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有過海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1、故事首先從雅當和夏娃開始說起,兩人的後代中有一個會造船的叫諾亞。再往後有一個人叫亞伯拉罕,他生活在哪裏呢?亞當和夏娃的後代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東邊這一片土地上。亞伯拉罕的部落就生活在這裏的烏爾Ur,後來他去了哈蘭Haran。突然有一天,上帝出現並對他說:“亞伯拉罕,離開此地,遠方有一片我應允你的土地,在那裏你將建立一個偉大的國度。”經過一番跋涉,亞伯拉罕最終來到靠海的這片地方,叫做迦南Canan。同時,上帝和亞伯拉罕立下契約說:“你和你的後代子孫都要遵守契約,信我的話,按照我說的方式去生活,我會給你一個偉大的國度。”此後,亞伯拉罕就一直在迦南生活。

亞伯拉罕有一個孫子叫雅格,有一天在回鄉的路上,雅格遇到了一個男人,這個男人其實是一個天使,也有可能是上帝,對這個男人的解讀是有分歧的。兩人一見面就開始摔跤,從晚上一直摔到天明,終於停了下來。天使讓雅格取另外一個名字叫做Israel,以色列。以色列共娶了四個妻妾,生下12個孩子,這個群體的人叫做Israelites,以色列人。

以色列有一個兒子叫約瑟,因為極受父母寵愛,所以被兄弟們嫉妒。最終約瑟被兄弟們欺騙,當作奴隸被賣到了埃及。父親以色列並不知道兒子被賣的事情,他一直以為約瑟死了。但是在埃及,經過不懈的努力和機遇,約瑟通過自己特殊的解夢能力,幫助當時的埃及法老解夢,最後榮升成為維齊爾,這是埃及的二把手,相當於宰相。後來迦南發生了大饑荒,以色列帶著族人到埃及避難。約瑟認出了兄弟們,但他不計前嫌,借著自己二把手的地位接待族人,得以和父親重聚,法老也很歡迎宰相的親戚們,並把高沈Goshen這塊地方分給了以色列,代代相傳下去。

以色列人口的數量越來越多,後來的法老擔心以色列人反客為主,萬一搶占了埃及人的領土怎麼辦?於是下令奴役以色列人,接下來就是以色列人長達400多年的奴隸時期。轉折點出現在公元前1250年,以色列的後代中,有個人叫摩西,一天因為一個事故,他殺了個埃及人,然後便開始逃亡。逃到半路,突然上帝以燃燒樹叢的方式現身和摩西對話。他鼓勵摩西回埃及,把以色列人救出來。“按照我說的去做,我會保佑你,你去就是了。”

摩西回到埃及,救出了以色列人。他帶著子民逃離時,被埃及人追趕,來到紅海邊,發現無路可退,情急之中摩西舉起權杖,用神力將紅海劈開,讓以色列人在海床上過海。過了海後,摩西再次舉起權杖,海水落下,埃及人只能看著波濤洶湧的海水望洋興嘆。帶領以色列人回到迦南後,摩西來到西奈山,在這裏他和上帝談話,上帝頒布了十誡和律法,摩西把十誡刻在石板上。這些律法,就是上帝和以色列人訂的永久契約。這種契約是猶太教信仰體系的根基,以色列人認為他們是和神有過約定的民族,是被上帝選中的子民。這段簡化歷史總結了亞布拉罕後代的發源,以色列這名字是怎麼來的,以色列民族和上帝的契約,以及最後是怎麼在迦南地區定居的。

時間來到公元前1000年,當初以色列的12個兒子的後代發展成為12個部落。第十一個兒子的部落有個後代叫掃羅Saul,他是第一個將12部落聯合起來,建立以色列聯合王國的人。第二代國王是掃羅兒子,在位時間不長。第三代國王則是猶大Judah(此猶大非彼猶大)的後代,同時也是掃羅的女婿,叫大衛David。他非常虔誠,英勇善戰,他再一次統一分裂的迦南地區,成為聯合王國的君主。第四代國王是他的兒子索羅門Solomen,索羅門功績之一就是在耶路撒冷建立了第一座聖殿,供大家朝拜唯一的神。

