌,一路小心謹慎,最終按時將手榴彈送至部隊。當時有一些老運輸隊員這樣樂觀總結運輸隊的生活:“去一次脫層皮,去兩次膽壯心裏有了底,去三次練出經驗筋骨皮,支援抗戰勝利,歷經磨難人生有益。”

正是有了魚子山老百姓的支援,在敵人的強壓之下,魚子山根據地堅如磐石,也因此留下了“打不垮的魚子山”的美譽。

紅跡61 南山村慘案遺址

村幹部在洞裏堅持鬥爭

平谷區南獨樂河鎮的南山村,在當年同樣是對日鬥爭的堅強堡壘之一。1941年,南山村便成立了黨支部,黨員們向村民宣講抗日思想、黨的政策方針並鼓勵大家反抗壓迫,爭取民族解放。

在南山村探訪時,夏井良書記特意請來三位年長的村民,為記者講述當年的歷史。今年91歲的張化文老爺子告訴記者,他小的時候,全家四口人住三間草房,一年到頭吃不飽飯。“後來日本人來了,日子更難過了,這些日本鬼子搶糧、搶牲口、還燒房殺人,我家的房子就被燒了……”

南山村91歲的老人張化文(左一)

隨著八路軍的到來,抗日救國思想在群眾中逐漸覺醒,再加上南山村黨支部的成立,南山村的青壯年紛紛拿起刀槍,秘密加入遊擊隊和民兵隊伍。南山村的少年們成立了兒童團,11歲的張化文便加入其中,“當時我們兒童團有二十來個人,都年歲不大,小的十一二歲,大的十五六歲。平時跟著村裏的民兵站崗放哨,去各家傳個信、跑跑腿。”

1941年日偽軍多次對南山村進行重點掃蕩,僅1941年9月至11月期間,日偽軍7次燒村,1000多間房屋成為廢墟,30多位村民被殺害。提起這段歷史,三位老人無不義憤填膺。為了紀念這段悲壯的歷史,村裏建起了“南山村慘案遺址”紀念碑,時刻告誡後人。

南山村慘案遺址

平谷區文史專家柴福善介紹,南山村慘案發生後,村民們大多離開村莊,村裏只留下李俊才、高漢生等6名村幹部,他們住在村北小門溝北坡山崖的一個隱蔽山洞裏,堅持鬥爭。他們鋪山草,點松明,吃野菜粥,吸吮石壁滲透的水滴,為八路軍和抗日政府傳遞情報,堅持了近1年時間。如今,這個山洞還在,只不過周圍草木繁茂,極為隱蔽,且僅有一條又窄又陡的羊腸小道,不易尋找。

紅跡62 北土門熊兒寨戰鬥遺址

將軍魂歸青山

在地圖上看,北土門村在魚子山北側,相距並不遠。在抗日戰爭時期,這兩地的八路軍,在大山深處,相互策應,打了不少勝仗。如果驅車從魚子山到北土門,卻是一段並不短的旅程。北土門村不大,坐落於大山的環抱之中,顯得尤為靜謐。村民郭金寶告訴我們,這一帶森林覆蓋率就高達90%,環境非常優美。

在北土門村後山的山頂上,就是北土門戰鬥遺址。年近花甲的郭金寶和年近八旬的北土門村老書記郭維繼,帶領記者沿著修繕後的臺階,拾級而上。快到山頂時,露出一片開闊地,郭金寶說,這裏就是當年八路軍與日偽軍戰鬥的地方。

盡管郭金寶剛做了肺部手術,不適合大聲說話,但他仍難掩激動,指著旁邊一棵松樹說:“大家看,這樹上面有一排槍眼,這就是當年敵我雙方機槍掃射時留下的痕跡。”

