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買東西砍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如今,我們處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周圍充斥著各種各樣的言論,它們往往不一致,甚至是截然相反。

要突破誤區,首先要認識思維誤區,在對某一問題進行批判性思考之前,我們首先要弄清楚哪些因素制約了我們的思維?該文梳理了8種常見的認知偏差,談談人類在思考問題時經常犯的幾個錯誤。

01

確認偏差

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是指人們傾向於尋找證據來支持他們的假設,拒絕反駁他們的觀點。這一傾向是如此強烈,以致於當證據與自己深信不疑的觀點相矛盾時,人們會忽略甚至誤解它。

關於死刑是否應被廢除的問題,有支持者和反對者提到了同一項研究,也就是關於死刑是否可以起到制止犯罪的作用的研究,但是他們卻用不同的解釋來支持各自的觀點。假如證據不能支持自己的觀點,人們就會專註於研究的不足之處,質疑研究的正確性,在有些情況下,甚至故意歪曲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觀點。

確認偏誤會使人們不斷強化自己的信念,如認為中醫有效的人,“只能”看到中醫有效的例子;認為中醫無效的人,“只能”看到中醫無效的人,甚至是害人的例子。因此,為了克服驗證偏差,做一個更聰明的人,我們需要不斷地提醒自己:“我可能錯了。”

02

自給自足偏差

自助式偏差(self-serving bias)是指我們傾向於以一種對自己有利的方式感知自我。大白說的就是我們喜歡在自己臉上貼金。

人們知道自己成功了,就很樂意接受成功的榮耀。人們通常將成功歸因於他們的天賦和努力,而將失敗歸因於諸如“運氣不好”“問題本身無法解決”等外部因素。

在與他人比較時,我們也會產生自我服務的偏差。大部分人會認為他們更友好,更聰明,更英俊,更無偏見,更健康,甚至更有洞察力,而且在自我評價方面也更客觀。

自給自足的偏差也使我們盲目樂觀。有諸如吸煙、酗酒等不良習慣的人,傾向於認為疾病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可能性比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可能性大得多。

也許在疾病暴發期間,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可以如此自信地不戴口罩。

03

後見的明偏移

後見性偏倚(hindsight bias)是指我們傾向於把已經發生的事看得很清楚,而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判斷被已知的結果所影響。這種偏移也被稱為“我早知道”效應。

心理研究的結果往往會使人產生後知偏差,使我們誤以為心理學講的都是“常識性”知識。舉例來說,當我們讀到關於“我們更喜歡有相似性格的人”的心理學研究結論時,我們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感覺:這還用說嗎,當然是這樣,我早知道了。

但是,假設讓人們做一道關於心理學知識的選擇題,面對多種看起來可信的答案。她們常常又會抱怨:“怎麼搞的,我以為自己都懂了!”

它使我想起了一句話,“懂得了許多道理,卻依然不能度過此生”。寫作這個句子的人很可能是受了“後見”偏差的影響。「了解」不一定是真的了解,也不一定是內化。

04

易得性啟發

“易得啟發式”(availability Heuristic)是指人們根據特定案例或事件的易得程度來估計某一類別事件發生頻率或事件發生概率。

這個啟發式通常非常有用,因為在所有條件都相同的情況下,頻繁發生的事情比不頻繁發生的事情更容易想到。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啟發式不起作用。當一件事剛剛發生,或者發生時伴隨著強烈的情緒,人們更容易想起它。

“易得”的啟示提醒我們要謹慎對待新聞報道。由於新聞較少報道某些日常事件(如車禍),而更多地報道一些不尋常的事件(如墜機事件),經常閱讀新聞會不知不覺地增強這些不尋常事件在你腦海中的可讀性。

那就是說,容易獲得的靈感可能會使你感覺飛機更不安全,並且害怕乘坐飛機,事實上,飛機是比汽車更安全的交通工具。

05

典型啟發法

表征啟發式(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是指人們通常根據“A能代表 B,或 A能代表 B,或 A與 B在何種程度上類似”來判斷事件的可能性。

如您認為上面的段落更抽象,請看下面的示例。

Linda,31歲,單身,直言不諱,性格開朗。他主修的專業是哲學。作為一名學生,她在參與反對核武器活動的同時,也十分關註歧視和社會公正問題。請選擇下列最有可能的選項:

Linda是一位銀行出納。

* Linda是一位銀行出納,同時也是一位積極的女性主義者。

大部分人認為琳達更可能是一名女權主義的銀行出納員,而不僅僅是一名。但這個答案與概率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馳。同時發生兩件事(“銀行出納員”和“女權主義者”)的概率不可能比單獨一件事更高。

舉例來說,假如你看到一個人在公共汽車上偷偷摸摸地做某事,你會覺得他很可能是個小偷嗎?

06

構架效應

骨架效應(framing effect)是指同一問題客觀上的不同描述導致人們作出不同的決策判斷。一般人喜歡用“得”的說法,而討厭用“失”的說法。

通過一個簡單的寓言故事,我們就能理解這種認知偏差。

在夜晚的夢中,國王醒來後非常擔心。就這樣找到了國內最好的兩位解夢者。

當第一個解夢者聽到國王講述他的夢時,他說:“陛下,您的夢是預言之夢。這是一個信號,表示你所愛的人都會先你一步離開。”

於是,國王大發雷霆,命人把第一個解夢者狠狠揍了一頓。

接著,國王又叫來了第二個解夢者,他在聽國王講述他的夢,然後說:“陛下,你做的夢就是預言夢。這表明陛下將比您所愛的人長壽,恭喜陛下。”

王聽後,大喜過望,重重賞賜第二個解夢者。

這樣看來,說話真是一門藝術啊。人們可以充分利用框架效應來無意識地影響他人,但另一方面,要想讓思維更加清晰,就需要認識到這種認知偏差,不要犯過去犯過的錯誤。

07

定位效應

錨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指在沒有充分的上下調整之前,根據一個初始值或“錨”來判斷個體的行為。

這種認知偏差容易被人直觀理解,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我們會根據某物的初始值,對其進行調整。例如,同一件衣服,在標價500元的時候,如果可以砍價,人們的購買價格受標價500元的影響很大,大概可以定在400元左右;但是,如果標價100元,人們的購買價格定在80元左右。然而,幾乎沒有人會質疑這款服裝最初的定價是否合理。

所以,當做重大決定時,比如買房子,我們需要評估對方給出的初值,判斷初值是否合理,而不是先默認初值,然後再根據它來調整。

08

關聯與因果關系

對於相關性和因果性認識不足的人,往往認為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差別,或者認為兩者是同一事物。這就是說,當我們說 A和 B有關時, A上升, B也上升(相關性),這時人們就會產生錯覺, A導致 B發生(因果性)。您可以查看以下這些示例:

成功者通常睡得少

玩麻將的老人較少抑郁

雪糕銷售越多,中暑人數越多

假定以上敘述都是真實的,我們很容易認為:想成功,早睡早起;想不抑郁,就去打麻將;不能吃太多冰淇淋,否則容易中暑。

這其中的因果關系可能是,勝利者因為要處理的事多,所以睡眠時間較短;開朗的老年人更可能喜歡打麻將,而沮喪的老年人則不喜歡社交,逃避社交;而冰激淩和中暑人數的關系可能是溫度的第三個變數。

因此,在研究相關性表述時,我們需要謹慎解釋其背後的因果機制。

那麼,除了以上八個,你還知道什麼認知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