到第五代時,王國又分裂了,北部的十個部落不認這個國王,自己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南部的兩個部落延續大衛的血脈,以猶大部落為首建立猶大王國。兩國之間屢次爆發戰爭。大約在722年,亞述帝國的開始擴張。亞述入侵迦南地區,北邊的以色列王國被滅了,人民被抓的抓,殺的殺,奴役的奴役。十個部落,散落各地,也有的逃到南邊,他們後代的蹤跡就不好追溯了。南邊的猶大王國存活下來,成為了亞述帝國的附庸。猶大國的以色列人,成為當初以色列的兒子建立的12個部落中延續他們歷史的載體。而Yehudi就是希伯來語中的猶大,經過2000多年語言的演變,最後就變成現今德文裏的Jude,英文裏的Jew,也就是漢語裏的猶太,這名字是這麼來的。所以說,猶太人是以色列人的一個分支。他們的信仰是猶太教。

公元前597年。猶太人遭遇第二次大入侵,這回是巴比倫王國打敗亞述。他們把猶太人趕出家園,押到自己的領土,打壓為奴隸做苦力。第二次放逐直到公元前538年才結束。當時,巴比倫王國被波斯帝國打敗,猶太人被釋放,重獲自由,又回到迦南地區。他們迎來的下一個統治者是羅馬人建立的羅馬帝國,猶太人的地盤被當作一個行省,直到公元70年發生了猶太人和羅馬人的戰爭,猶太人又被打敗,耶路撒冷遭到洗劫破壞,聖殿被摧毀。

這次經歷的大放逐開啟了他們長達近2000年的流浪,分散到世界各地,遭到各種壓迫,被排斥、驅逐。大家熟知的迫害就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屠殺。而這類迫害也多次激起猶太人的返鄉浪潮,迦南地區的猶太人也慢慢地多起來。雖然過去了近2000年,但他們沒有忘記上帝許諾的國度。終於在1948年,在上帝曾經應許的土地上,猶太人復國。取什麼名字呢?“我們祖先可是亞伯拉罕,我們是以色列的四子——猶大的後代。我們可是以色列的正統傳人,上帝的選民,那就叫以色列吧。”國旗怎麼設計呢?“我們可不認十一子掃羅王,那家夥不虔誠。大衛王才是我們的驕傲,他才是我們的開國元勛。那就畫個象征大衛的六王星吧。”今天的以色列就是這麼來的。國籍叫法是以色列人,種族叫法是猶太人。猶太人不都有信仰,但要信的話,基本都信猶太教。

2、接下來我們了解一下基督教的起源,耶穌的故事。上帝用七天創造世界、諾亞方舟、亞布拉罕和上帝的契約、摩西帶猶太人出埃及等故事,在猶太人第二次被放逐巴比倫期間,用他們的語言西伯來文記載編寫,流傳下來,這是初稿。中稿是在公元100年後猶太教開會才定下來的,名稱為《塔納赫》。塔代表教誨,指的是《妥拉》,納代表的是《先知書》,赫指的是文集。

除了《塔納赫》之外,還有塔姆德、密西納、戈瑪拉、米德拉什等各種律法書、《聖經》註釋等。

當時的大環境是什麼樣呢?曾經大衛王建立的猶大王國覆滅了,猶太人認為在大衛王的後代中將會出現一個彌賽亞。彌賽亞直譯過來是被膏立的,膏立就是一種宗教儀式,往你頭上倒聖油,宣布你為王。所以他們等的人,是大衛後代中將被膏立為國王的人。他將統治猶太人,帶領大家生活在理想國度,那裏沒有戰爭,沒有困擾。但在被翻譯成希臘文的時候,後來的人統一把意思總結為Cristos,也就是我們說的救世主。那這人是誰呢?在猶太人看來,都到2021年了,至今都沒有出現。

時間回到公元元年。此時是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先前的猶大王國變成了現在羅馬的一個省,叫Judea。在這裏的伯利恒Bethlehem有個猶太人叫瑪麗。根據《聖經》的記載,一天突然神跡出現了,她沒有和丈夫巫山雲雨就懷孕了,生了個孩子,叫耶穌。而且那晚,夜空中出現最亮的星,人們順著星星的方向紛紛前來拜訪、朝拜。當時這個猶太行省的統治者聽說伯利恒有個未來猶太人的王出生了,便要殺了這個嬰兒,於是暗中打探消息,想讓人透露耶穌的下落。上帝通過天使提醒,耶穌一家連夜逃命,幾經周轉,最後來到另外一個省加利利的拿撒勒,耶穌在這裏長大成人。

