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夢到魚下崽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三峽水庫總面積約1084平方千米,是三峽水電站建成後蓄水而成的人工湖泊,三峽水庫禁止捕魚,這項措施也使得這裏成為了魚兒們的樂園,許多魚兒們在此繁衍生息已經超過20多年,既然如此,那水庫中體型最大的魚,該會是多大呢?

長江流域的魚

想要知道三峽水庫中的魚有多大,我們要先知道長江流域中最大的魚是什麼?

據不完全統計,在長江流域中一共生活著魚類424種,占我國淡水魚總量的40%,其中就包括:中華鱘,達氏鱘,白鱘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四川民間漁民中,流傳著一句諺語:“千斤臘子萬斤象,黃排大得不像樣”,其中臘子指得是中華鱘,象指得是白鱘,黃排指得是胭脂魚。

在這些魚類當中,中華鱘的體型個頭最大,成年個體體重可達300千克,其中最大個體體長可達5米,體重超過600公斤,有著“長江魚王”的稱呼。

中華鱘個頭較大,且屬於肉食性動物,長江的淡水資源無法供應它們生長,所以它們出生之後,就會跟隨著父母回到海洋,在海洋中以魚類為食。等到產卵期到來後,它們就會再度洄遊到長江,經過3000多公裏的溯流博擊,返回到自己的出生地“金沙江一帶”產卵繁殖,等到幼崽長大到15厘米左右時,再攜帶著幼崽返回海洋。

按照這樣的標準來看,三峽水庫中,體型最大的魚應該是中華鱘,但非常遺憾的是,長江流域葛洲壩的建立,阻止了它們的洄遊之路,使得它們無法到達三峽大壩。

不過為了幫助中華鱘,我國不僅為中華鱘立法,而且還為它們建立了保護地,現如今已經建立了江蘇省東臺市中華鱘自然保護區、上海市長江口中華鱘自然保護區,以及湖北省宜昌中華鱘自然保護區。

除此之外,還在保護區內設置中華鱘繁育研究中心,目前已經成功實現了人工繁殖,並將人工繁殖的中華鱘幼苗放歸野外,保護它們的種群繼續延續下去。

除了中華鱘之外, 我國也在努力地保護長江的其他魚類,比如:十年禁漁,為了促進四大家魚產卵,人為放流制造洪峰等。

三峽水庫體型最大的魚

雖然三峽水庫中沒有中華鱘,但是三峽水庫禁漁多年,為不少魚類提供了避難所,在三峽大壩上遊,人們曾經捕撈過多條上百斤的大魚。

媒體曾經報道過,在三峽水庫上遊雲陽龍缸景區的長江支流中,一位漁民曾經捕撈到了一頭體重超過300斤的鱅魚。鱅魚大多生活在水域的中上層,主要以濾食為主,以水中的浮遊動植物為食。

在三峽水庫上遊發現了體型較大的鱅魚,側面也說明了三峽水庫中很可能也生活著不少體型較大的鱅魚。

還有一位釣魚人,曾經在長江支流湘江中釣上來一條重達百斤的鱅魚,據介紹,這條魚至少生活了10-20年。而三峽水庫攔壩20多年,水庫中很可能也有不少上百斤的大魚,只是它們只有在泄洪,或者遊到上遊被人們捕撈後才會發現。

事實上,為了保護長江生態環境,也為了保護當地的魚類和生態鏈完整,我國實行了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原計劃打算在2020年初開始實行,但由於新冠疫情,最後在2021年初實行。

相信在長江十年禁漁計劃,以及對當地魚類的保護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大魚出現,而且出現地點不僅僅限於三峽大壩周圍,而是整個長江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