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作夢釣大魚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今日頭條釣魚領域優質創作者@科學釣魚,在今日頭條2019生機大會主論壇上,以《新媒體時代,垂類小眾領域如何尋得“一線生機”?》為題,給大家做了分享。作為小眾領域創作者,@科學釣魚 如何在頭條實現從0到1,獲得61萬粉絲的支持?來聽聽他怎麼說,以下是他的演講原文:

大家好!我是科學釣魚。看過我視頻的朋友對這句話一定不會陌生。

今天我將從四個身份的變化,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垂直小眾作者是如何在“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的自媒體浪潮中獲得一線生機。

PART1 隔壁小張

我出生於1990年,我們家祖孫三代都愛釣魚,但是小時候有一根自己的魚竿不是特別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只能站在那些大人的邊上看,有時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直到7歲生日那天,我媽去威海出差,給我帶回來一根魚竿,我當時特別高興。

印象很深刻的是,3年後,同樣是生日這天,我去公園釣魚,遇到一條挺大的,因為太激動了,然後我掉河裏了。那時候是3月份,由於我穿了皮夾克,所以從水裏爬上岸的時候,整個人又冷又重。這也導致了我爸媽有一段時間不讓我去釣魚。

我小時候因為經常去釣魚,所以幾乎公園裏的釣魚人都認識我,久而久之我就成為了大家口中的“隔壁小張”。

PART2 科學釣魚

從“隔壁小張”到成為“科學釣魚”,中間大概經歷了20年。

記得我讀初中的時候,我們家對面有個大賣場,一樓書店裏面有個很小的角落,賣愛好類書籍,只有兩本是釣魚的。因為我媽覺得我釣魚“中毒”了,堅決不給我買,所以我只能自己偷偷跑去研究怎麼釣大魚。

當時,我看書裏有提到用牛糞打窩誘魚很快,但是我周圍沒有啊,我就想如何能在上海找到牛糞。首先我問我媽哪裏有,結果她說城市沒有這種東西,我不死心,我考慮到有牛奶肯定有牛,然後就找奶盒,發現他們在上海奉賢有一個奶牛場,當然我的郊區找牛糞之旅也被我媽無情拒絕了。我還試過臭麥子誘魚法,就是通過發酵小麥來誘魚,結果發酵過度就炸開了,那種臭氣熏天的畫面我到現在也不願意回憶。

這是我最早通過看書做過的釣魚“研究”,後來讀大學的時候電腦普及了,就上網逛釣魚論壇,工作之後開始用手機關註一些釣魚的視頻和文章,不過一直以來我都是一個觀眾。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有些內容把釣魚推向了“玄學”,比如“魚線粗一點就會導致魚不吃”。實際上魚線差一個號,直徑只差0.01毫米,從科學的角度上說魚類是根本感覺不到的。

因此我就寫了長長的一段評論去說明這個事情,沒想到獲得了很多個贊,還有人給我回復,我覺得你應該寫文章讓更多人知道,我會關註你的。因為他的這句話,讓我知道,原來我不僅可以評論,也可以創作。所以“科學釣魚”誕生了,這也是科學釣魚四個字的由來,反對玄學釣魚,崇尚科學的垂釣方式。

想必大家會很好奇,一個釣魚領域的作者,為何在頭條上會有61萬人來關註我?我想之所以能實現從0到1的突破,主要得益於以下2點:

1、優質原創內容+頭條內容推薦機制:粉絲從0到1

建號之初,如何實現賬號的冷啟動是每位創作者必須去考慮的問題。頭條推薦機制本身是去中心化,對每位創作者來說相對公平。只要你精心打磨自己的原創內容,就可以和平臺上有一定影響力的創作者一樣,被推薦到一個個擁有同樣愛好的人手中。我記得當時剛剛開始的第一個月,就有一篇講釣餌謠言的文章突破了十萬,一天漲粉接近2000,這就是推薦機制的力量。

但內容創作之路不會是一帆風順的。內容同質化,是每一位作者都會面臨的問題。由於我是兼職創作,平時在上海生活,高頻實釣內容難以實現。不過我的優勢是作為一個工程師,在力學、材料方面有一定的知識功底,所以2018年,我開始轉型測評。在轉型之初我就立下了flag,希望別人提到“科學釣魚”時,想到的是“內容專業”和“態度公正”,為此我不斷通過學習來擴充我的專業知識。

比如,在參加展會和拜訪工廠的過程中,我認識了很多這個行業內裏的專家,他們大多在這個行業深耕幾十年,通過與他們的交流,讓我對整個漁具行業有了更深的認識。

隨後我開始在內容制作上進行精細化改進。最初我做魚竿測評,重點是在釣重上。就像大家剛剛看到的視頻這樣,釣起3kg斷了,直擊人心,非常直觀。

但是現在我更多是講解弧度、硬度,比如我引入“力矩”、“錐度”這樣的概念,前者是用來橫向比較不同魚竿的持感的關鍵指標,後者是側面反應魚竿材料等級的關鍵參數,這樣更加綜合地去評價一根魚竿。對於釣重我也沒有放棄,用釣重測試機代替人工來進行測試,減少人為幹擾因素,一切就為了公平、專業。

2、多元變現工具:收益從0到1

做測評之後,我對測評這個行業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傳統測評基本是80%真實公平的測評,剩下的看贊助商爸爸充值多少確定內容方向,但這有違我的初心。我希望保持自己做個純粹的第三方測評。

不過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測評從選題、選材到測試、拍攝,各種工具、儀器、設備都需要費用支出。如何獲取內容資金?

