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境脫險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來源:中國軍網

春節期間熱播的《水門橋》,誌願軍戰士冒著炮火和嚴寒,視死如歸,三炸水門橋,再一次觸動了無數觀眾的淚點……

橋梁,是架設於江河、峽谷上的重要交通設施,是交通要道的咽喉,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敵我雙方圍繞著重要橋梁,反復進行著護橋、炸橋、修橋的鬥爭。炸橋的目的,誌願軍主要是為了切斷敵人退路和阻斷增兵;美軍主要是為了癱瘓誌願軍補給線。炸橋的方式,誌願軍由於武器裝備的劣勢,主要采取偷襲,用炸藥爆破;美軍仗著空中優勢,用飛機和大炮狂轟濫炸。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美國空軍對朝鮮北部軍事運輸線的封鎖破壞,其時間之長、手段之多變、轟炸密度之大,在戰爭史上是罕見的。僅在鐵路線上,就投擲各型炸彈19萬余枚,共破壞橋梁1600余座次。因為有些橋梁被反復炸毀、修復好幾次,比如一座橋被炸毀3次,就是3座次。

英雄的誌願軍鐵道兵、工程兵,頑強奮戰,搶修搶建,建設“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其中,共搶修、搶建鐵路橋梁2290余座次、修復公路橋梁1197座次,經鐵路運送的物資和部隊達38.5萬余車,汽車運輸各種物資480余萬噸,有力地保障了前線的作戰。

下面我們來看看抗美援朝戰爭幾次著名的炸橋。

首當其衝的鴨綠江大橋

在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鴨綠江畔,有一座著名的斷橋,是原鴨綠江大橋被炸毀後的殘余部分。這座大橋為鴨綠江上諸多橋中第一座橋,又稱丹東鴨綠江大橋,由日本朝鮮總督府鐵道局所建,1909年5月動工,1911年10月竣工。橋長944.2米,橋寬11米,12孔。1950年11月,被美國空軍炸斷,成為抗美援朝滄桑歷史的見證者。

美機轟炸鴨綠江大橋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跨過鴨綠江,赴朝參戰。當時,誌願軍主要從3座橋跨過鴨綠江的:安東(今丹東)鴨綠江橋(今遼寧省丹東市振興區江岸路),長甸鴨綠江橋(今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河口村),輯安鴨綠江橋(今吉林省集安市)。

由於鴨綠江大橋是從中國進入朝鮮的第一道門檻,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具有“交通大動脈”的戰略地位,必然首當其衝遭到美方千方百計的破壞。1950年11月8日,美空軍首次派出百余架B-29型轟炸機,對安東鴨綠江大橋狂轟濫炸,大橋被攔腰炸斷,朝方一側鋼梁落入水中。同年11月14日,美軍又派出軍用轟炸機34架,再次轟炸大橋,朝方三座橋墩被炸塌,至此大橋癱瘓。直至1951年2月,經過狂轟濫炸的大橋最終被炸毀,成為廢橋。但是,這並沒有阻止誌願軍入朝。誌願軍鐵道兵一方面進行搶修,一方面在鴨綠江還架起幾座浮橋,以保證誌願軍部隊和物資按時過江。

鐵道兵團第二師部隊,為確保後方鐵路運輸暢通,在鴨綠江上架起便橋

1950年11月,東北人民趕著馬車,通過鴨綠江浮橋向朝鮮前線運送彈藥和軍需物資

丹東鴨綠江大橋中方所剩4孔殘橋保留至今,被稱為“鴨綠江斷橋”,成千上萬處彈痕至今遺留宛然,仿佛是一座屹立江中的不朽豐碑,見證並陳述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硝煙歲月以及中國人民誌願軍的英雄業績。

丹東鴨綠江斷橋

三炸水門橋

1950年冬,第二次戰役東線戰場,長津湖地區被圍美軍為避免全殲,開始向朝鮮東海岸的興南港撤退。由於朝鮮的北部都是山地,美國要撤退的話,就只能走長津湖到興南港的唯一一條公路,而且必須走水門橋。

