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滿園水果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浙江省玉環市坎門海都小學體育教師葉海輝的每一張照片幾乎都是笑著的。

從高中畢業後擔任體育代課教師,到參軍退役後重返三尺講臺,再到獲得浙江省特級教師稱號,葉海輝從事體育教育事業已有27年。“如何讓體育課變好玩?”葉海輝曾在自己的備課本裏寫下這個問題。

為了追尋體育教育的答案,他拜“中國遊戲大王”為師,跟著學習創編遊戲,購買了近200本遊戲書籍,從中摸索方法。如今,在葉海輝的體育課上,就連最簡單的傳統遊戲“石頭剪刀布”,經過動作、情境、人數、場地器材等設計,已衍生出30多種新玩法。結合自己的課堂實踐,葉海輝整理和創編了熱身遊戲、輔技遊戲、體能遊戲、放松遊戲等各類體育遊戲近2000例,打造“陽光歷奇”特色教育品牌。“體育既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作為一名體育老師,必須要認真挖掘體育塑造品質的育人功能。”

令公桃李滿天下,何用堂前更種花。9月8日,教育部公布2021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名單。他們是紮根山區默默奉獻的鄉村教師,是高等教育領域的領軍拔尖人才,是常年假期無休輔導學生到深夜的一線教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的回信中寫道:好老師要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把知識帶進鄉村的人

在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距離縣城100公裏的本溪縣第五中學,張萬波在這裏度過了24年。

1997年,他以遼寧省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回到本溪縣南部山區的一所農村中學——祁家堡中學,後進入鎮上的本溪縣第五中學執教。鄉村孩子的教育問題一再地擺在這個年輕的教師眼前。

2000年下學期,張萬波第一次擔任畢業班的班主任,第一次接觸初三的數學課教學。那時班上有一個成績優異的孩子因家境困難打算輟學,張萬波第一次到孩子家裏家訪時,被眼前所見觸動了:在道路一邊有兩間泥土堆砌而成的房屋,屋內家具雜亂地擺放。他給孩子做了一頓飯,當晚住在家裏和他促膝長談。之後他才知道,自父母離異後,孩子再也沒吃上一頓像樣的飯菜。返回校園後,張萬波每月都給他生活費。2001年,這個孩子考入本溪縣重點高中。也就是從那一年開始,越來越多祁家堡地區的老百姓認識了這個小個子數學老師——張萬波。

紮根鄉村學校,張萬波逐步探索出適合農村中學的教學模式,發表在中小學名師精品課程系列叢書《修煉——尋找教師職業的幸福》和《骨幹教師成長案例與精彩課堂實錄》中;主持研究的課題《初中數學糾錯本有效性的研究》在縣、市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人不理解,為何他要把時間都奉獻在一個默默無聞的山村?他自己心中有答案:“做一天老師就要嚴格要求自己,要對得起鄉村的學生,對得起自己肩上那份沈甸甸的責任。”

也有鄉村教師正在探索解決鄉村留守孩子家校共育的難題。河南省輝縣市西平羅鄉中心幼兒園地處深山區,留守兒童多,且往往由留守老人帶。一個鄉村教育難題是——孩子在幼兒園培養起的良好習慣,一回家就回到了“解放前”。“要想改變孩子,首先得改變家長,只有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郭文艷的心中,描繪了一個家園共育的鄉村藍圖。

她帶領幼教團隊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以幼兒園為依托的鄉村社區大學——川中社區大學,把孩子家長帶進課堂,為他們設置課程內容。經過幾年實踐,村裏的男女老少慢慢地都走進川中社大。鄉村裏的吵架聲和麻將聲變少了,歌聲和讀書聲變多了。截至目前,參加社大的學員有600余人,輻射周邊15個村莊。

郭文艷喜歡梁漱溟先生說過的一句話,“一所理想的鄉村學校,不僅要成為一所好的育人場所,還要成為改造鄉村社會的中心。”她希望家園共育不僅能服務孩子們的成長,也能為村民樹立起終身學習的理念,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育人力量。

2010年以來,“國培計劃”累計培訓中西部鄉村學校教師校長近1700萬人次;此外,“特崗計劃”、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人才支持計劃、教師專項計劃等,正源源不斷地為貧困地區輸送優質師資力量。與此同時,另一個數據讓人欣慰,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4.8%,小學學齡兒童凈入學率達99.94%,相關指標已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

