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等著下課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圖/中國新聞圖片網

提到升學考試,避不開“刷題”,尤其是高三。

教育部日前發布《普通高中學校辦學質量評價指南》,對教學發出禁令,杜絕高三變刷題年。

根據《評價指南》要求,為防止搶趕教學進度,要嚴格按照課程標準實施教學,統籌制訂教學計劃,不得隨意增減課時、改變難度、調整進度,嚴禁高三上學期結束前結課備考。

高三衝刺這一年,仿佛一場白熱的軍備競賽,今後有望降降溫嗎?

刷題

在不少地方的高中教育中,高二提前結課,高三刷題備考,也多是常態。

高三前有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到了高三還有一摸、二摸、三摸,一切都圍繞著考試轉。

由於高三這年,過多時間都耗在升學考試上,有教育學者認為,大量沒有意義的刷題,浪費了孩子太多的時間,高中學制不妨縮短一年。

高中由3年制改為2年,近年來這一縮短學制的方案不斷引發爭論。三個月前,教育部決定在12地設立基礎教育改革實驗區,不想迅速演變成社交網絡“縮短學制”的謠言。

事實上,我國目前的中小學學制是經過多次變革、長期實踐驗證、科學研究和國際比較等逐步形成的,“6+3+3學制”始終是主流。

教育部設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的真正目的,其實是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全面提高基礎教育質量。

相應的,此次《評價指南》禁止高三用來刷題,目的在於給學生完整的高中教育。

文件指出,學生發展包括品德發展、學業發展、身心健康、藝術素養、勞動實踐5項關鍵指標,引導學校註重加強德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扭轉重知識、輕素質的傾向。

長於智、疏於德、弱於體美、缺於勞,長期以來,高中教育將精力押在對學生進行應試知識教育上,而疏忽乃至壓縮素質上的教育。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五育”並舉,全面發展素質教育。

同時,由於不納入升學考試被邊緣化,體育、美術課經常遭遇尷尬,近年來體育、美育相繼進入中高考,音樂、美術等科目不再是副課。

高中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處於承上啟下的關鍵地位,對義務教育改革發展亦具有重要的引領帶動作用。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負責人解讀《評價指南》時指出,把加強普通高中學校辦學和招生管理等作為重要評價內容,有利於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為更好落實“雙減”政策創造良好條件。

升學

高中搶進度,高三變刷題年,追求的是升學率。這裏的升學率,自然是重點校的升學率。

它不看考入高職高專的升學率,甚至不看本科的升學率,而要看考入一本的升學率;有些地方甚至不看一本的升學率,要看升入211、985乃至北大清華的升學率,即北清率。

如果一所高中升學率下降,家長和社會輿論也多是指責。2020年,南京一中因高考400分以上學生不多,被家長點名要求校長下課。

在升學率的指揮棒下,搞素質教育意味著玩火。事後,南京一中認錯,並發布有應試教育傾向的整改措施,持續數日的抗議風波才逐漸平息。

21世紀教育研究院理事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楊東平指出,在升學率的競爭當中,教育的內涵不斷地收縮、窄化。從教育退為教學,從教學退為應試訓練,使得學校成為培養“二流機器人”的培訓機構。

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堅決糾正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文件要求各級黨委和政府,不得下達升學指標或以中高考升學率考核下一級黨委和政府、教育部門、學校和教師。

在對北清率的追求中,社會則催生了“超級中學”亂象。所幸教育部等九部門近日印發文件,堅決杜絕違規跨區域掐尖招生,防止縣中生源過度流失,主動戳破超級中學的升學神話。

楊東平認為,將這類超級中學作為優質生源基地,其實錄取的往往只是刷題制勝的“高手”,這種選拔並不能真正識別具有研究潛能、創造潛質的人才。從“小鎮做題家”、“985廢物”這樣的揶揄中,我們越來越意識到這個問題。

由於綜合能力與素質的缺失,近年來不少學生在進大學後缺乏長遠發展的潛能,心態失衡下稱呼自己為“小鎮做題家”,也叫做“985廢柴”。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高鋼指出,超前學習,瘋狂刷題,這種學習模式看起來提高了成績,但另一方面也埋下了一些可怕的惡果,這些惡果大學時就赤裸裸地暴露出來了。

由於中小學生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刷題和上輔導班上,沒有時間讀書,導致我們的大學生沒有養成閱讀的習慣。閱讀量少,則導致知識儲備不足,學習深度不夠,後繼發展乏力。

復讀

當然,禁止高三刷題,不少人擔憂,更多的學生或將選擇高四復讀。

相比之下,高三學生剛剛完成了高中教育,高四復讀生則多出了一年復習時間,在升學上無疑更具優勢。畢竟,高中最終還是要直面升學問題。

復讀生群體已經發生了變化。過去落榜生才復讀,如今學霸們也復讀。近年來高分復讀熱的覆蓋面擴大,一些學校的高中變成了四年。

研究顯示,為進名校主動選擇復讀的往屆生,取代考分不上線或填報誌願失誤而導致被動復讀的群體,成為復讀生的主力。

還記得2019年北京高考結束後,一位考生在101中學考點門口面對鏡頭坦然說道:“高三打基礎,高四985,拜拜了各位,明年再見。”

雖然高考錄取率從1998年的33.86%,增長到2018年的81.13%,20年間翻了2.4倍,然而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上大學不是件難事,上名校依然不輕松。

禁止學生復讀,限制的是考生的權利。可是隨著越來越多高四復讀生尤其是高分復讀生的入局,擠壓的又是高三應屆生升學名校的機會。

當前,升學還是應試教育為主的模式。不過,社會需要多種人才,不只是高學歷、名校這一條路。不久前,“職校學生人手2到4個offer”登熱搜,凸顯應用型人才的旺盛需求。

楊東平指出,片面地強調唯升學論,無法適應社會生活對人的多樣化需求。而且唯升學論只給你指出了一條道路——高學歷,985、211,北大、清華。這本來並不是適合所有人的選擇,這種價值觀造成了在勞動力市場上的一種失衡。

打破唯名校論,拓展職業的多元需求,縮小不同職業間的顯性和隱形差距,路漫漫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