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樓後陽臺倒塌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本文章為“一條”原創,未經允許不得刪改、盜用至任何平臺,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在杭州臨安天目山腳下,

有一棟特別的清水混凝土小屋,

不做任何宣傳,

卻成為了杭州最火的山谷度假屋。

在最近揭曉的一項2021德國設計大獎中,

全亞洲僅有2棟民宿建築入選,

1家在日本,另1家就是它。

評委們的評價是:

看似簡潔的玻璃房,經歷了細膩的翻新,

它有一種東方式的優雅與溫暖。

它的主人是一對低調的80後夫妻,

2年前,在過度加班引發視網膜脫落後,

妻子李秀梅賣掉了杭州的房子,

辭職回到家鄉,

重新修整爺爺留下來的老宅,

作為一家三口的新家,

又在老宅前面建起了一棟

美到360度無死角的度假屋。

小屋建成之後,

吸引了90後杭州合唱團前來練唱,

他們站在陽臺上、泳池邊、山頭上唱歌,

一起消解工作上的壓力。

組團前來的人也越來越多,

夫妻倆接待不過來,

就把生意介紹給鄰居們,

讓大家一年的收入增加了30-50萬。

李秀梅說:“鄉村會形成自己的社區,

吸引相同愛好的人,

今天大家來這裏合唱,

未來還會有新的事情發生。”

編輯 Tango 責編 鄧凱蕾

“35歲了,我想勇敢邁出這一步”

進入職場的第10個年頭,李秀梅坐穩了一家地產公司部門負責人的職位,丈夫李明在一家制造公司擔任銷售總監。

李秀梅說他們日常的生活狀態是:“他出差,我加班,周末繼續有應酬。”雖然忙碌,但兩人所在公司和團隊氛圍很好,每一次項目結束,都能收獲巨大的成就感。

這種充實而快樂的心境,隨著兒子出生後不久,被逐漸打破。太少時間陪伴孩子,精力也不像20多歲時旺盛,李明開始勸說妻子辭職。

李秀梅始終在猶豫:“在職場積累了這麼久,一下子都放棄了,回家做全職媽媽,每天就為了孩子打轉,有點不甘心。”

像這樣的35歲危機,也發生在李秀梅身邊的女朋友們身上,大家總在一起幻想:能不能有一種工作,又能兼顧家庭,又能滿足興趣、又不至於透支自己的身體?

李明、李秀梅和兒子在家鄉的山谷裏

辭職這件事,李秀梅足足考慮了一年多,直到一次意外:因為一次招投標項目通宵熬夜後,她突然眼前一黑,什麼都看不見了。醫生診斷為:視網膜脫落。

“躺在手術臺上的時候,我在想自己會不會從此瞎了?其實什麼都不重要,只有身體才是最重要的。”

2018年夏天,李秀梅決定裸辭,回到她和丈夫的家鄉,杭州市臨安區東天目村,翻新自家的老宅,造一棟“自住+民宿”的度假屋。

“35歲了,我想勇敢邁出這一步。”

中國老宅的優雅翻新,國外評審點贊

這是丈夫李明的爺爺留下的房子,附帶周邊一共4畝多地,將近3000㎡。夫婦倆在網上反復瀏覽了許多設計公司的項目後,找到了建築師龔劍和劉猛。

龔劍還記得第一次開車進村時,恰好是傍晚4、5點,山腳下炊煙裊裊的畫面讓他至今難忘:“和城市裏完全不一樣的感覺,有一種溫情。”

李秀梅與本案建築師龔劍、劉猛

原址上留有一棟已經廢棄的老房子,曾經住了李明一家三代人。“最早是我爺爺奶奶造的,他們在這棟房子裏養育了7個孩子。最擁擠的時候,這個房子被分割成7、8個’豆腐塊’,每家一個小單元。”

