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夢到谷粒成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留住鄉愁】

作者:廖輝軍(湖北省作家協會會員)

春風如筆,將大地染成一幅絕美畫卷。漫山遍野的翠綠中,最顯眼的當屬鄉下農人的傑作——田壟。

田壟呈梯形,伴山谷溪流而下,一壟連著一壟,有的像圓形石磨,有的像方塊棋盤。它們千百年來偏居一隅,遠離都市喧囂,不急不躁地始終保持著鄉土膚色,任由農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耕耘。

布谷聲聲,田壟在農人的陣陣吆喝聲中蘇醒了。剛走出欄圈的耕牛忙碌起來,用憨實的腳印一步步丈量著土地的深淺,喘息中充滿了泥土的芬芳。越冬的種子再也耐不住寂寞,在溫水的日夜浸泡催促下,身子變得豐滿而結實,興奮地一點點露出尖頭和嫩芽,仿佛剛出生的嬰兒好奇地張望著外面的大千世界。此刻,父親神情專註,小心翼翼地捧起這些可愛的小精靈——那眼神就像過去看著兒時蹣跚學步的我,然後將它們一一揮灑在平整均勻的秧田裏,以稀松柔軟的泥土為床,以陽光通透的大棚為被,直至變得滿眼蔥郁翠綠。

收成好不好,關鍵看秧苗。在農人眼裏,長勢喜人的秧苗象征著生機勃勃的希望,孕育著豐收的夢想。接下來,就等著下田插秧了,這是可莊稼人一年當中最要緊也最期盼的日子。

插秧,鄉下人又稱“栽田”。小時候,奶奶常常對我嘮叨:“過年的肉栽田的工,萬萬不能耽擱。長大了可要學會栽好田,到時不愁沒人請。”我認真地聽著並記下,從奶奶那一臉虔誠中感受到農人對栽田非同一般的敬重。

大清早,人們三三兩兩聚集在田頭,高高地卷起褲腳爭先恐後地下田拔育好的秧苗。稻草如繩,一拉一扯,秧苗就在農人的手中迅速成堆結把,像極了小女孩頭上束起的發髻,不一會兒就鋪滿了整個秧田。

該插秧了。聽!那一聲聲歡快豪放的秧歌響徹山谷,蕩漾出發自心底的喜悅。唐代“布袋和尚”的《插秧歌》有雲:“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成稻,後退原來是向前。”插秧時,每個人都低首躬身,步步倒退,用深淺不一的綠秧描繪著心中最美的田壟。那低頭後退的姿態,分明是對土地的敬畏與膜拜,世代相傳、不曾停息。

接下來的日子裏,陽光和雨水變成了歡喜冤家。農人渴望用辛勤和執著感動上蒼,祈禱風調雨順,一起呵護秧苗茁壯成長。那時,父親對還在上學的我說,沒事就幫忙看秧水吧。於是,每逢假期,我就扛著鋤頭往田壟跑,做堰引水、除草施肥,就盼著稻秧吐蕊、谷粒飽滿,待稻葉由綠變黃時,就豐收在望了。靜候成熟時,農人也不閑著,不緊不慢地修補糧倉,再把鐮刀打磨得鋥亮如新。

犁耙水響,秧歌嘹亮,轉眼又到了春耕時節。如今,古老的耕牛早已被現代化的農機所取代,曾經熱鬧喜人的栽田場面也漸行漸遠。只是當有一天嘗試著追尋生命的記憶時,才驀然發現,那一棵棵小小秧苗在盛滿鄉愁的田壟裏,依舊歲歲常綠,青春不老。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13日1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