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海裏很多大魚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大家好,又到了“濤哥瞎白活”時間,今天給大家嘮一種人類可能好心辦壞事的行為——本來是想著持續化發展的“抓大放小”的漁業捕撈政策,卻極有可能讓大魚們朝著小體型進化!

在正式開嘮之前,按照慣例,得有個引子。這個引子就在前幾天我寫的這篇《我本可以中國人身份破此世界紀錄,卻因上了趟廁所,與它擦肩而過》的文章裏。文中我提到一個組織,叫做IGFA——國際釣魚聯合會,它記載了所有魚類的單人垂釣世界紀錄。

來,看看這些只用一根釣竿就能獨自戰勝上千斤深海巨獸的猛男吧:

大白鯊,世界紀錄2416斤,澳大利亞人Alfred Dean於1959年釣獲:

藍鰭金槍魚,世界紀錄1357斤,加拿大人Ken Fraser於1979年釣獲:

藍馬林魚,世界紀錄1248斤,法國人Beaubien於1982年釣獲

我沒事喜歡登錄IGFA的官網看看這些紀錄,但看久了,被我看出來一個問題,不知道你們能不能發現,那就是——這些大魚的世界紀錄,已經保持了好幾十年了。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些紀錄至今無法打破?

引子結束,正式開嘮。

1

1367年,英國金雀花王朝的國王愛德華三世,在議會通過了一項法律,禁止使用原始的底拖網漁船,因為這種“大小魚一網打盡”的做法會在100年內,使英國面臨無魚可捕的困境。

愛德華三世,英法百年戰爭開啟者

於是這條600多年前的政策被沿用至今,“抓大放小”成為當代各國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宗旨。甚至某些國家嚴格規定,若是釣獲或捕撈小於一定尺寸的魚,需要繳納高額的罰款或面臨牢獄之災。

這個很好理解,大魚可以賣,可以吃,小魚你抓它做什麼呢?還不如放回去,讓它繼續生長,自由繁衍,等到它成長為大魚,再捕撈不遲。

雖然有“養肥了再殺”之嫌,但畢竟邏輯嚴絲合縫:可持續發展,體現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沒毛病。

可是,這是站在人的角度。

若以魚的角度,就不是這麼回事了——這麼做,會使越來越多的魚類,在極短的時間內,被迫向小體型進化,而這種非常規進化,極有可能加速它們的消亡。

出海捕撈漁船隊伍

這個觀點不是我說的,而是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的環保專家克裏斯·達裏蒙特(ChrisDarimont),在2015年8月美國《科學》雜誌發表的研究成果。

我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觀點,感覺就倆字:扯,淡!這哥們是來騙稿費的吧?

我覺得扯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第一、任何一種生物的演化,時間單位至少是以十萬年計,怎麼可能在短短數十年就發生肉眼可見的演化結果?

第二、抓大魚放小魚,放回去的小魚不還是原來正常的魚麼?它該長多大還是多大啊。好比我們人類吃雞肉,都宰了多少百億只雞了,也沒見養殖場裏那些雞有哪門子進化啊?

養殖雞

但美國《科學》雜誌不是地攤文學,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更是世界知名高等學府,排名猶在中國的南開大學和山東大學之上,最主要的是《科學》雜誌貌似沒稿費,因此我仔細思索了一下,並結合自己海釣這麼多年的所見所聞,覺得這位叫克裏斯的專家,說的有理。

2

要理解這位克裏斯專家的觀點,就得先明白一個詞——達爾文之手。

這個詞很抽象,但簡單一點說,專門負責拍死那些不願意進化的。

很多人不理解甚至排斥進化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沒理解透徹這個“達爾文之手”——它並不是會溫柔地你耳邊輕聲細語:聽話,乖,去進化。

而是拿著武器在你身邊虎視眈眈:你好像不怎麼想進化?那別進化了,接著一棍子把你拍死了。

就拿我上篇文章寫的滄龍說事,滄龍原本是一種體型不大的,活在岸上的崖蜥。很多人不理解,怎麼就進化到海裏去了呢?怎麼就變這麼大這麼兇,成為白堊紀海洋霸主了呢?

怎麼就從左邊進化成右邊了呢?

我假設有1億只崖蜥,總有個把基因突變的吧?如果10萬只突變了,它們覺得在海裏呆著比岸上舒服,那麼它們的後代大概率也是如此,遺傳嘛。

再如果正巧岸上環境不好,天敵眾多,陸地上的崖蜥一瞅,水裏的同伴活得夠滋潤啊,我們要不也下水試試,於是下去了1000萬只,結果99%不會水,淹死了,但有1%適應了,那麼這10萬只崖蜥就和前頭那10萬只突變了的,形成了最初的“”原始滄龍”。

那你要問岸上還有9000萬只呢,它們咋辦?