北土門戰鬥遺址之烈士紀念碑

郭金寶講述了七十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鬥。1944年春夏之交,抗日戰爭進入局部反攻階段。在這種有利的形勢下,冀東軍民發動了夏季攻勢。北土門、熊兒寨戰鬥便是這次夏季攻勢中的一次重要戰鬥。八路軍十三團首先向長城沿線出擊,牽制敵人。5月29日,十三團在陡子峪設下埋伏,重創一部日偽軍。敵偽六個討伐大隊立即圍攻十三團。十三團為了牽住這部分敵人,沿著清水河川往南轉移。不久,日軍又糾集一千余人的討伐大隊,企圖夾擊十三團。6月2日,這部分日偽軍,竄入北土門、熊兒寨兩村宿營。十三團在團長舒行的指揮下,乘敵不備,迅速包圍兩村,占領附近山頭。舒行在北土門九裏山指揮,十三團參謀長陳雲中、政治處主任王文在熊兒寨東山頂指揮。

3日拂曉,十三團一連首先襲擊北土門,在戰鬥中,敵軍一部企圖占據北山,被十三團預先埋伏的一個排迎頭打了回來。郭金寶說,“我們所站之處就是當年戰士們埋伏的地方。在戰鬥中,戰士越戰越勇,一連打退敵人五次進攻。最後一次,只剩下三名勇士,仍堅守陣地。”

郭金寶指著東邊一處綿延的大山說,十三團參謀長陳雲中的墓就在那裏。當年,陳雲中帶領二連和五連,在熊兒寨同時打響另一場戰鬥:熊兒寨戰鬥。那場戰鬥同樣異常激烈,八路軍戰士與敵軍展開了巷戰、肉搏戰,僅在熊兒寨東街口就殲滅敵人一百余人。北土門和熊兒寨戰鬥擊斃擊傷敵軍五百余人,是冀東西部地區規模最大、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

北土門戰鬥遺址之烈士墓

這次戰鬥,在北土門和熊兒寨兩地,十三團共有70名戰士英勇犧牲。當地群眾獻出幾十口板櫃,將烈士遺體安葬在北土門後山和熊兒寨東山。1995年,陳雲中將軍去世,按照將軍的生前遺囑,將其骨灰葬在了熊兒寨東山。村民們為陳雲中將軍立了墓碑,在將軍墓的旁邊,就是當年與他並肩戰鬥英勇犧牲的戰士們的墓。

紅跡63 豐灤密聯合縣政府舊址

身處絕境與敵人血戰到底

提及豐灤密抗日聯合縣政府舊址,常和一場戰鬥息息相關,那就是1942年震驚平北的“臭水坑事件”。密雲區委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曹友林,向記者介紹了這起事件的前後經過。

1939年11月,冀熱察挺進軍第六、七、九、十、十二、十三團成立,白乙化任第十團團長。1940年4月,白乙化奉命率十團赴平北,創建豐(寧)灤(平)密(雲)抗日根據地。1940年7月,沈爽來到豐灤密,協助縣委開展敵工工作。

1941年10月,日寇對豐灤密抗日根據地進行大“掃蕩”,並在豐灤密長城內外開始制造“無人區”,豐灤密地區的抗日鬥爭形勢驟然惡化。11月,沈爽被認命為豐灤密聯合縣縣長。沈爽帶領豐灤密抗日根據地軍民開展了反“掃蕩”、反“圍剿”、反經濟封鎖等一系列鬥爭。沈爽還和十團一起率領豐灤密地區軍民選擇地形隱蔽、有水有柴的地方建立軍事活動站,供軍隊和黨政機關使用。

1942年初,沈爽及十團團長王亢率領縣政府機關、十團團部和傷病員就臨時居住在密雲黃花頂的臭水坑處。臭水坑位於密雲牛盆峪西北約30裏的黃花頂山中,它是群峰環繞下的一塊小盆地,中間有一個小小的積水坑,當地人們一直稱之為“臭水坑”。這裏山高路險,只有東南角一條狹窄山口可供出入,地勢極為險峻。

大山深處的豐灤密聯合縣政府舊址遺存

曹友林說,雖然是縣政府駐地,但條件非常簡陋,縣政府的辦公地點就是用石頭臨時搭建起來的房子。

1942年4月8日清晨,偽滿討伐隊1000余人在日本軍官的指揮下,突襲臭水坑,封鎖了東南面的唯一出口。此前,4月7日下午,十團接到情報,偽警察要到附近的蓮花瓣一帶搜山,團長王亢便帶著兩個排到蓮花瓣去伏擊敵人,臭水坑駐地內只留下1個排擔任保衛。

