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大毒蟲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一、

《道德經》有一句話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個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真正的智慧。

在這世俗之間,很少有人能夠客觀清醒地去認識自己,因為一個人看待世界的態度總是帶著主觀意識與偏見,而這樣的偏見自然也會使他背離客觀規則。

所以在很多時候,不管一個人看待這個世界,還是看待自己本身,通常都是存在問題的。

而人生所有糟糕的地方,都是源自於我們錯誤的認知所引發的結果。

在戰國時期,當晉獻公立驪姬為夫人之後,驪姬就想扶持自己的兒子奚齊為太子,於是就心生奸計,對太子申生說:“國君夢見你的母親齊姜,你要趕快去祭祀她。”

太子信以為真,就去祭祀自己的生母,祭祀結束之後,便把祭肉帶回來給晉獻公。

而當時晉獻公正在外面打獵,驪姬就偷偷地在雞肉上面放毒藥,故意讓晉獻公發現,而太子申生被誤會之後,只能逃往新城。

有人就對太子說:“您如果解釋一下,國君一定會明白真相的。”

太子卻說:“如果父親沒有驪姬的話就吃不好睡不好,我如果解釋,那麼驪姬必定有罪,我父親年事也高,這樣會讓他陷入痛苦,那時我也不會心安的。”

別人又問:“那你打算逃出去嗎?”

太子又說:“國君既然不能明察我無罪,那麼我帶著有罪的名聲出去,誰會接受我呢。”

沒過幾天,太子便在新城自盡而亡。

在這件事情裏面,太子的孝心毋庸置疑,但是他的這份孝心也並非值得提倡,因為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是非黑白都未能分明的時候,只是自以為是的相信心中一貫奉承的錯誤價值觀,這樣的人生反而是糟糕的開始,更談不上正確的孝心。

就像太子申生一樣,當自己面對驪姬這樣一個蛇蠍心腸的婦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揭穿她的陰謀面目,還事情一個真相。

而他不但沒有這樣去做,反而委屈自己,最後在葬送了自己性命的同時,也未能除掉驪姬這樣一個國家禍患,這不就是因為自以為是帶來最大的禍害嗎。

《菜根譚》有一句話說:利欲未盡害心,意見乃害心之蟊賊;聲色未必障道,聰明乃障道之屏藩。

名利欲望未必真正能傷害一個人的心性,而剛愎自用、自以為是、死抱著偏見不放,才是殘害心靈的毒蟲。淫樂美色也不一定會妨礙一個人的品德,而自作聰明、目中無人,才會影響道德的修養。

二、

真正使人生變得更加糟糕的,不是那些看上去糟糕的事物,因為從事情的本身客觀的狀態來說,沒有任何事情是完全糟糕的,也沒有任何一個事情是對人生完全沒有任何益處。

對於那些從世俗觀念出發所定論的善惡美醜,只不過是一個人由自己的主觀心性主導,對事物做出的定論而已。

所以真正傷害一個人的問題,就是他的自以為是。

因為過度信奉一些錯誤的教條,不知道平衡事物在人生中存在的作用,從而導致一個壞的事情,產生壞的結果,好的事情也在他的自以為是之下轉變成壞的局面。

《莊子》之中有一句話說: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只有拋棄小的智慧才能發揮大的智慧,只有去掉自以為善的心理,才能體現人生真正自善的本性。

闔閭是春秋時代吳國的君主,他用孫武、伍員兩人為大將,打敗了楚國。

孫武就對他說:“出兵應該以義為號召,才能師出有名,因為楚王無道,我們才打敗了他,現在我們戰勝之後,就應該找到太子建的兒子,將他立為國君,讓他主持楚國的宗廟社稷,這樣楚國安定,也能對我們吳國感恩戴德,世代進貢,你雖然赦免了楚國,但實際上也掌控了楚國。”

闔閭聽了之後不以為然,反而貪圖徹底滅楚的利益,更沒有采納孫武的建議。

後來不久之後,楚國的大臣申包胥到秦國,在朝堂之上痛哭,斥責闔閭的罪過,並請求援助,最終終於求來了救兵,打敗了吳國。

世間最聰明的人不是具備特立獨行的智慧,也不是具備某種常人無法企及的技能,而是能時刻看清自己的缺點。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了過錯不知悔改,才是人生最大的愚昧之處,而自以為是的人正是這愚昧狀態的典型代表。

能夠在別人的過失之中引以為鑒,在自己的錯誤之中悔悟覺醒,這樣才能真正地駕馭自己的人生,不管自己當下所處的境遇是福分還是禍患,都可以將原有的基礎作為一個更好的起點,出發到一個更美好的人生狀態。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