早期,耶穌都在加利利這片區域布道傳道,傳播教誨,而不是傳播宗教,耶穌從沒立過教。他說,他是上帝的兒子。同時展現出驚人的智慧,很多人越聽越覺得受益,追隨者就越來越多。他又展現了很多神跡,比如說手碰一碰病人就好了;手揮一揮,讓5000個人吃上飯;在水上行走等,傳教期間,他收了12個門徒,並且帶著他們前往耶路撒冷。因為他預言:“我必須前往耶路撒冷,去接受我的命運,我將會死在那裏,但我也會重生。”到了耶路撒冷,他像彌賽亞預言的那樣,騎著頭驢進城,受到沿路人的歡迎。他還到猶太教會裏指責教會的長老等的偽君子行為,不規矩行為等,和他們爭論。長老們肯定不高興,這家夥說自己是大衛後代猶太人的王,這不瞎扯淡嗎?可是信耶穌的猶太人太多了,影響力太大了,威脅到他們的地位。於是他們密謀殺掉耶穌。沒想到12門徒中出了個叛徒叫猶大,猶大為了30銀幣決定出賣耶穌的行蹤。在被抓前最後的晚餐上,耶穌早就預見了,說道:“我們中出了一個叛徒。”那麼,達芬奇的名畫《最後的晚餐》畫的就是這個場景。吃完這頓飯,耶穌果然被抓了。猶太長老把他交到掌權者羅馬人那裏,羅馬當時有一種刑罰,就是把人釘在十字架上死去。後來耶穌被羅馬人拷打,自己背著十字架走在耶路撒冷街頭,把十字架搬到目的地,最後被釘死在上面。他的屍體被放進棺材裏。死後的第三天,一個叫抹大拉的瑪麗亞的女人,發現裏耶穌的屍體不見了,慌忙想去通知其他人。

結果竟然碰到了復活的耶穌。耶穌讓他們通知剩下的門徒到加利利的一座山上再會。40天過去了,門徒們趕回加利利的一座山上,果真看到了耶穌。耶穌也給他們頒布了重要的使命:“你們把我的平生事跡,我的話都告訴給全世界的人,教導他們我交給你們的事,我將陪伴你們直到永遠。”之後耶穌就升天了,這時大約是公元30年之後,沒有具體時間,耶穌的故事到這裏就結束了。

3、我們來到第三段基督教的發展。我們知道耶穌是猶太人,說自己是預言中的救世主,猶太人中有信他的和不信他的。不信的人就仍然是猶太教的,這批人的發展就是第一段故事講的他們流浪近2000年,然後復國以色列,時至今日依舊等待彌賽亞的出現。信耶穌是彌塞亞的猶太人,就是早期的猶太基督徒,基督就是救世主的音譯詞。耶穌升天後,門徒們就按他的吩咐辦事,傳播耶穌事跡和話語。其中,馬太、馬克、路加、約翰這四個人寫的書在後面的歷史裏和其他的一些書一起被整編起來。《塔納赫》裏記載的故事和律法則被基督徒認為是上帝和子民舊的約定,所以叫舊約,而門徒們記載的耶穌的內容,是耶穌,也就是上帝和子民新的約定,所以叫新約,兩約組成《聖經》。實質上舊約就是《塔納赫》。

雖然基督徒看《舊約》,但主要看的還是《新約》,因為他們信仰的是耶穌,主要看的是耶穌的話和詩。怎麼去總結他們對耶穌的信仰呢?大概是因為人類不守律法,內心總是有自己的小九九幹壞事。於是上帝派兒子耶穌到人間,你們人類犯下的罪過,我耶穌幫你們贖了。耶穌替人類受難,受罪,死後復活再升天。正是他為人類贖罪了,使得我們人類才有機會上天堂,得永生。我們得信他,因為他是通往天國的道路。這是一句很出名的話,I am the away,就是你信他,你才能上天堂。宣傳這些理念信仰的過程中,門徒們邁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特別是在安條克Antioch這裏,開始向非猶太人傳教,然後再慢慢遍布地中海北部等。非猶太人的信徒越來越多,大家聚集在一起就有了教會。在安條克,這些信仰者有了新的名字,叫做Christian,基督徒,而這裏的一個主教,第一次將這種教會形容成Catholic Church,普世教會。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咱這個教會和那猶太教不一樣,猶太教只傳猶太人,不傳外邦人。他們認為只有猶太人才是上帝的選民,但耶穌說,他救出了全人類。不管你信耶穌還是不信耶穌,也不管你是黑頭發,棕頭發,銀頭發還是金頭發,反正是他,全人類他都救了。只要你是個人,你都可以信,這是一種普世的觀念,所以叫普世教會。人傳人,口傳口,知道的人越來越多。