水門橋不大,建在一座水壩上,長度不過8.8米。這裏是蓋馬高原的南端,長津湖水庫底下引水涵洞裏的水從這裏匯入四條巨大的管道內,以極陡的坡度伸向山下流到河裏。在管道和公路相交的地方,有唯一一座通往長津湖地區以外的車道橋梁。橋架在陡峭山體上,底下是巨大引水管道。一旦這座橋斷掉,部隊和裝備就只能被堵於此,無路可通。這座橋的重要性,雙方都非常清楚。

水門橋下的四條管道

早在12月1日,誌願軍就派了一個小分隊把水門橋炸毀了。一般情況下,這座橋沒個十天半個月修不好,但是美軍的工兵營居然只用半天就把橋給修好了。於是誌願軍又在12月4日晚上組織了第二次炸橋,這一次不僅僅把橋炸了,還把相關的架橋材料也摧毀了。沒想到美軍工兵營利用殘留的根部基座和攜帶的鋼制材料,只用一天又修建了一座能夠讓坦克通行的鋼木結構橋梁。

被誌願軍炸毀的水門橋

這一次之後美軍知道誌願軍不會讓他們輕易撤退的,所以又在水門橋附近派重兵把守,還布置了40多輛坦克。但是在12月6日晚上,誌願軍冒著重重炮火,再一次把水門橋給炸毀了,而且把橋梁的基座也炸毀了。

美軍派重兵把守的水門橋還是讓誌願軍炸毀了

這回總算完事了吧!誰知美軍竟然用運輸機又空投了8套M-2型鋼梁,在工兵營的全力修建下,在12月8日下午4點,又重新建立起了一座鋼結構的水門橋,連重型裝備也能過。就在這座橋第三次“重生”2個小時後,“聯合國軍”的1500多輛汽車和坦克龐大隊列也抵達了這裏,他們很詫異沒有遭受攻擊,平安通過了水門橋。狼狽不堪和疲勞至極的“聯合國軍”士兵熱淚盈眶地感謝上帝:終於從瀕臨滅亡的險境中逃出。

美軍重型卡車通過水門橋

其實,“聯合國軍”通過水門橋時,附近不多的誌願軍曾做過最後的努力。但當夜零下40攝氏度的低溫和“聯合國軍”空前密度的火力掩護已經超越了他們努力的極限。

雖然美軍最終“成功”逃脫,但是誌願軍這幾次炸橋的行動,讓美軍始終心有余悸。

大同江上的“英雄橋”

大同江是朝鮮地理標誌之一,位於朝鮮半島西北部。平元線大同江橋,扼東去運輸咽喉,是敵封鎖重點,也是我鐵道兵部隊保衛的重點,雙方的鬥爭異常激烈。1951年8月,大同江正橋遭毀滅性轟炸。鐵道兵團限期9天搶通。鐵道兵第四師於9月1日19時開始搶修,起用落水鋼梁,移正位移鋼梁,采用架設5片26米跨度的單層軍用梁,以頂牛通車的辦法爭取時間。經過9天9夜奮戰,戰勝了洪水,戰勝了敵人,終於在10日搶通了大同江鐵路正橋。

誌願軍戰士接管被美軍炸毀的大同江大橋

在敵機的大肆轟炸下,僅靠一座正橋是無法保證運輸暢通的,守橋部隊便以多修便橋的辦法來增強橋梁的抗炸能力。為搶在敵機的破壞前面,在大同江上多修幾座橋,正橋剛剛修通的那天晚上,部隊便立即投入第一便橋的搶建。當晚有兩個連投入,9月11日,全部十幾個連隊又一齊上陣突擊,到了9月20日,大同江正橋再次被敵機炸毀時,在洪水中搶建的大同江第一便橋,已經建成通車了。在完成第一便橋後,戰士們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又立即開始了第二、第三便橋的搶建工程。又是9個日夜,大同江上已經有了3座便橋,加上正橋,總共有了4座橋。大同江橋的抗炸能力提高了3倍,敵人要同時炸毀4座橋是根本不可能的,戰士們稱“大同江”為“炸通江”。大同江橋成為打不斷,炸不爛的“英雄橋”。

中朝軍民一起修復大同江橋

像大同江這樣,以廣修便橋來對抗敵機轟炸橋梁的辦法,已成為誌願軍鐵道兵部隊在反“絞殺戰”中的重要鬥爭策略,諸如清川江、大寧江等重點大橋,都建起了3座以上的便橋,從而在這些江面上,形成一個多橋並立的橋區,粉碎了敵人毀我一橋即斷我交通的企圖。