這段住房困難的歷史,如今再回想起來,卻充滿了大家族溫情。於是大家決定把它保留下來。

改造後的老房子內部結構

石頭與原木仍然是老房子的兩大主要元素

老房子橫梁上有一只燕子窩,李明小時候還曾坐在門欄上,一邊吃飯一邊看著燕子飛來飛去。因此在施工的時候,經常囑咐大家,要小心翼翼,避免碰壞它。

第二年的春天,房子翻新好了,燕子媽媽果然帶著小燕子飛回來了,大家就像回到小時候那麼開心。

設計師給正梁上的燕子窩增加了一塊擋灰板

加固完內部的木結構後,采用充分的室內照明搭配老虎窗,讓老房子內部各個角落都更加明亮。

外部墻面做批灰處理,把坍塌的夯土墻重新補全,再從當地搜羅了很多老的灰磚貼在外墻上,加入整個村子的建築回憶。

老房子的面積有限,設計師研究了當地政策後,確保合規的前提下,在側面增加了一個新的玻璃房,作為帶有觀賞性的餐廳,一家人最喜歡在這裏聚餐。

翻新完了老房子後,還需要造一棟新樓來實現民宿的功能。

鄉村蓋房有明確的政策,李秀梅和丈夫的戶口都留在村裏,可以申請蓋一棟占地面積140㎡、高10.5米(三層)的新房。

新老建築一前一後,緊密相連

因此,在設計中,每一平方都需要珍惜利用。最後,建築師采用了清水混凝土的方案,在建築的形式和外觀上盡可能保持簡潔。

一樓整層劃分為2個大客廳,1個餐廳,房間在2層和3層。龔劍說:“現在的度假屋不是房間越多越好,大家對公區有更高的期待。”

一條高差1.5米的臺階走廊把新老建築連接在一起,走在這個通道裏,兩側落地玻璃外的水池波光粼粼,帶著大家從老屋穿越到新房。

李秀梅給民宿起名“偶寄”,希望在城市的朋友能來這裏偶爾寄宿,體驗放下手機、在大自然裏徹底放松的感覺。

“偶寄”獲得了2021年德國iF建築類別獎項,在官宣視頻裏露出,整個亞洲只有2個帶民宿功能的度假屋拿到了這個獎。

這棟房子同時也登上了韓國設計雜誌《MINI BUILDING》,並在申報荷蘭FRAME設計獎的過程中,連續2個月都得到最高分。

評審們最喜歡“偶寄”的入口,推開一道簡潔的石墻與木門,轉兩個彎,走進去豁然開朗,別有洞天。

他們的點評是:老房子翻新中的細膩用心,體現了一種東方式的優雅與溫暖。

上:入口外部 下:入口內部

90後合唱團自發前來,形成新的鄉村社區

建築師龔劍和劉猛是杭州極光合唱團的團員,項目一落成,他們就想要帶合唱團來這裏排練:“在鄉村裏合唱的感覺太好了,與天地、高山、竹海能形成共鳴。”

極光合唱團成立於2018年,當時,團長馬淩洲剛從國外回到浙江大學做科研工作,喜歡唱歌的他在朋友圈招募,沒想到來了一群人。其中有醫生、老師、律師、IT……共有80人,大多是90後,現在共分為5個聲部,還有一位專業指揮。

極光合唱團在偶寄的公共客廳排練

有一位從事設計的女生,常年被外派工作,在寧波和上虞兩地長期出差的時候,她仍然堅持每周三開車回杭州參加排練。

發現了偶寄這個據點後,大家也是越排越“野”,例如站在陽臺上、泳池邊、山頭上唱歌。

李秀梅和丈夫李明最大的愛好分別是園藝和音樂,回歸鄉間後,他們都有了空間來享受自己的興趣。

親自打理2000㎡的花園非常辛苦,但李秀梅樂此不疲,她買了許多園藝類的書自學,精心設計了種植區域,月季、繡球、桂花樹、香松、藍冰柏、紅花檵木……每天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巡視院子裏的花花草草。

李秀梅閱讀了大量園藝書籍,嘗試做出不同的風格

妻子打理花園的時候,李明會在客廳彈吉他或放音樂。夫婦倆最喜歡的歌是《山谷裏的居民》,覺得自己當下的生活就如歌中所唱。誰也沒想到,有一天晚上,他們接待了一撥客人,居然是這首歌的唱作人:小娟。