但是,當時的統治階層可是大羅馬帝國的。在羅馬人的視角,他們認為基督教可是邪教,耶穌可是被咱羅馬政府釘在十字架上的異端。這家夥搞自己的一套,我們羅馬國教是多神教,我們信眾神之王,信的是咱從古希臘神話裏借過來的宙斯啊。我們信戰神馬爾斯啊,各種各樣的美神,你們這些異端搞七搞八,都給老子打。所以,基督徒一直遭到大環境的打壓。直到公元300年,當時的羅馬皇帝叫君士坦丁Constantine。在312年一場戰爭中他看到了一個類似十字架的形狀,於是讓士兵在盾牌前畫上類十字架的標記,並打贏了關鍵的戰鬥。君士坦丁最終皈依了基督教。皈依的原因,不單單是看到這個神跡,也有其他的一些復雜的原因,反正就是皈依了。在313年,他通過了米蘭敕令,正式將基督教列為合法的宗教。君士坦丁也是歷史上第一位基督徒皇帝。合法化後,基督群體就迅速發展,教會組織越來越多,就需要加強管理。根據當時的影響力,東邊分有四個大基督教區,分別是亞歷山大港,耶路撒冷,安條克和君士坦丁堡;西邊有一個羅馬,主教都有特別的名字,叫做牧首或者宗主教。隨著時間的推移,君士坦丁意識到一個問題,就是出現區域性的對基督言行理解的不統一,以及經文記載的不統一。經文版本太多了。這個福音書、那個福音書、這誰寫的書、那誰寫的書,誰寫的書才是真的呀?而且這經文,誰的理解才是正確的呀?

於是325年,他召集了各地方的基督主教共1800多名,來掰扯掰扯對基督教的理解。這個會議叫大公會。會議內容就是討論各位對教義的理解分歧,還有教會的制度、組織框架、各種儀式的規矩。比如說聖餐中咱用發酵的面包還是不發酵的。因為這涉及到誰的做法最正宗。這和我們爭論這粽子是甜的還是鹹的,豆腐腦是加糖還是加鹽一樣。大公會還討論了耶穌的身份問題。他是人還是神?有的說他是人,後來被賜予的神性;有的說他本身就是神。這個議題直到第三屆大公會才算最終敲定,也就是二元論。耶穌是人,同時也是神,人神二像性。這有點像量子力學裏光的波粒二象性。還有一些問題,比如說《聖經》怎麼定稿的問題。在331年,君士坦丁讓學者為教會準備50本《聖經》,這些抄本為《聖經》最終的定稿起了很大的參考價值。現在,這些抄本僅有兩本保留了下來,是希臘語的,內容和今天看到的舊約新約基本一致。

為什麼說基本一致呢?因為歷史太久遠,有的頁損壞了,看不清,有的整段整段的文字中,中間有些句子沒出現,有的漏掉了幾個的句子,漏掉的句子有的是簡單的繼續類,有的是討論類。因此《聖經》最終的定稿是經過多次的討論,由教會列了27本書,合訂成《新約》。這些書都是由不同的人記載耶穌的故事,而這些人寫的東西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今天億萬人看的《新約》。《新約》的定稿過程是非常漫長的。公元380年,當時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宣布基督教為國家,教徒的正式名為Catholic Christians,普世的基督徒。395年,狄奧多西一世死後,把家產分給了阿爾卡狄烏斯和霍諾裏烏斯兄弟倆。哥哥阿爾卡狄烏斯成為東部的統治者,首都君士坦丁堡,這個東部的帝國被稱為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弟弟霍諾裏烏斯成為西部的統治者,定都米蘭,這個西部的帝國被稱為西羅馬帝國。隨後基督教開始兩極分化,教會權力也兩極分化。東邊集中在君士坦丁堡的教會,西邊集中在羅馬教會。兩邊的交流也面臨著語言和文化差異的問題。東邊以希臘語為主,《新約》其實是用希臘語寫的。西邊以拉丁語為主,所以他們看的《新約》是從希臘語翻譯過來的。後來羅馬的主教給自己的稱號取了個新的名字,叫Pope。拉丁文中,是papa爸爸的意思,神父、神爸爸,很親昵的稱呼。我們把Pope翻譯為教皇,實際上應該喊爸爸。因為教皇在羅馬,所以習慣稱之為羅馬教皇。教皇說:“你們東邊呢,不能和我平起平坐,我這個教會可是當年耶穌大弟子彼得建立的。代代相傳至今,我有更大的權威,所有教會都得聽我的。”東邊的教會可不管那麼多,壓根就不承認。經過多次交流會議,兩邊的分歧越來越大,最終在1054年,東西教大分裂,兩個大派正式分家。西邊的叫Roman Catholic Church,羅馬的普世教會。我國明清時期,普世教引入中國時,被翻譯成天主,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天主教,天主指的是在天上的上帝;東邊的叫Orthodox Catholic Church,意思是正宗的普世教會。Catholics和Orthodox是從2世紀開始早期基督教會形容自己的兩個經典形容詞。Orthodox,希臘語裏是正、正確、真傳的意思,突出強調的是耶穌真傳。隨著時間的流逝,兩級的分化,西邊教徒的標簽慢慢地偏向了Catholics,東邊教徒的標簽偏向了Orthodox。東邊又以其地理位置,別稱為東邊的正統教。但實際上,現在他的正式名字裏依舊保留普世一詞,就是正宗普世教。當前東正教的主體在東歐,以及俄羅斯等地區。在他們的視角,他們才是耶穌那裏傳下來的正統的普世教。

