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撿了一條魚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在已經發現的3萬多種魚裏,如果說曾經有一種魚改變了人類歷史,那這條魚必然是鱈魚。

大西洋鱈魚

誕生於古老民族的“網紅爆款”

在今天的歐洲西部,有一個古老而神奇的民族——巴斯克人。

西班牙北部的巴斯克自治區

有多“古老”?——他們被認為是歐洲最古老的民族,堪稱歐洲“活化石”。類比一下,相當於今天咱們中國有一個民族,屬於炎黃二帝部落的直系後裔。

有多“神奇”?——他們來歷不明,沒人知道他們來自何處,文化更是晦澀難以同化,在整個歐洲差不多600多年的“羅馬化”進程中,巴斯克人仍然“頑固”地保留了自己的語言和習俗。

巴斯克人古怪的服飾

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口不足百萬的“歐羅巴異類”,卻偏偏有著驚人的航海天賦。他們在很久之前就扮演起了“歐洲漁夫”的角色。千百年中,歐洲大陸硝煙四起,征伐不斷,而巴斯克人卻置身事外,兢兢業業地捕撈著各種海洋魚類,然後通過貿易,將它們搬上歐洲各個國家的餐桌。

漫長的歲月中,巴斯克人並非總是聚集一處,他們開枝散葉,有些坐船遠赴英格蘭,有些徒步遷居到法蘭西,還有些穿越山脈和曠野,深入南歐國家。但無論他們身居何處,刻在骨子裏的基因,總能讓他們在航海貿易和漁業捕撈領域出類拔萃,也正是由於這批勤勞聰慧的巴斯克人,鱈魚,才有了改變人類歷史的機會。

在巴斯克人之前,也有零星的北歐人捕撈鱈魚,他們的漁場遍布北海和冰島附近,但巴斯克人在沒有保鮮冷凍技術的中世紀創造了一個劃時代的食材——鹽漬鱈魚幹。

鹽漬鱈魚幹

野獸一般的維京人將魚開膛破肚,放在風中吹幹,然後折疊成片狀,以供他們從事海盜活動時充饑,這種魚幹腥堅無比,味同嚼蠟。而巴斯克人略作改良,在鱈魚風幹之前塗滿海鹽,既解決了防腐問題,又使其風味大增。

就是這麼一個小小的改進,讓巴斯克人制作的鹽漬鱈魚幹大受歡迎,成為整個歐洲的“網紅爆款”,於是,找準商機的巴斯克人啟動了他們的財富齒輪——無數艘漁船帶回一甲板一甲板的新鮮鱈魚,岸上的加工廠則晝夜不停地將鱈魚幹成品送往內陸,同時帶回天量的財富。。。

大西洋彼岸神秘的“鱈魚天堂”

撈到第一桶金後,巴斯克人又一次受到了幸運之神的眷顧——如果說將制作鱈魚幹比作阿裏巴巴偶然撿到的珠寶,那麼中世紀天主教的規定則徹底將四十大盜的藏寶之門敞開在巴斯克人面前。

在中世紀,森嚴的教規要求人們齋戒日不能吃“紅肉”,因為這些食物往往和淫欲有關,但魚類屬於“白肉”,不在此列。面對一年裏占據大半的“齋戒日”,內陸的歐洲人想要攝取蛋白質,只能依靠鱈魚幹。

歷史文獻記錄,14,15世紀的歐洲,歐洲人的餐桌上超過六成的魚類都是鱈魚,如此龐大的市場需求和利潤回報,讓巴斯克人的財富一夜登頂,至此,鱈魚這種周身脂肪含量低於3%,腌制風幹後蛋白質含量超過80%的深海冷水魚,在歐洲徹底封神。

鱈魚段

新鮮鱈魚經由巴斯克人之手被制成鱈魚幹後,還會被二次加工,有些國家會配上芥末醬,有些國家會用水煮後抹上黃油,還有些地方的人們將鱈魚幹刨成肉花,夾在面包裏當做三明治。

歐洲各國自然不甘心只從巴斯克人手裏購買鱈魚幹,它們各自派出大量的漁民出海尋找鱈魚的身影,一時間,誰控制了大洋上的鱈魚漁場,誰就掌控了財富之鑰。

彼時,德意誌北方160多個城市組成了一個商業、政治和軍事為一體的“漢薩同盟”,強如維京海盜故鄉的丹麥,也屢屢在如日中天的漢薩同盟跟前吃癟,大量鱈魚漁場被同盟控制。

1475年,不可一世的漢薩同盟因為貿易糾紛與英國交惡,同年切斷了與英國的鱈魚貿易,此後5年裏,英國飽受其苦,終於在1480年,有兩位身在英國布裏斯托爾的巴斯克人,揚帆出港,仿佛秦始皇派人出海尋找仙藥一般,深入大西洋尋找傳說中滿是鱈魚的神奇島嶼。

歷史典籍沒有記錄下他們的行船路線和最終收獲,但值得玩味的是,當9年後,漢薩同盟仿佛施舍般地再次向英國港口開放鱈魚貿易時,英國人卻昂起頭顱不屑一顧——合理判斷,當年那兩名巴斯克人,成功找到了神秘的鱈魚天堂!