“小娟老師、小強老師、春曉老師、大提琴演奏家宋昭,他們在附近參加一個活動,就定了我們這裏的房間。聊得興起,就開了一場圍爐音樂會。”

這些音樂愛好者的到來,讓夫妻倆看到了鄉村生活的更多可能:“鄉村會形成自己的社區,吸引相同愛好的人,今天大家來這裏合唱,未來也會有新的事情發生。”

“小娟與山谷裏的居民”樂隊到訪偶寄

收入比上班時翻了一倍,

還帶著鄰居一起賺錢

東天目村在天目山腳下,圍繞在一片竹海中,是小有名氣的避暑勝地。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陸陸續續開了十幾家農家樂,但來的遊客大多是老年人。

秋天,通往偶寄的小路美不勝收

李秀梅敏銳地覺察到,想要吸引年輕人到村子裏來,必須把空間做得足夠美,做出360°無死角的美感。

他們賣掉了在杭州和臨安市區的兩套房,投入了全部資產,幾乎不計成本地追求細節。丈夫也辭了職,一起來幫忙。

“敢這麼做,是因為這不僅僅是生意,還是我們的家,可以一直傳承下去。”

平時,夫妻倆會更多地待在老房子裏,滿載回憶的空間令他們感覺踏實和清醒。

李明至今還清晰地記得兒時住在這裏的情景:從前的家裏哪兒是竈臺,哪兒是餐桌,哪兒擺著自己的小床……

偶寄的大門永遠向村民敞開

每逢過年過節,李明的叔伯、姑姑們帶著家人回到老屋,全家再次重聚在老房子裏,聊著曾經發生在這裏的事。在家裏與親人相聚,這種快樂是金錢買不到的。

2019年10月1日正式營業後,僅僅靠朋友圈的發圖宣傳,偶寄就火了。但沒過多久,疫情開始蔓延,李秀梅關掉了民宿,靜下心來享受自己的度假屋。幾個月後,村裏慢慢開放了,沒想到第一波打電話來訂房的竟然是一個商拍團隊。

“劇組拍廣告、企業宣傳片,幫我們扛過了整個疫情期,我心裏不慌了。”在不知不覺中,李秀梅發現,自己的收入比上班時翻了一倍。

同時,商業拍攝因為團隊龐大,通常需要好多房間,夫妻倆就會將村裏的其他農家樂推薦過去,給鄰居們帶去生意,左鄰右舍一年多賺了30到50萬不等。

從偶寄步行10分鐘的地方,集中了幾家村裏的農家樂,大多從90年代就開始經營,但建築、房間和服務一直都沒有提升。

劉樂謙今年60多歲了,他的農家樂價格數十年如一日,100多元/人/天,包吃住。偶寄在建造時,他曾非常“看不慣”,覺得晚輩花錢大手大腳。

疫情後,當他看到了絡繹不絕的年輕人來到偶寄小住,想法慢慢發生了改變。李明特意把一些商拍需求的客戶介紹給劉樂謙,幫著他恢復疫情後清淡的生意。

2020年中至今,劉樂謙粗略算了一筆賬,發現這一年比往年多賺了40萬。寡言的他對李明夫婦說了兩個字:服了。

李明家的夯土老房翻新後,拿了國際大獎,鄰居們紛紛到老房子裏來參觀,對許多細節感到好奇。

一些人家裏也有廢棄的老房子,就想讓李明幫忙出謀劃策,都來翻新一下。

“能夠幫到村裏的人,陪伴這裏的老年人,給了我們很多安慰和自豪,人到中年,開始明白這比賺錢更有意義。”

李明還專門買了一個乒乓桌放在村裏的社區中心,默默增加與村裏人的互動。

4歲的兒子目前就讀於村裏的幼兒園,每天早上校車會到家門口接送,老師非常耐心溫柔,常常帶著孩子探索大自然。到了入學年齡,李秀梅打算送兒子去臨安市區讀小學,離村裏半小時車程,非常方便。

“以前總覺得一切都是大城市好,現在走了出來,心態更加豁達了,在更大的天地能看到孩子未來的各種可能性。”

部分圖片提供:是合設計工作室

本文章為“一條”原創,未經允許不得刪改、盜用至任何平臺,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