這要感謝頭條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機會,比如,我將頭條視頻文章帶來的公域流量轉換成粉絲的私域流量,隨後我開了頭條小店賣一些釣魚周邊產品,粉絲也很支持,一年以來好評一直在97%以上,復購率達到了70%,成功實現自我循環,讓我能保證內容質量的同時,還能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

因此我的拍攝工具也從簡單的手機拍攝變成了加了手持穩定器的單反,從普通的電子秤到各種各樣的測量儀器,從手測釣重到專用測試機,就連測試的魚竿也從一兩百元變成了五百元甚至一千元,這一切都源於頭條收益。也讓我有底氣說:專業測評,拒絕充值。

我一直說:科學釣魚不是免費的,是頭條和所有粉絲的力量讓我繼續這份事業,讓我從默默無名的小白到今天擁有了61萬人的支持。

PART3 科老師

我的第三個身份是我的粉絲賦予我的,叫科老師。

我記得大概三個月的時候忽然開始有人叫我科老師,當時我還挺不好意思,但是這卻成為了我堅持創作的驅動力。有兩個事情讓我感觸頗深:

第一個是釣魚領域出現過一根“網紅神桿”,以100克不到的材料釣起了超過3kg的重量,超過了已知最優材料配合最優工藝所能達到限度的50%以上,而且有網紅齊推,可以說達到了全領域共知的地步。

當初這個超乎尋常的產品出現之後,大家在第一時間@我,很多留言都是類似:“科學釣魚沒測過的,都不能當真,誰說我都不信。”當我看到這些留言的時候,內心是非常感動的,當真的出現爭議的時候,他們願意相信那個“素未謀面”的科學釣魚。最後我通過直播的形式進行了現場測評還原了真相。直播間很多留言也讓我很感動。

第二個事情是粉絲提醒我說:“科學釣魚最近怎麼老是沒有虛標的產品啊,評論都沒有吐槽的地方了 。”要知道,漁具曾經虛標非常嚴重。最近我發現各個品牌魚竿虛標的數量大大減少了,最開始測評有70%會虛標參數,現在已經降到了20%。當然這未必是我一人之力,但是我確實感受到了整個行業正在走向規範。

“當你做一件正義的事情時,所有人都會幫助你。”

在我創作的過程中,遇到過很多人的無私幫助。我有一位粉絲是做汽車金屬部件的,他義務幫我用專用設備測試了幾十個品牌魚鉤的硬度,來讓我更好地做參考,用他的話說:“我也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希望能幫到你”。還有位粉絲幫我把晦澀難懂的數據轉化成了可視化圖表發給我,甚至把自己作圖軟件的賬號給我,方便我自己後期操作。他們做的這一切會讓我覺得,我不斷去測評、去打擊虛標魚竿是值得的,這是一件很溫暖的事情。

Part 4 創作者

有人問我,你一直說自己喜歡釣魚,那你有真正地想過自己為什麼這麼喜歡嗎?我是這麼回答的。如果你每天去釣魚,每天都釣10條,一成不變,非常無聊。

釣魚最大的魅力來源於變化。

今天天氣不好,魚吃餌積極性不足那你就要多逗一下;昨天我用這個餌釣了挺好,今天魚又不吃了,那我需要調整一下配方;今天我比隔壁老王多釣了三條魚,是因為我發現今天降溫了所以我把釣位移動到了深水區。

哪怕你365天都在同一個地方釣魚,你遇到的情況也會是365個不一樣的。這就是釣魚所吸引人的地方,它讓你晚上做夢都在想,今天跑了的那條大魚太可惜了,明天我應該用個什麼方法把它釣上來。

釣魚需要不斷地變化,創作也一樣,每天都會面臨不同的情況。

作為一個剛剛做了2年的垂直小眾作者,我的粉絲都知道我是有本職工作的,創作完全是利用自己業余的時間,每天下班都要做到12點以後,周末就不用說了,日復一日,導致我已經一年沒釣魚了。

但是我想說創作很辛苦,也很幸福。在頭條釣魚這個領域裏,我不僅是找到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還找到了一種延續自己熱愛的方式。我收獲了粉絲的肯定,也收獲了頭條物質和精神上的獎勵。頭條對於內容創作者的激勵制度非常多,記得我在做自媒體之初就有一個項目叫“千人萬元計劃”,當時我內心是特別羨慕的,沒想到做自媒體作者還能賺錢養活自己。不過當時我才初出茅廬,並沒有榮幸得到那個機會,不過現在我已經成為了釣魚領域第一位簽約作者。

至今我依然非常感謝跟我對接的運營曉雨(他應該在臺下。)每隔一段時間,曉雨會及時和我進行溝通,詢問各個方面是否有困惑,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隨時可以找到人。這是我在其他平臺沒有遇到過。再詳細的規則說明,都是冷冰冰的,都比不上一個隨時都關註著你的人。

最後,我想補充一點,很多人覺得小領域的作者難做,因為覺得小領域內用戶少、很難找到自己的粉絲。其實我覺得恰恰相反。在大眾化的領域內,絕大部分自媒體已經是公司化運作,作為個人很難與之爭一席之地。所以相對而言,小眾領域是個發揮個人特長的機會。而且越垂直的領域,粉絲就相對精準,粘性也越強。

所以,找到自己熟悉並愛好的領域,選擇一個能夠幫助你成長的平臺,堅守自己的初心,一定會讓你在自媒體浪潮中找到你的“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