與此同時,當時西邊教堂林立,後來隨著教皇權力的擴大。普世天主影響力也隨之蔓延各地,財富得到擴充,以至於後來到了腐敗的地步。

為什麼容易腐敗呢?淺層的意思來說,第一,大家想象一下,如果放到現在,作為一名非宗教遊客,你去歐洲旅遊,先不說德國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就拿歐洲三四線城市,甚至五線城市來說,也都能找到一座像樣的大教堂。各個教堂裝修華麗,雕飾精美,在思想文化如此開放的現代社會,你就往裏面一杵,看到那些高大的神像,絢麗的拱頂,或者兩邊高聳墻壁,給人感覺空間非常大,這種設計是為了給人一種心理壓迫感,會讓人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敬畏之心,不敬也會畏,更何況那時候沒有受過教育的文盲百姓,進去之後,當然是你說什麼我信什麼。第二,普世天主的拉丁經文是神職人員才能接觸到的,非常稀少,並不是人手一本。那些腐敗的傳教士、牧師等,想怎麼解釋經文就怎麼解釋,更有甚者販賣贖罪券。贖罪券的本意是好的,大致可以理解為抵消信徒的罪過、懲罰,但販賣的行為歪曲了贖罪券本身包含的意義,成為教會斂財的手段之一。

而這個腐敗的轉折點發生在1517年,當時有個德國修士叫馬丁路德。他是一個極其虔誠的普世天主教徒,看到了教會的這種腐敗現象,總感覺教會是不是有問題。隨後自己鉆研希臘本原文聖經,在這年發表了《九十五論綱》,提出了對教義的不同理解,總結為因信稱義。普世天主的解釋是,你生下來就是罪人,你一生要通過做善功,做聖事來補贖。懺悔,儀式,你都得做,要通過行動來得到救贖。馬丁路德說:“不對,聖經的意思是,你生下來是罪人,但是信上帝,信耶穌就可以贖罪了。信就可以了,什麼贖罪券這些概念,我不認同。”很快,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馬丁的陣營,提出了對普世天主的異議,這個群體被稱為Protestant,意思是抗議者,反抗者,突出了兩者的關系。這裏衍生出來的教就是Protestism抗議教。因為語言文化的差異,“抗議”不是那麼好聽。打個比方,想象一下,倆外國傳教士走到你跟前,對你說:“你好你好,我信反抗教,我信抗議教……我們是傳教士。”你聽了會是什麼感覺,好家夥,抗議教,這人有問題,想搞事情,我一個小老百姓,可不想搞事情。所以我們翻譯時,簡單翻譯成新衍生出來的教——新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教最先在德意誌地區傳播開來。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其實各個宗教流派基本上都是因為對經文理解的分歧而分家的,各家都認為自己是正統,我的就是對的。

那怎麼簡單分辨這兩教呢?影視劇裏你看到的那些在胸口比劃十字的,就是天主教,新教不比劃;新聞裏看到的教皇也是天主教。天主教認為世界範圍內的天主教堂由教皇統一管理,教皇是最接近神的人,新教則沒有。新教的教會都是自己一小片一小片,沒有全球統一的大主教。綜上所述。普世天主、東方正教、抗議新教,他們依據的經典都是《舊約》和《新約》。都信奉耶穌,所以他們全部都是Christianity基督教,全部都是Christian基督徒,全部都過Christmas聖子耶穌誕生的節日聖誕節。然而,在華語世界,我們一般會把新教叫成基督教,原因可能是天主先立了個名字,新教傳入時,他們也是基督徒,所以就叫基督教了。

