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蟾蜍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硯滴,又名書滴、水註等,形制小巧,造型別致,是我國古代文房中的重要物件之一。 當使用時,它水流細緩,調適墨色的濃淡幹濕; 當賞玩時,它古樸雅致又獨具神韻。 蘇軾的《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叔詩百餘首讀至夜半書其後》有雲: “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 愁侵硯滴初含凍,喜入燈花欲鬭妍。 ”可見文房小器硯滴,既重實用又助文思,既繪意境又寄情懷。

明 青花鴛鴦形硯滴

鴛鴦形,背上有圓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體以藍地留白技法裝飾。器型精巧,胎白質細。左上留白地內青花楷書“宣德年制”。

硯滴的出現與筆墨的使用和書畫的興起有關,由各種形狀的水盂演變而來。水盂是古人使用硯池時的貯水小罐,因註水量不好把控,就設計出好控制水量的硯滴。

硯滴的結構主要由上口、腹、下(前)口、足等部分組成。 它的腹內中空,可以盛水; 較高位置上有一細孔,傾倒時可以滴出水來; 背上有一個圓孔與腹相通,圓孔上有一段高起的管狀器,可以註水。 使用時,一個手指按住,不會有水灑出,只要略松開手指,便有水滴到硯臺上,明•學者陶宗儀在《說鄂三種》中介紹 “撚其竅,則水不滴,放之則滴。 ”這是古人在設計硯滴時對氣壓原理的巧妙運用。

元 魚形硯滴

跳躍的魚形,口為滴,背部有一註水孔,造型別致,魚身刻紋,通體施以灰青色釉,為元代硯滴中的精細之作。

唐•皎然《送裴秀才往會稽山讀書》中有“一身賫萬卷,編室寄煙蘿。硯滴穿池小,書衣種楮多。”這是“硯滴”稱謂的最早出現。宋•楊萬裏在《送黃巖老通判全州》中寫到:“瀟湘之山可當一枝筆,瀟湘之水可充一硯滴。”即明確點明硯滴為研墨用水。

硯滴的取材範圍頗廣,從傳世和出土來看,最早為銅制,後有了陶、瓷、玉、石、瑪瑙等,其中陶瓷較多;從樣式演變來看,多以獸類為主,如麒麟、蟾蜍、天祿、魚、龜蛇、天雞、獅、象等,其中蟾蜍、玄武(一種由龜蛇組合成的靈物)出現幾率較高,且從出現一直延續至清代。硯滴的樣式、材質,歷代均有創新,並形成具有時代特點的代表作品。

西漢《西京雜記》中有記:“唯玉蟾蜍一枚,大如拳,腹空如五合之水,光潤如新,王取以為書滴。”漢代硯滴多為蟾蜍、玄武、熊、羊之形,材質以青銅為主,造型生動自然、古樸渾厚。流行的玄武形硯滴,據說與中國古代的八卦思想有關;流行的飛熊形硯滴,與當時的飛熊傳說有關。

東漢 飛熊形玉硯滴

白玉溫潤,雕刻粗獷、簡勁有力,呈蹲坐式的飛熊形制是這一個時期的流行風格。《武王伐紂平話》中記:“西伯侯夜夢飛熊一只,來至殿下,周公解夢謂必得賢人。後來西伯侯果然在渭水之濱遇到了直鉤垂釣的姜太公。”飛熊寓意“主得賢臣”。

漢 銅制玄武硯滴

青銅質,一蛇伏於龜背狀,龜蛇合體,龜腿直立,站立狀。龜頸前伸,頭昂立,雙眼圓睜,口有一小孔,銜一耳杯。耳杯淺腹,平底。龜甲鑄痕清晰,背甲陰刻的紋樣規則清晰,形象逼真,有長蛇曲臥龜背,蛇頭曲伏在龜頸右側,花紋呈點狀分布蛇身,生動自然。此物鑄造精美,形象生動,為青銅實用器精品。

漢 玉臥羊形硯滴

魏晉時除流行的漢時熊形硯滴外,蛙龜等青瓷硯滴也較為流行。如青釉蛙型硯滴,釉色沈穩,既可當水盂,又可當硯滴。再如青釉龜型硯滴,造型別致,年代為東晉時期。

晉 青釉蛙形硯滴

晉 越窯系青釉龜形硯滴

南北朝時,硯滴的動物造型有所拓展,如青瓷棒槌形硯滴,其形狀頗像一條茄子,一端圓鼓上有雞心狀註水口,另一端為細管狀流,器型小巧別致,器身刻劃卷枝紋,線條流暢自然,為南北朝時期的典型器物。

