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黑魚在水裏跳躍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惠南鎮海沈村,一座區位優勢明顯的上海村子。從地鐵16號線惠南東站出來,步行幾分鐘便可直達。

它曾如許多沈寂的傳統鄉村一樣,經歷著年輕人口流失、房屋空置的尷尬。經過幾年的發展,海沈村已然大變樣,不僅成為上海市鄉村振興示範村,也是全市首批鄉村社區生活圈試點單位之一。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回到、或是來到海沈。走在整潔開闊的鄉間道路上,可以看到有人家正在翻新房屋。“又見老八樣”“天使菜飯”“阿婆點心坊”等十二工坊時而進入視野,在品嘗當地美食之余,還能喝咖啡、吃牛排、學畫畫……

活力,正在這裏聚集。

引入“專業選手”

在鄉村,農民在房前屋後的小園子裏種些蔬果,並不稀奇。不過,海沈村一些人家的園子裏,種植的卻是統一品種的花卉。這並不是農戶自家作裝扮觀賞之用,等到生長成熟,它們將通過浦農集團的銷售渠道,最終進入城市社區。

產業興旺,始終是鄉村保持活力的根本所在。在上海打造3個市級花卉產業集聚區背景下,海沈村抓住了機遇,與浦農集團合作,建設了60畝花卉基地。同時,結合房前屋後“小三園”(即花園、果園、菜園)以及合作社的種植,由基地回購,最終銷售到社區形成產業閉環。“我們提供土地和人力。從選種、生產種苗、技術支持到運營等環節,都由浦農集團這一‘專業選手’來負責。”惠南鎮副鎮長王新悅告訴記者。

通過專業的分工合作,發揮各自領域的優勢,實現效益的最大化,是如今農業領域很多市場主體的共同選擇。

水稻是海沈長期以來的支柱產業之一。隨著高標準、規模化種植方式推廣,村內已有優質水稻1000畝、魚稻共生60畝。規模有了,如何提高產品的品牌度與附加值?

去年上半年,海沈引進了好米畈電子商務公司專業團隊,並在海沈村註冊實體運作公司。“前期洽談持續了半年,當時也有其他競爭者。最終,我們憑借自身優勢,與對方‘各取所需’達成合作。”對海沈來說,電子商務公司熟悉市場需求,掌握渠道,對打造品牌有助益。海沈自身產業布局,則符合企業背後資本投資的方向,在線下實地觀摩需求愈加旺盛的趨勢下,水稻田、碾米廠等基礎條件,成為了優勢,也契合了需求。

同年5月,惠南鎮引進了日本胚芽米生產線投入使用,可生產高營養、高附加值胚芽米。稻谷經過烘幹、脫殼、打磨等加工工序,最終可以產出白米或者更高價值的胚芽米。

產業的升級,給農民帶來了實在的增收。通過“訂單種植、稻米收購、胚芽米和鮮米加工、互聯網品牌銷售”的方式,2021年實現訂單種植1900畝,收購價格高於收儲價格的20%。“小三園”農戶花卉種植一期試點6畝,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68萬元,增加農民就業收入約8.4萬元。目前,項目二期正在實施建設中。

讓年輕人願意來

“又見老八樣”的老板陳誌超,一到周末就忙得停不下來。

他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曾作為一名海上廚師在外謀生多年,跟著國際航線到過數十個國家。“最近幾年,村裏變化真的太大了。放在以前,一年回來一次的話,估計連家都要不認識了。”去年,借著海沈村打造十二工坊的契機,他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在自家村宅開了一家主打老八樣的餐館。“沒想到,生意還不錯。特別是周末,要提前一周預約才能安排上。”

對於上海來說,自然資源稟賦並不算優越。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市內遊慢慢興起,簡單安靜的鄉村,自然受到許多人的青睞。

