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祖墳冒煙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1856年,27歲的江蘇常熟舉人翁同龢在參加殿試時,取得了一甲第一名的好成績,成為了狀元,被賜予進士及第稱號。

1847年,25歲的安徽合肥舉人李鴻章在參加殿試時,名列二甲第36名,被賜予進士出身稱號。

1838年,28歲的湖南湘鄉舉人曾國藩在參加殿試時,名列三甲第42名,被賜予同進士出身稱號。

眾所周知,從宋仁宗以後,所有參加殿試的考生都會獲得進士功名,不再進行淘汰。可是,就算是進士,也會因為殿試成績的不同,賜予不同的稱號。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3種稱號。殿試一甲3名,即狀元、榜眼、探花,為進士及第。殿試二甲所有考生,為進士出身。殿試三甲所有考生,為同進士出身。

因此,翁同龢、李鴻章、曾國藩雖然都是進士,卻有不同的稱號。

別看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都是進士,卻有很大的區別。簡而言之,他們的仕途有較大區別。在正常情況下,進士及第的仕途最好,進士出身次之,同進士出身最差。

首先,進士及第一定能當翰林,進士出身也許能當翰林,同進士出身很難當上翰林。

在清朝,一個進士要想在仕途上取得很好的發展,一般都需要進入翰林院,當上萬人羨慕的翰林。否則的話,一輩子也最多當上五、六品官員。能當上四品官員以上,就是祖墳冒煙了。而當上了翰林後,前途似錦,官運亨通。《清史稿》記載:“有清一代宰輔多由此(翰林)選,其余列卿​尹​膺疆寄者不可勝數。”你看,連宰相(大學士)都是從翰林裏選拔出來的,你說翰林得有多傲嬌?

清朝時期,每一科殿試會選拔出幾百名進士,並不是所有的進士都能進入翰林院。

取得進士及第的狀元、榜眼、探花,一定能夠進入翰林院。我們所熟悉的翁同龢、張之洞、張之萬、徐乾學、潘世恩、潘祖蔭等人,都是翰林。

取得進士出身的二甲考生,很多能夠進入翰林院,如與李鴻章同科,且名列二甲的許彭壽、孫觀、徐樹銘、曹登庸、袁希祖等人,都被選入翰林院。但也有戚天保、李宗羲、彭嘉炯、周振璘、李湘萼人沒有當上翰林,被直接分發到外地當了知縣。

取得同進士出身的進士,很難當上翰林,如與李鴻章同科的三甲第1名李森,第2名左​駿​章,第3名薛銘,第4名謝佳玉,都沒有當上翰林,被直接分到外地當了知縣,更別說其余名次更低的考生了。

當初,曾國藩在殿試中成績考得不好,只考到三甲第42名,進入翰林院的機會幾乎為零。他一氣之下,打算卷起鋪蓋回老家。後來,在同鄉的勸告下,曾國藩報名參加了朝考,取得了一等第3名的成績,被道光皇帝親自提拔為第2名,從而進入了翰林院。曾國藩能以同進士出身的身份進入翰林院,實屬鳳毛麟角。

其次,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在官場上的起步不一樣。

翰林院散館後,所有的翰林都將面臨真正的分配,正式授予官職。進士及第授予的官職,一般是翰林院修撰。進士出身授予的官職,一般是翰林院編修。同進士出身授予的官職,一般是翰林院檢討。

翰林院修撰、翰林院編修、翰林院檢討體現的差別在哪裏呢?當然是官階上。翰林院修撰是從六品,翰林院編修是正七品,翰林院檢討是從七品。在這裏,翰林院修撰最劃算,剛剛步入仕途就是從六品,前途無量。翰林院編修算是差強人意吧。翰林院檢討就是吃了“啞巴虧”——好不容易進了一次翰林院,還不如當初直接分到地方上當知縣,也是正七品起步啊。

當然,仕途不能全靠起步,還得看後勁。曾國藩在翰林院散館後,授為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不急不躁,在軍機大臣穆彰阿的幫助下,十年七遷,連躍十級,短短10年間從一名從七品的翰林院檢討升為從二品的內閣學士。後來,更是官至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站在了官場的巔峰。

有的狀元郎,雖然仕途起步高,卻後勁乏力。比如來自浙江寧波的考生章鋆。章鋆33歲考中進士,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可他仕途很不如意,當了幾年翰林院修撰,翰林院侍講、侍讀之類的閑散官職後,外放四川、安徽、江西、福建等當鄉試考官。最終,官至國子監祭酒,官階僅為從四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