不咋辦,這就是達爾文之手,它不會平和地要求這9000萬只崖蜥慢慢學會遊泳,慢慢學習在海裏生存,而是讓天敵,讓氣候,讓各種不利條件快速消滅掉陸地上的崖蜥。

同理,海裏那20萬只“原始滄龍”一樣受到達爾文之手的支配,20萬只裏面,又有200只基因突變的,咬合力特別大,遊速特別快,和同時代其他生物幹起仗來勝率特別高,那麼這200只就有資格活下來,其他的“原始滄龍”只能再一次被達爾文之手拍死。

就這麼一代又一代,一萬年又一萬年,最終,小小的崖蜥變成了滄龍。

這是一個概率問題,也許當初有1萬個品種的崖蜥試圖走這條道路,結果A崖蜥下水速度慢了,來不及完全適應海洋,就在陸地上被團滅了;B崖蜥成功適應了海洋,但是在裏面沒有幹過蛇頸龍;C崖蜥適應了海洋,也打得過同時代的其他海洋生物,但是個體數量太稀少了,繁衍不下去了;甚至說更徹底一點,D崖蜥在岸上基因突變來突變去,始終沒突變出來喜歡在水裏呆著的,那直接就被達爾文之手拍死在陸地上了。

最終只有那一種崖蜥,成功了。在這成功背後,是被達爾文之手拍死的累累屍骨,和無數連名字都喊不上來的古生物族群。

從這個角度說,生物演變的過程並不是主動地“進化”,只是單純地被自然界消滅,被動地留下來適合環境的個體而已。

3

我花這麼大篇幅解釋“達爾文之手”,相信聰明的你應該已經猜到了——對於如今的魚,我們人類的漁網,就是具體而現實的“達爾文之手”。

抓大放小,抓大沒問題,問題出在“放小”上。

因為在放掉的這些小魚裏面,不僅僅有幼魚,還有那些病變的,或天然帶基因缺陷的長不大的成年魚。

先說好,我對郭敬M沒有意見,我非常尊敬他,但不拿他舉這個例子實在沒法形象表達。

我非常尊敬郭老師

好比10萬人生活在一個城市,這10萬人類總有幾個郭敬M吧,男的女的都有。現在出一個政策,凡是身高超過1米5的,統統拉走。

於是,成年男女都被拉走了,留下的除了兒童,還有“郭敬M們”。過了幾年,兒童長大了,組建家庭生孩子,“郭敬M們”也組建家庭生孩子。

大家都生完孩子了,再把身高超過1米5的人全部拉走,結果就是正常家庭裏的爸爸媽媽沒了,只有小孩能留下來,但“郭敬M家庭”一家老老少少都在。

如此反復,“郭敬M家庭”就建立了人數優勢,因為他們家從來不會被拉走人啊,而一個“郭敬M”和另外一個正常人生小孩,必然有一定幾率生出下一代的“郭敬M”,一直一直這樣循環下去,是不是最終就沒有正常人了?

需要多久?我想大概10代之內,就能實現這個城市全是“郭敬M”的局面。

4

我們人類的“達爾文之手”不斷捕撈那些正常健康的成年魚,留下的除了幼魚,還有眾多“郭敬M魚”。

按照魚的壽命,已經遠遠超過10代了。物種的演變,有時並不需要十萬百萬年,而僅僅需要幾十年乃至十幾年。

上世紀80年代,作為全球最大的鱈魚消費國,英國漁業部門統計,雄性海鱈魚的成熟期長度為49.6厘米,而僅僅十幾年後的1997年,這一數值降至36.8厘米。如果用我在上文提到的人類城市類比,相當於該城市的成年男子平均身高從1米7,降到了1米3不到。

鱈魚捕撈船正在作業

還有一個可以佐證的案例,是由於盜獵象牙的猖獗,如今的大象已經很難再長出雄偉的象牙了。

現在的象群

現在的象牙明顯變短了

上世紀上半葉的象牙,多漂亮?

是大象反向進化把自己的象牙進化短了嗎?不,是那些擁有長象牙基因的大象都被“達爾文之手”弄死了,留下的都是短牙甚至無牙基因的大象,一代一代繁衍下來,就成今天這樣了。這才短短150年啊!

而我自己也深有感受,我海釣十年,除了個別的個體以外,總體上,還是頭幾年的魚更大一些。

大GT

見過這麼大的老鼠斑嗎?

40多斤的紅寶石

超過100斤的浪人鲹

50多斤的大青甘,這兩年不多見了

這也解釋了引子裏提到的為什麼海釣世界紀錄幾十年沒法打破的原因——魚正在越變越小。

5

這個問題其實很嚴重,因為體型對於魚來說,往往意味著生存的保證,體型較小的魚,勢必面臨天敵增多,繁衍速度降低等不利局面,長此以往,必然會在食物鏈上越走越低,直至消亡。

讀到這裏,你會問,濤哥我覺得你說得很有道理?然後呢?有什麼解決辦法嗎?

有。倆辦法:

第一、養殖,大量的養殖,最終以人工養殖完全替代野生捕撈。以前我們怎麼對待雞的,現在就怎麼對待魚,這是最理想的,也是魚最想看到的,當然我這說的是野生魚,不是被養殖的魚。

第二、不能一味地抓大放小,也要適時有度地抓小放大,反著來一些。這個很有難度,因為我想了很久,無論如何都想不出漁網要怎麼設計才能把小的留下,而把大的放出去,如果你們有好想法,可以在評論裏說一下。

好了,我是濤哥,能釣能聊,如果你也喜歡釣魚,喜歡美食,喜歡世界各個角落的風土人情,務必關註我!我會用我的文章告訴你——世界真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