事實的確如此。

哥倫布的“引路人”

盡管巴斯克人守口如瓶,用最大程度的克制保守住了他們財富的秘密,但如此大規模的遠洋捕撈行為不可能密不透風。

在後世發現的一封英國商人寫給意大利人的信中,我們得知,巴斯克人繞過北海漁場,徑直向大西洋深處航行,在大約一個月左右的航程後,會出現一片密布礁石的大淺灘,這裏的鱈魚無窮無盡數不勝數,而礁石區再往西,則有可能是一片未知的大陸。

滿載而歸的鱈魚捕撈船

很不湊巧,這位收信的意大利人,叫做哥倫布,他收到信的2年後,同樣駕駛著船只穿過大西洋,發現了北美大陸,從這個意義上說,巴斯克人引領了哥倫布,而鱈魚引領了巴斯克人。

在哥倫布發現北美大陸5年後,姍姍來遲的歐洲人才陸陸續續地抵達當年巴斯克人早已發現的鱈魚天堂,他們不無嫉妒地看著上千艘巴斯克人駕駛的漁船,整船整船地捕撈著鱈魚,同時咬牙切齒地感嘆,為什麼這幫人如此能守護財富秘密。

這批歐洲人回去後,將這片擁有無盡鱈魚資源的地方起名為——紐芬蘭,整個歐洲為之轟動,從英國到西班牙,從意大利到葡萄牙,一夜之間,幾乎所有的漁船都帶足了鹽開足了馬力向西航行,發財之夢讓人瘋狂,也讓鱈魚又一次成為了滋養歐洲無數帝國的主角。

美國的誕生

在這些漁船肆虐紐芬蘭100多年後,這裏的鱈魚依然多到離譜,船員們這樣形容,如果你想吃鱈魚,那就煮上一鍋冰冷的海水,然後出門,等你撈夠了回來,水還沒有沸騰。那時的北美,除了哥倫布象征性地帶回了一些印第安人的黃金外,最最令人興奮的事業,就是去捕撈鱈魚。

而紐芬蘭大量的鱈魚,亦不自覺地再次成為改變人類歷史的重要因子——當時的紐芬蘭,為了爭奪鱈魚漁場的控制權,主要是英國和法國兩國較勁,但法國人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將捕撈上來的鱈魚悉數運回歐洲本土制成魚幹賣給南歐,而英國人則選擇將這些鱈魚留在北美,供應給自己的海軍。在當年一窮二白要啥沒啥的北美,英法兩國做法孰優孰劣,一目了然,這也為日後英國在北美制霸,奠定了軍隊的物資基礎。

英法海軍交戰

此外,巴斯克人,包括最早一批達到紐芬蘭的歐洲漁民,發現岸上的印第安人普遍身穿毛皮衣服,這些衣服所用的野牛皮毛,在歐洲屬於價格不菲的奢侈品,於是捕撈鱈魚的漁民上岸變成了毛皮貿易商,正是這些珍貴的毛皮,才進一步刺激了歐洲人對美洲內陸的探索和開發。

北美野牛皮毛

這些隨後而來北美探險的英國人想著大肆搜刮尋找野牛皮而發財,但人總得吃喝拉撒,在北美的這些日子裏,這些歐洲人本想著用種地來維持口糧,誰知欠收鬧饑荒,活活餓斃了不少人,得虧腦子轉得快的人及時跑向海邊,轉行做回了漁民,依靠鱈魚果腹才挺了過來。

魚肉用來吃,吃剩下的風幹保存,魚的邊角料和內臟用以給莊稼施肥改良土壤,這些英國人最終在北美站穩了腳跟,再後來,英國往這片大地上陸續派遣了牧人、工匠、建築師、醫生和各行各業的人們來滿足紐芬蘭漁民的生活起居和吃穿用度。

年復一年,移民越來越多,社區分工也愈發成熟,最終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城市,自由、平等、信任的氛圍充斥於斯,經濟日漸繁榮。

這些因為鱈魚遠渡重洋,又受鱈魚滋養數代的漁民歷經幾代後,由於不滿英國對其殖民政策,終於向故鄉的帝國舉起了反抗的旗幟,1775,來克星頓第一聲槍響,8年後,在巴黎,高傲的大英帝國被迫簽下了合約——“東起大西洋沿岸,西止密西西比河,北接加拿大五大湖區,南至佛羅裏達北界,英王陛下承認合眾國為自由、自主和獨立的國家,兩國人民從此永久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