誌願軍鐵道搶修隊在遠離正橋之側搶修便橋

“登高英雄”楊連第和清川江大橋

清川江位於朝鮮半島北部,東北—西南流向,長約200公裏,註入西朝鮮灣。清川江是誌願軍作戰物資入朝後運往前線途徑的第一條大河,清川江大橋是誌願軍後勤補給線的重要交通樞紐。

1951年5月,美軍實施“絞殺戰”,妄圖不惜一切代價切斷誌願軍運輸線。1951年7月,清川江大橋被炸斷。橋後方,92列火車的軍用物資滯留江邊,隨時可能被發現後炸毀。橋前方,前線作戰部隊存糧最多只夠三四天,彈藥也即將打光,如果物資跟不上,後果不堪設想。

情況萬分危急!上級命令楊連第所在的鐵道兵部隊必須在8天內修復清川江大橋。楊連第,鐵道兵第一師第一橋梁團副連長,解放戰爭中獲得“登高英雄”稱號。入朝以來,參加了鴨綠江、大同江、沸流江、龍津江、清川江、百嶺川等北朝鮮主要江橋的搶修工程。經歷了敵機在不同情況下的狂轟濫炸,戰勝了各種困難,歷盡千辛萬苦,多次完成了戰時搶修工程任務。這次,楊連第帶著戰友們連夜奮戰,先後搭浮橋12次,創造出修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鋼軌架浮橋,最終使中斷的清川江大橋提前勝利通車。

清川江大橋上燈火齊明,誌願軍官兵夜以繼日地戰鬥在橋梁工地上

清川江大橋修復通車的情景

從1952年1月起,為“絞殺戰”第二階段,美軍對朝鮮北部新安州-西浦-介川鐵路運輸“三角地區”開始狂轟亂炸,僅1952年1月,就破壞橋梁136座次,線路2202處次,是誌願軍入朝作戰以來鐵路遭敵破壞最嚴重的一個月。清川江、大同江等江橋再次成為敵機轟炸的重點。1952年5月15日,楊連第在指揮部隊搶修清川江大橋時,被定時炸彈擊中,英勇犧牲。誌願軍領導機關為他追記特等功,授予“一級英雄”稱號,楊連第生前所在連被命名為“楊連第連”。

楊連第生前所在連隊被誌願軍總部命名為“楊連第連”

奇襲武陵橋

很多人都看過經典抗美援朝影片《奇襲》,這部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於1960年的影片講述了朝鮮戰場上,誌願軍某部連長方勇率領一支偵察隊,深入敵後,炸毀康平橋,完成切斷敵人退路的任務。

《奇襲》劇照:連長方勇(右,張勇手飾)和一班長(邢吉田飾)

《奇襲》是根據1950年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誌願軍第三十八軍一支偵察隊奇襲武陵橋的真實故事改編的,男主角方勇原型是三十八軍偵察科副科長張魁印。不同的是,奇襲武陵橋的偵察隊不是像影片中那樣只有區區一個排兵力,而是一個支隊,由三十八軍軍部偵察連、一一三師偵察連、兩個工兵排組成,還有13名朝鮮同誌和醫務人員、英語翻譯,共有323人,攜帶一部電臺,600公斤炸藥,每人攜帶4顆手榴彈和充足的彈藥。11月24日晚10時偵察支隊出發,一共走了兩個夜晚一個白天,與敵人進行了三次戰鬥。於11月26日淩晨到達預定地點武陵裏。短暫的戰鬥後偵察支隊占領了大橋並安放炸藥進行爆破,7時50分大橋塌落,此時南來的增援卡車與南逃的敵人在大橋兩側出現,偵察支隊投入阻擊。偵察支隊為三十八軍主力全殲偽七師立下了汗馬功勞。

