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脫洗襪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微信公眾號“光明日報”(ID:gmrb1949)

在蜿蜒起伏的長白山脈之尾,在中朝邊境山高水長的鴨綠江畔,在吉林省集安鐵路口岸,有著“抗美援朝第一渡”之稱的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矗立在山水間。

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於1939年9月正式通車。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後,集安鐵路承擔起抗美援朝誌願軍及其作戰物資的運輸任務,第一批赴朝參戰的誌願軍後勤部隊就是從這座大橋入朝的。

走到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上,從國門再望一望當年戰鬥過的地方,這是家住集安市榆林鎮的抗美援朝老戰士關成有和郭永增多年的心願。

為了給老戰士圓夢,12月15日,吉林邊檢總站通化邊境管理支隊和集安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專門邀請關成有、郭永增,還有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作戰的見證者單玉林老人一同來到集安鴨綠江國境鐵路大橋國門和公路橋國門。

9點30分,汽車冒雪行駛了50余公裏後,關成有和郭永增在民警的陪同下,到達了鐵路國門口岸。看見兩位老戰士下了車,等候多時的單玉林老人更加激動了,連忙上前握住他們的手。

單玉林說:“誌願軍過江的時候就路過我家門口。天那麼冷,你們臉上的汗毛都掛上了白霜。大家叫你們進屋,可你們說啥也不肯,就在院子、倉房、苞米堆裏住著,第二天一早就集合走了。你們穿得太少了,還要從橋下封凍的江面過去,太遭罪了。”

1950年冬季,單玉林目睹中國人民誌願軍入朝,還撿到了一支誌願軍遺落的口琴。70多年後,國門下、界碑前,當年8歲的孩子與18歲的誌願軍戰士再次相聚了。

隨著單玉林的講述,兩位老戰士的記憶也再次清晰起來。關成有說他是第一批入朝的中國人民誌願軍戰士。1950年11月下旬,18歲的關成有隨部隊抵達朝鮮新義州,正準備下車時,一架敵機就俯衝著掃射過來,當場打死了一個文化教員、一個通訊員和一個戰士。他和戰友們真切地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 

為了盡快投入到前方戰場,部隊繼續急行向平壤挺進。當時入朝的戰士每人都背著槍支、彈藥和口糧,有四五十公斤重。天上美軍飛機還在不斷轟炸,有的戰士因體力不支而掉隊,有的雙腳都磨出了血泡。關成有說自己的雙腳也都是血泡,襪子都被血粘得脫不下來。

關成有雖然已經89歲高齡了,但提起當年的戰鬥生活,依然記憶猶新。當看到橋頭碉堡上隨處可見的彈孔時,他用顫抖的手觸摸著墻壁,感受著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歷史印記。“65(子彈口徑6.5毫米)就是三八大槍……”關成有一邊說一邊比量著,通過彈孔的形狀和口徑大小分辨著武器的型號。

“為促進中朝跨境旅遊運輸行業的發展,推動集安市與朝鮮滿浦市的中朝經貿合作,咱們集安在2012年開始修建公路國門,公路國門和鐵路國門相距1.2千米……”在公路橋國門口岸驗證大廳,民警向3位老人介紹著,還帶他們了解了當前的執勤裝備。郭永增感嘆道,“祖國繁榮富強了,生活也改善了,老百姓都享福了,你們一定要為人民的幸福生活站好崗呀!”

站在集安公路橋國門口岸,遠眺70多年前戰鬥過的地方。關成有反復摸著自己在戰爭中受傷的手指,哽咽地說:“不遠處那山上埋了不少戰友啊!我還記得當年那紀念碑上寫的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

身邊的老戰友郭永增拍了拍關成有的肩膀,用承載著回憶的歌聲安慰著他,“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歌聲在國門回蕩,現場民警在兩位老戰士的感染下也跟著唱起了《中國人民誌願軍戰歌》。

郭永增回憶,在朝鮮期間,他和戰友們的生活物資雖有基本保障,但大家一直都住在帳篷裏。夏季要忍受蚊蟲叮咬,還要經受潮濕氣候的考驗。最難過的還是冬季,在極寒天氣裏,手腳被凍壞是常有的事,很多誌願軍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疾病,郭永增也患上了嚴重的胃炎。

在朝鮮經過3年多艱苦卓絕的奮戰,郭永增所在部隊出色地完成了對空監視、維持交通、後方治安、看管俘虜等多項任務。1953年5月回到祖國,復員到榆林復興村後,郭永增邊種地維持生活邊治療胃炎。郭永增說:“沒有國哪有家,我比犧牲的戰友幸福多了,因為我活著回到了祖國,看到了祖國富強的今天!”

“面向老戰士,敬禮!”民警們自發地向老一輩衛國戰士敬禮,兩位老戰士也向新時代的戍邊民警回禮。在不同年代的同一國門下,他們用同樣的方式傾訴著衛國戍邊的家國情懷,表達著“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負責”的初心使命。

“原來想的只是為老戰士圓夢,卻沒想到是他們給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他們是我們心中偉大的英雄!在和平年代裏,我們更要向他們學習,為移民管理事業奉獻智慧力量。”集安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政治處民警孟曉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