把創新帶給教育科研的人

集成電路領域需要大量人才攻關,然而我國集成電路領域的人才缺口仍然巨大。

瞄準集成電路的“鎖喉之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學院教授郝躍一做就是40年。40年裏,他瞄準國際前沿換道超車,主攻第三代半導體器件與材料研究方向,帶領團隊成員摸爬滾打,用10年冷板凳,換來我國第三代半導體從核心設備、材料到器件的重大創新,並使我國氮化物第三代半導體電子器件步入國際領先行列。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郝躍深知,要實現我國集成電路事業的全面突破,必須有一支龐大並優秀的人才隊伍,為行業發展源源不斷輸送“血液”。

在郝躍的帶領下,一批又一批西電學子將個人成長與國家事業發展緊密融合。郝躍先後指導培育中青年學術骨幹入選各類國家人才工程和計劃入選者近10人,其中包括十九大代表、全國三八紅旗手、工信部電子五所總工程師恩雲飛,國家級人才張進成、馬曉華等,累計培養博士後24名、博士60余名、碩士80余名。他指導的團隊成員中多人獲得國家級、省部級高層次人才稱號。

在祖國的另一邊,也有教師正帶著學生把論文寫在大地上。2006年3月,東華理工大學核資源與環境工程技術中心教授周義朋第一次踏入人跡罕至的戈壁灘,此後一紮就是15個春秋。新疆戈壁灘,與死亡之海“羅布泊”只有一山之隔,地下卻蘊藏著豐富的戰略資源——被譽為“軍工基石,核能糧倉”的鈾礦。

在野外項目基地,他把課堂搬進礦山現場,除了手把手向學生傳授理論和實踐知識,還開展專題講座和系列技術培訓100多場次。每周專門拿出一天時間,與學生和礦山技術人員一起開展專題探討,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他親自設計開發地浸采鈾精益化分析方法,引進多套先進的專業技術軟件,並進行全程講授培訓。

畢業多年的學生與他電話聯系時,第一句總是“周老師,您還在新疆?”他的答復也總是“是的,還在”。

站在東華理工大學“核新講壇”的講臺,周義朋以“我們都是追夢人”為題,與400多名青年學子分享10多年從事核軍工教育、科研的逐夢之旅。他引用吉狄馬加的詩句說道:“我們和種子在春天許下的亮晶晶的心願,終會在秋天純凈的高空看見果實的圖案……”

把價值傳遞給學生的人

調任重慶市盲人學校副校長的那一年,李龍梅37歲。

巴掌大的學校,陳舊灰暗的教學樓,簡陋落後的教學設備,盲童臉上呆滯的表情,視障教育交流溝通的難度之大,讓這個有著十幾年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始料未及。一年冬天的早上,一個穿著破爛、流著鼻涕的盲孩子在校門口專門等她,那個孩子從小因殘疾被父母遺棄,在福利院長大。“聽說您很漂亮,我可以摸一摸您的臉嗎?”就這一個溫柔的撫摸,讓她決定要做好教師,先從“媽媽”做起。

她和老師們分頭帶孩子到自己寢室,為他們洗澡、理發,噴上花露水;節假日裏,她帶著水果糕點,到學校裏陪孩子聊天;冬天不少孩子手生凍瘡,凹凸不平的盲文點字磨得手指破了皮,她輕輕握起孩子的手放到自己懷中。

讓殘疾孩子有一技之長,是特殊教育的目的。2011年,學校以器樂教育為突破口,組建“揚帆”藝術團,帶領盲孩走進音樂天地。這群孩子曾受邀參加“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管樂藝術節。表演結束後,世界音樂大師梅耶稱贊:“太震撼了!”2015年9月22日,她率團與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在國家大劇院同臺出演“最好的未來”公益晚會,時任文化部部長雒樹剛稱贊樂團的演奏是“心之聲,魂之曲,天使在歌唱”。

李龍梅充分發揮學校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西部地區特殊教育發展。為緩解全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視障高中教育資源緊缺的狀況,2004年始,學校高中教育面向全國招生。對於未來,她有自己的夢想,那就是:“在生活中,能看到我的每一個孩子挺起胸膛的樣子,這就是我今生最大的欣慰!”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薩嘎縣昌果鄉是祖國的邊境鄉,教師強巴次仁曾帶領學生進營區,參觀邊境派出所民警訓練執勤、會操表演,觀摩榮譽室,傾聽移民警察的動人故事。他一遍遍地告訴學生們:“要像格桑花一樣紮根雪域邊陲,做幸福家園建設者、神聖國土守護者。”

教育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教師總數已經達到1792.97萬人,比上年增加60.94萬人,增長3.52%。其中,特教教師增加6.11%,幼兒園教師增加5.44%,高校教師增加5.34%。正是這些在平凡崗位上的人民教師改變了孩子的未來,改變了中國教育的未來。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楊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9月10日 03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