面對敵情,沈爽緊急集合隊伍,命令戰士們及帶槍幹部保護著傷員向南突圍。但唯一能出山的東南山口已被敵人堵死。沈爽命令部隊且戰且退,最後,在一處懸崖邊,他們後無退路,前有追兵。沈爽率戰士、幹部與敵人展開了搏鬥:有槍的用槍,無槍的用棍棒。沈爽戰鬥到只剩最後一粒子彈,然後舉起槍,飲彈自盡,壯烈犧牲。

突襲的敵人撤走後,王亢率十團戰士返回臭水坑,掩埋了沈爽及其他烈士。1944年5月,豐灤密縣政府在臭水坑建起紀念碑,碑身正面書寫“衛國愛民”四個大字。

1997年,密雲縣政府在黃花頂南邊的山腳下、雲蒙三峪景區裏,修建了雲蒙山抗日鬥爭紀念碑,紀念碑周圍還立了幾塊副碑,記載臭水坑戰鬥始末、十團伏擊日軍事跡以及白乙化、鄧玉芬等抗日英雄的光榮事跡。2018年,密雲區政府對雲蒙山抗日鬥爭紀念碑進行重新修繕,並為沈爽烈士修建了一座雕塑,供後人緬懷瞻仰。

雲蒙山抗日鬥爭紀念碑

談到聯合縣政府舊址,曹友林說,即便是現在,要登上臭水坑,也非易事,需要跋涉30多裏山路才能到達,有的路段還非常險峻。幾年前,密雲區委黨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員曾翻山越嶺來到臭水坑緬懷先烈,在山上,他們看到了一些石頭房子的遺跡,正是當年豐灤密聯合縣政府在這裏的辦公地。

補白

承興密聯合縣政府接受日軍投降

如今,在密雲還有一處聯合縣政府舊址可供觀瞻,它就是承興密聯合縣政府舊址。

它位於北莊鎮大嶺村,是一棟老式的平房,石頭砌成的墻體上有大片的木窗,木質的窗欞上,貼著舊式的白色窗紙,刻滿了時光的痕跡。旁邊則是一棟兩層的灰色小樓,上面寫著:承興密聯合縣政府舊址紀念館。該紀念館的館長劉瑞華,帶領記者參觀了承興密聯合縣政府舊址。

承興密聯合縣政府舊址

房屋的木門、木窗以及墻體和房屋框架都是當年的模樣。整座建築有五間房,東側兩間是當年的工作區域,最東側的墻靠山而建,與山相通。劉瑞華介紹,如果一有緊急情況,就能迅速從這裏離開。西側兩間房是生活區域,還擺放著當年的紡車。

劉瑞華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承興密一帶軍民英勇抗戰的歷史。

1938年6月,第四縱隊挺進冀東。當時,四縱主力到達密雲東部後,以北莊、大城子、新城子為中心,轉戰於霧靈山一帶。1941年春,中共平密興聯合縣三區區委派工作人員來到北莊,他們不僅組建了抗日村政權和自衛軍、報國會、兒童團等群眾團體,還秘密發展黨組織。10月,北莊、大嶺、東莊、幹峪溝等地成立一批村黨支部,北莊村黨支部是密雲東部地區第一個黨支部,從此,北莊人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抗日鬥爭。

密雲東部地區抗日力量的發展,嚴重威脅著偽滿以及日軍在華北的統治。1942年,日偽軍在這一帶制造無人區,修建武裝“部落”(“人圈”),抓捕和驅趕山區民眾進“部落”居住,毀滅“部落”外一切生產生活設施。為保衛家園,村民們和八路軍一起誓死不離山:青壯年參加自衛軍打遊擊,婦女種地做鞋襪補給戰士,兒童則站崗放哨。

1943年7月,承興密聯合縣成立,大嶺村成為承興密聯合縣政府的主要駐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古北口解放,承興密縣委書記李守善,在古北口接受了日軍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