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海水淹死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首席記者 劉棟

9月13日,當中國東部沿海的人們密切關註著強臺風“燦都”的一舉一動之際,大洋彼岸的美國,仍然未從一連串的颶風重創下恢復過來。(編者註:熱帶氣旋/風暴在大西洋稱颶風、西北太平洋稱臺風、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稱旋風。)

8月29日,四級颶風“艾達”在美國南部的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市附近的海岸登陸。16年前的同一天,三級颶風“卡特裏娜”在這裏登陸後,造成了美國南部和東部多個州1800多人死亡,超過100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是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颶風災害事件。

16年後,颶風“艾達”不僅再次重創這一地區,更是罕見地在美國內陸“長途奔襲”1000多公裏,給東北部最富裕發達的大都會地區帶去了致命的暴雨和洪水。包括紐約在內多個城市被淹,數十人不幸被淹死在自己的家中。

2020年,僅僅在大西洋地區就生成了多達30個颶風,就像電影《環太平洋》中撲向陸地的海底巨獸,給許多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破壞和影響,甚至一度使得當年氣象學家為颶風命名的名單不夠用。

對於氣象學家和關註全球氣候變化的人們來說,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更是令人“眼花繚亂”:全球主要熱帶風暴發源地都記錄下了多個以極快速度形成的超級熱帶風暴。人們擔心,今年的風暴是否會再次創下新的紀錄?

盡管仍有許多不確定之處,但是熱帶風暴和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系正在變得越來越明顯。今年8月發布的聯合國氣候報告得出了這樣的結論:由於氣候變化,熱帶風暴正在變得更猛烈、增強得更快、在一些地區滯留時間更長,從而導致更多的降雨引發的次生災害。

總體來說,熱帶風暴對於人類的影響正在變得更加復雜、威脅更大。

風暴猛烈

5月23日,颶風“安娜”成為2021年第一個被命名的大西洋熱帶風暴,這是在每年6月1日颶風季正式開始之前,大西洋上連續第七年出現“趕早”的颶風。

5月初,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象局(NOAA)的科學家預測,今年將有13到20個熱帶風暴,其中6到10個可達到颶風級別。NOAA在8月初更新了這一預測——到今年11月30日颶風季節結束時,預計將有15到21個熱帶風暴,其中包括7到10個颶風。

8月中旬,熱帶風暴“弗雷德”在美國佛羅裏達登陸;與此同時,颶風“格蕾絲”襲擊了海地和墨西哥;8月22日,颶風“亨利”給美國東北部帶來了創紀錄的降雨。不過一周多後,這一紀錄就被另一個颶風“艾達”刷新。

NOAA的數據顯示,紐約市9月1日遭遇了五百年一遇的降水事件。美國國家氣象臺1日晚間發布了紐約市大都市區的暴洪緊急狀態警告(Flash Flood Emergency),這是該地區歷史上首個暴洪緊急狀態警告。

這場颶風對美國的“創傷”還沒有消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表示,9月12日剛剛在墨西哥灣形成的第14號熱帶風暴“尼古拉斯”可能會在13日和14日給南部的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沿海地區帶來極端降雨,部分地區可能發生“相當大的山洪和城市洪水”。

熱帶風暴主要會給人類社會帶來三種危害:大風、大雨和鹹水風暴潮,其中最致命和最具破壞性的威脅是風暴潮。而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正使得風暴潮變得更加危險。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氣象學家迪德萊克(Anthony Didlake Jr.)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采訪時解釋說,風暴潮的高度和範圍取決於颶風的強度和規模,但海平面的上升正在提高海洋的基線高度。

“當颶風到來時,更高的海洋基線意味著風暴潮可以將水帶到更遠的內陸,從而產生更危險和更廣泛的影響。當風暴潮襲擊重要的沿海城市時,生命和財產的損失是巨大的。”迪德萊克說。

氣候變化推手

熱帶風暴是以溫暖的海水和潮濕的空氣為“燃料”。科學家們表示,全球變暖正在使它們從多個方面變得更加“危險”。

首先,以2020年的大西洋颶風季為例,為何會有如此多的熱帶風暴產生?它們又帶來了怎樣的風險?