海沈村坐擁地鐵口,周邊是城市道路G1503、滬南公路等,天生有一副“好牌”。“考慮到村子的特性,規劃保留片區產業完整的大地景觀形態,同時疊加多層次的體驗場所,並通過特定性的事件為村莊註入活力。”同濟大學常青團隊設計在稻田裏搭建了觀景平臺,在水稻生長正好的時節,人們可登高俯瞰色彩明麗的水稻畫。2021年城市藝術空間季也在這裏舉辦,攝影展、畫展等等,在自然的風光下,更有一番味道。

要想在一眾村子裏脫穎而出,還需建立自己的品牌。海沈村發揮自行車奧運冠軍鐘天使的名人效應,依托惠南站東側40余畝景觀稻田的騎行木棧道,打造“騎行+稻田+花卉”特色騎行線路。去年8月,又集體推出了“十二工坊”系列,包括“記憶海沈”“又見老八樣”“屋裏廂咖啡”“天使菜飯”“阿婆點心坊”“外來星畫坊”等。

“我們希望引入一些自帶流量的主體,讓鄉村更加熱鬧。”惠南鎮農業農村發展辦公室負責人孫菊華說。記憶海沈便是受邀而來,因店主自帶粉絲及穩定的合作夥伴,落地後將一些主題活動也一並帶來。另外,海沈村結合自身種植特點以及惠南農業大背景,舉辦鄉村特色活動,基本上每月一次小活動,四季一次大活動,為鄉村增添人氣。

按照惠南鎮原先的目標,海沈村一年內客流達到5至10萬。如今半年過去,數值已經超出預期,達到17余萬人。“在自家門口就能掙錢,這在以前是萬萬想不到的。”現在的生活盡管忙碌,陳誌超卻充滿了幹勁。他已經想好了,等過幾年攢夠了錢,就在惠南鎮上買房。

三村聯動發展

去年國慶七天長假期間,海沈村接待遊客4萬多人,“十二工坊”營收達到近60萬元,這讓當地人“嚇了一跳”。

當節慶過去,在常態化運營背景下,才是對鄉村旅遊可持續運營的真正考驗。實際上,在“十二工坊”中,既有“又見老八樣”這樣人氣滿滿的,也有受冷遇退出的。比如南匯當地特產黑魚飯,由於受眾面較為恒定,在鄉村遭遇了水土不服。

“有些事情還是要交給市場來做選擇。”王新悅坦言,政府方面也在研究,當租金等優惠政策臨近失效,如何保持客流量並吸引更多人來,讓商業主體活得好。比如,引入上海壹各憶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村內建設基地。這是由浦東六家合作社組成的聯合體。一方面,它有助於帶動農戶的種植訂單,另一方面,它與學校建立了合作關系,把社會實踐資源集中到村裏,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周一到周四的客流短板。

對於某個村來說,空間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在規劃之初,惠南鎮就明確了海沈村、橋北村、遠東村三村聯動發展格局。作為與城市的接口,海沈村相當於集散中心,兼具產業發展與對外活動的需求;橋北村產業優勢明顯,果蔬采摘等基礎設施齊全,將推進智能化、科技化生產;遠東村原住民多,保留了較為原生態的環境,適宜發展15分鐘鄉村社區生活圈。

為了統籌資源配置,實現長效管理,早在2018年,海沈村就成立了鎮控股、三村及民營企業參股的雲程鄉匠運營公司,專門負責鄉村運營。這在當時,是一項十足的創新舉措,為浦東新區第一家。“整體的思路是,以海沈村為核心,在鄉村振興示範區的概念下,實現‘1+1+1>3’的效果。”

不管是從體驗的豐富度,或是空間的延展性,三村聯動都讓不少人充滿期待。在莫幹山開民宿的潘女士,驅車40分鐘來到海沈村,紮起了露營帳篷。“這裏自然環境不錯,離地鐵站近,還能喝咖啡、吃牛排。”她打算在這裏開一家民宿,對於客流,她有自己的看法,“村裏定期有活動,我也有自己的經營理念。人們會為了一個網紅點,大老遠趕來,就看能不能做出特點。”

欄目主編:陳璽撼 文字編輯:束涵

圖片來源:束涵 攝 動圖素材來源:雲程鄉匠 提供

來源:作者:束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