後來,張魁印將奇襲武陵橋這段傳奇經歷寫成《朝鮮戰爭穿插》一文。1958年八一電影制片廠根據該文拍成軍教片《奇襲武陵橋》,1958年底在全軍上映後引起轟動。

《奇襲武陵橋》影片說明書

不久,八一電影制片廠將《奇襲武陵橋》改拍成故事片,片名換成《奇襲》,武陵橋改成康平橋,同時也增添了其他一些細節。另外,演員也都換成八一電影制片廠的專業演員。1960年電影公映後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一直在各地熱映不衰,被譽為戰爭電影片中的經典。不過,《奇襲》的拍攝地不是在朝鮮,而是在風景秀麗的江南。影片中的“康平橋”取景浙江奉化溪口鎮建造於1934年的“藏山大橋”。

今日“康平橋”——奉化“藏山大橋”

“把光榮留在百嶺川橋上”

百嶺川大橋,位於朝鮮半島北部南北向的滿浦線上,橋橫跨在兩山中間,橋左是百嶺江峽谷,橋右傍依清川江正流,百嶺川就經過這座橋流入清川江,因地勢險要修復困難,成為敵人重點封鎖的目標。

誌願軍鐵道兵搶修百嶺川大橋

1952年2月9日起,百嶺川橋遭到轟炸26次,敵機投下7000顆炸彈。鐵道兵團第一師第一橋梁團三營九連的指戰員,苦戰76晝夜,傷亡99人,全連只剩下40余人,仍然堅持戰鬥,提出“人在橋就在,人在橋就通”“把光榮的名字留在百嶺川橋上”的口號,終於保證了咽喉橋梁的通車,榮立集體二等功。該連戰士袁孝文雙腿被敵機炸斷後、用盡全身氣力爬到炸斷的線路前,安放好響墩(音響報警裝置),使滿載物資的列車脫險,他自己壯烈犧牲在線路現場,用生命保護了列車的安全。鐵道兵們堅持做到隨炸隨修、再炸再修,使這座咽喉地帶的橋梁始終保持斷續通車,使誌願軍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向前方,保證了著名的上甘嶺戰役的勝利。

九連的戰士們說:“有九連就有百嶺川大橋”。

1972年,作家鄭直根據這段歷史創作了小說《激戰無名川》,三年後改編成同名電影,引起了強烈反響。

電影《激戰無名川》

金剛川上的“生命之橋”

朝鮮半島中部有一座金剛山,位於朝鮮和韓國交界之處,山勢險峻,素有朝鮮“第一山”之稱。金剛川則是金剛山附近一條東西走向的河流,跨過河就是韓國境內的金城地區,地形極為復雜且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抗美援朝金城戰役中誌願軍通往前方的必經通道。金剛川河最寬處達60米,且兩側山坡坡度極大,橫跨河流之上的橋梁是連接兩岸交通的關鍵。

金剛川河流上原先有座橋梁,在開戰之初就被美機炸毀。所以,必須在湍急的河流上架設一座可供誌願軍大部隊和後勤輜重車隊通行的承重橋,巖裏渡口是最適合架橋的位置。於是,在金城戰役實施之前,誌願軍司令部下了命令,要求在8天之內,在金剛川上架設一座大橋。

搶修金剛川大橋

電影《金剛川》以真實歷史為基礎,講述了中國人民誌願軍在金剛川上守衛“生命之橋”金剛橋的故事——7天7夜,架起了一座聯通前線和後方的載重橋,修了炸,炸了修,英雄的誌願軍先後7次在金剛川上修復這座37米長的橋。其中影片人物工兵連長閆瑞,他的原型為誌願軍某部工兵連長張振智。

經受了多次轟炸的金剛川橋

《誌願軍英雄傳》(第三集)的一篇文章《橋》中寫道:1953年5月起,誌願軍某部工兵連連長張振智帶著他的連,在金剛川上不分晝夜地戰鬥,直到金城進攻戰勝利結束,直到美帝國主義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他們計算了一下:在橋的附近二百米範圍內,先後落下的炸彈共有三百五十多枚,炮彈約有兩千四百多顆,可是,金剛川上卻始終屹立著一座炸不斷、打不爛、衝不垮的橋。

由於金剛川橋的戰鬥一直持續到朝鮮停戰前夕,可以說金剛川橋是抗美援朝戰爭最後一座被炸的橋。

介紹張振智事跡的圖書

(作者:軍史專家徐平)

中國軍網微信出品

作者: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