順便回答一個一般人好奇過的問題。是Jesus Christ為什麼叫耶穌基督?其實這是音譯,來自希臘文的Isus Cristos,Cristos是希伯萊語,彌賽亞、救世主的希臘寫法。基督教和我國很早就有接觸了,但第一次成功立足是在明朝,一位叫利瑪竇的傳教士在澳門、香港及粵語區一帶傳教。起初,並沒有《聖經》漢譯本,《聖經》在被官方漢化之前,傳教以口述為主,今天說一段,明天說一段。口傳的時候,最先在粵語區傳播。比如,清朝的時候閉關鎖國,廣州是唯一一個通商碼頭。洪秀全在廣州的時候,遇到傳教士,看到的《勸世良言》等,就是用粵語音譯的。希臘文Isus耶穌,Cristos基利斯督,簡稱基督。Isus Cristos是希臘文,粵語翻譯成耶穌基督。

4、伊斯蘭教,他們同樣會講亞伯拉罕(易蔔拉欣)的故事。《塔納赫》中只認可《妥拉》這部分,就是講摩西的部分。他們也承認耶穌在迦南地區傳教,但是不認可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耶穌的地位就和前面的摩西那樣,就是個先知。他們不相信耶穌死後復活升天,他們認為其他兩教《塔納赫》剩余的部分,以及《新約》都是被篡改過的,而最後一個先知穆罕默德的出現,才將大家拉回正軌。伊斯蘭的起源是在公元7世紀,在迦南地區以南的阿拉伯半島,有個人叫穆罕默德,居住在麥加Mecca,他平時喜歡自己在山裏做禱告。他在40歲那年,公元610年,在山洞裏遇到了天使,Gabriel。通過天使得到了上帝的啟示,此後穆罕默德開始傳播上帝的教誨,追隨者越來越多,經過一系列的坎坷,建立了伊斯蘭教。這裏要糾正一下,伊斯蘭教其實是受到最大誤解的宗教,這其實是一個非常順從、和平的宗教。我們不能因為一些個別小派系的一些糟粕,把它投射到整個整體。畢竟這是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之一,約有18億信徒。那麼,圖中看到這個星月標誌的起源,其實和宗教無關,這是在14世紀,奧斯曼帝國引入的藝術元素。這個時期主要信仰的人種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亞伯拉罕某個兒子的後代而信奉唯一的真神,英文裏叫the God,漢語裏叫上帝,阿拉伯語裏叫Allah,音譯過來就是安拉。但其實三教同源,信的都是同一個神,就是和亞伯拉罕立下契約的那個神。伊斯蘭教記載穆罕默德受上帝啟示的記錄被寫成了《古蘭經Quran》,是伊斯蘭教的重要經典。11世紀的時候,就是東西教大分裂這個時期,伊斯蘭教的勢力在幾百年的時間裏瘋狂擴張,非洲北部,甚至是西班牙也是他們的傳播區域。公元1095年,普世天主教發動了十字軍東征,在他們的視角,這是聖戰,他們要奪回屬於他們的聖地耶路撒冷。以伊斯蘭教的視角來看,我們在耶路撒冷居住了450多年,怎麼沒見你們來聖戰啊?你們就是入侵者。接下來,就是長達多年的爭奪。

西歐的勢力發動十字軍東征,第一次東征就占領了一些土地,包括耶路撒冷,建立了十字軍的國度。此後就有很多基督教徒來這裏朝聖,可是路途荒涼,難免遭遇騷擾。在這種情況下,聖殿騎士團成立了,專門保護耶路撒冷附近沿路的朝聖者。此騎士非彼騎士,入團的這些騎士,不得娶妻,不得封地。這被看作是一個神職,地位特別高。在此後的歷史裏,此地又被伊斯蘭教奪回。這裏是阿拉伯人的地盤,信奉的主要是伊斯蘭教。這之後就是猶太人的逃亡,近2000年後的近代,又迎來多次猶太人返鄉的浪潮,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國。

----------------------------------------

本文資料整理自互聯網,錯誤、疏漏在所難免,歡迎大家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