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大氣科學家詹姆斯·魯珀特和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艾莉森在一篇相關研究論文中指出了氣候變化在增加颶風風險方面的作用。

首先,2020年赤道附近的太平洋形成了比預期更強烈的“拉尼娜現象”(又稱反聖嬰現象,是一種和厄爾尼諾現象相反的現象,即“東太平洋降溫階段”)使得熱帶大西洋變得更加適宜風暴的形成和加強。

第二個關鍵因素是大西洋海面,包括墨西哥灣和加勒比海極端溫暖的氣溫。颶風的動力來自於從海洋到大氣層的熱量傳遞。海洋表面溫度決定了風暴能達到的最大潛在強度,而2020年大西洋接近歷史最高水平的溫度無疑為颶風的生成和加強提供了最佳條件。

“海洋溫度控制著熱帶風暴的潛在強度,我們正在目睹的大西洋變暖趨勢可能是風暴增多增強趨勢背後的推手,預計這種趨勢將持續下去。”上述分析指出。

盡管科學家們尚不能確定氣候變化是否會導致颶風數量的增加,但可以確定的是,海洋溫度升高和海平面上升會加劇颶風的強度和破壞影響。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最近的報告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

“全球變暖最明顯的影響是,隨著溫度升高,更多的水分蒸發到大氣中,從而導致極端降雨事件增加,就像2017年‘哈維’颶風期間看到的那樣。展望未來,我們預計颶風和降雨將繼續增加。”報告中說。

科學家們確信,氣候變化增加了風暴產生的降雨量,從而加劇了熱帶風暴的影響。最近的幾次風暴清楚地提供了這方面的證據。

“更快形成、滯留更久”

另一方面,隨著全球海洋變暖的範圍越來越廣,科學家們認為,熱帶風暴更有可能發生“快速強化”的生成和更慢消失的過程。今年大西洋颶風“ 艾達”和目前正在我國東部沿海的臺風“ 燦都”都是這樣的例子。

“燦都”自9月7日生成後,8日便快速加強為超強臺風,其強度發展超預期,增強如此之快實屬罕見。而颶風“艾達”從雷達上的一個小點迅速發展成為一場四級颶風在新奧爾良登陸,僅用了74小時。

這背後,異常溫暖的海水為風暴創造了形成和“發展壯大”的“高速路徑”——它為暴風雨提供了能量,並讓它“開花結果”。2020年襲擊美國的三個最具破壞性的颶風——漢娜(Hanna)、勞拉(Laura)和薩莉(Laura)——都在登陸前迅速加強。

2020年一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發現,與50年前相比,熱帶風暴正向內陸移動得更遠。颶風是由溫暖的海水所推動的,通常在登陸後減弱,但近年來,一些颶風在登陸後肆虐的時間更長。這項研究的結論是,海洋表面溫度的升高會增加颶風帶來的濕度,導致更多的降雨和“緩慢的衰變”。

簡而言之,風暴的形成速度正在變得越來越快,到達陸地的時間也越來越短,在一些地區滯留的時間也有可能越來越長。

此外,盡管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理清其中的聯系,科學家們註意到:近年來更多的熱帶風暴正在朝著前較少出現的高緯度地區而去,這使更多的城市暴露在風暴的風險之下。

《科學美國人》的報道指出,比如,中國東北和日本人口密集的海岸線正在經歷比幾十年前頻繁2到3倍的風暴,而像菲律賓這樣的低緯度群島經歷的風暴在減少。

2020年9月裏短短半個月內,中國東北地區就遭到三個臺風“連擊”,為歷史首次。吉林、黑龍江有49個國家級觀測站的日降雨量突破了9月歷史極值。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熱帶風暴路徑發生了系統性的變化,這種變化不容易用自然原因來解釋。”報道說。

責任編輯:張無為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