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幾把舊扇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馬西良/文

農村有個謎語:“有風不動無風動,不動無風動有風。三冬常在家中坐,三伏之日顯威風。”大家張口就會說扇子。扇子過去農村祛暑降溫的主要工具,一把扇子在手驅蚊降溫趕蒼蠅,一把蒲扇在手,就會擁有一個清涼的夏天。蒲扇,永遠也抹不掉的對鄉村歲月的記憶。

前幾天,氣溫陡升,天氣炎熱,幾個朋友在農貿市場閑逛,偶爾看見一個攤位上有幾把做工精細的蒲扇。感到非常稀罕,幾十年前家家必備的蒲扇,如今倒成了稀罕物了,已是多年不見了。一問攤主:“這種蒲扇做工精細,現在成了文化遺產工藝品,別的地方買不到。”一問價格9元一把,五個人只有三把,沒有買到的還感到遺憾。

過去一入暑天,天氣悶熱,樹上的知了不分黑白的叫個不停,不知疲倦的大黃狗也躲進樹下,趴在地上伸著長長的大舌頭“呼哧呼哧”的喘著粗氣。農村那時沒有電扇,更談不上空調了。一家老小拿著板凳、拉一領高粱席,帶上一暖壺水,往河邊樹林找涼快的地方。大人每人一把蒲扇把孩子摟在身邊,“呼呼”就扇起來,陣陣清風吹來,大人孩子都感覺清涼。晚上更是離不開扇子,既防暑降溫又驅趕蚊蠅。

蒲扇,不是芭蕉扇,它由蒲草的葉、柄制成,質輕,價廉,是中國應用最為普及的扇子。炎夏可用來扇風,得一份清涼。古代也用來在煮藥時,藥童加大火力之用。也是眾人所熟悉的活佛濟公手持之物。

扇子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歷史。據說我國那時已有蒲扇和竹扇了,人們開初不是用它取涼,而是一種裝飾品。在周代,王和後的車子都有“扇扇”,用來遮蔽風塵,叫“障扇”;後來的封建皇帝和高官出行的儀仗中,都有大障扇,以顯示其威風。據晉崔豹的《古今註》記載,最早的扇子是殷代用雉尾制作的長柄扇,但並不是用來拂涼的,而是一種儀仗飾物。由持者高擎著為帝王障塵蔽日。

漢代以後,湖南的竹扇和山東的絹扇普遍用來取涼,形式也逐漸增多,並從日用品成為藝術品。扇子不僅可以消暑納涼,還是文人騷客的文房雅具,因而產生了不少與扇子有關的趣事。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見一位賣六角竹扇的老婦,放在攤位還就無人問津,就在每個竹扇上各寫五個字,老婦很不高興。 王羲之說:“但言是王右軍書,以求百錢可也。”老婦一叫賣,果然人們爭相購買。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專門寫了《白羽扇》贊美蒲扇:“素是自然色,圓因裁制功。颯如松起籟,飄似鶴翻空。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裏,藏月入懷中。麈尾斑非疋(pǐ),蒲葵陋不同。何人稱相對,清瘦白須翁”。更是把蒲扇寫得出神入化了。

蒲扇純天然植物做成,來自江河湖泊,輕巧玲瓏,手握一柄蒲扇,不僅消暑降溫,而且對於肩周炎等患者還有治療效果。熱可以扇,坐可以當墊。大暑天為了不讓孩子受蚊蟲叮咬,母親們一個整夜扇子都不會停,把對孩子的愛凝聚在一把蒲扇上。過去老年人行走時,總是把蒲扇放在後背褂子裏面,褂子不貼身,涼快透風。

當一件件,一幕幕,隨著時間的流逝,滑落眼前,隨即溜走,我們抓著的,也僅僅是記憶。這種歷史的傳承,記憶的文化。一把蒲扇,清涼一個夏天。一把蒲扇,勾起了過去歲月的追憶。圓圓的蒲扇,扇出對鄉村生活的記憶和一段段鄉愁!小小蒲扇,於慢慢光陰長河裏馨香流長!

———————————————————————————

馬西良,山東滕州市人,作家、地方文化學者。山東省寫作學會常務理事、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散文學會會員,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中國青年報》、《小說月報》、《散文百家》、《散文》、《光明日報》、《大眾日報》、《齊魯晚報》、《聯合日報》、《當代散文》等海內外100多家報刊發表通訊、散文、隨筆、小說作品300萬字,出版了散文集《眷戀》《沈香》和文化讀本多部。幾十篇散文獲國家省市大賽獎勵或選入國家年度散文作品集。

壹點號梧桐夜月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