南朝 青瓷棒槌形硯滴

到了唐朝,小巧的硯滴愈加精美,除有瓷制品外,還有銅制品,如導入龜形硯滴,造型為一龜口銜小碗,龜背有柱形鈕,龜甲雕刻精湛細膩,為唐代硯滴中的精品。

晚唐 越窯子母雞硯滴

宋朝文化興盛,陶瓷業發展繁榮,文房小器硯滴自然備受文人喜愛,流行的瓷質硯滴,以龍泉窯、景德鎮窯最為代表。石質硯滴有北宋•黃庭堅的《曹伯達硯銘》中有記:“巴東南浦巴子國,金崖之下有蒼石。琢而成器受書滴,翰林主人子墨客。”銅質硯滴有宋•尹焞的《和靖集》有“百端硯、金絲匣、金鼎硯滴各一。”

南宋 龍泉青釉窯舟形硯滴

船形,平底,露胎,船身內外施青釉,釉色青亮,露火紅色底胎,船首前有一小洞,註水之用,其燒制工藝代表了龍泉青瓷在鼎盛時期的巔峰水平。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宋代硯滴造型有舟形、坐俑形、孺子牧牛形、魚形等,如北宋越窯青瓷三足蟾蜍硯滴,體態豐盈,線條柔和。蟾蜍下為荷葉狀托盤,內壁刻有纖細葉脈紋,條理清晰,托盤邊緣自然內卷,體現了荷葉承重的動態美。

宋 越窯青瓷三足蟾蜍硯滴

宋 磁州窯童子戲牛硯滴

宋末元初 湖田青白釉硯滴

元以後,硯滴的形制明顯世俗化,一些現實生活和傳說故事題材應用於硯滴制作中,如元朝青釉船形硯滴,出自浙江龍泉窯,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元朝影青牧童戲牛硯滴,出自景德鎮湖田窯,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這兩件都是國寶級文物。元代還出現了一些一物兩用的硯滴,如筆插、筆架形硯滴。帶有杯的硯滴形制時代較早,而不帶杯的硯滴在元以後大量出現。

元 青釉船形硯滴

浙江龍泉窯,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國寶級文物。

元 影青牧童戲牛硯滴

景德鎮湖田窯,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國寶級文物。

元 青花釉裏紅鴛鴦硯滴

到了明代,由於制瓷工藝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實行“官搭民燒”制度,客觀上對手工業工人的積極性起到了促進作用,生活用陶瓷的制造大大超過前代。明代硯滴的造型更加豐富、形態變化多樣,紋飾流暢、典雅秀美,尤以宣德時最為精致細巧。

明 青花螭龍硯滴

竹節式長頸,蓮子形腹,珠頂蓋。蓋下有子口,子口形如長管,插入頸口很穩固。流塑成張口螭龍首,龍的頸部豎寫“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柄也塑成螭龍,卷草式的龍尾用青花繪於腹的兩側,塑繪結合。是宣德官窯文房佳器之一。1984年在景德鎮禦窯遺址珠山出土。明宣德年間景德鎮燒造。現藏於景德鎮官窯博物館。

明早期青銅瑞獸形硯滴

此硯滴圓雕一只匍匐的瑞獸;瑞獸背部開有註水孔,並配有圓柱型小水柱;身體中空,內部盛水,嘴部為流,齒露,口銜耳杯;瑞獸造型飽滿,形象生動,因年代久遠,局部生出銅綠,色澤深沈,堅硬光亮。

明 洪武龍泉窯太白醉酒硯滴

明 銅鎏金瑞獸硯滴

清代,特別是清康雍乾三代皇帝對文房用品喜愛有加,還經常參與設計制作。所以清代的禦用硯滴做工精巧,形態百異,以仿生造型居多,如人物、動物、瓜果、葫蘆等,材質有瓷、紫砂、玉、石、金屬、玳瑁、瑪瑙、竹、木等等。

清 銅制兔形硯滴

清 銅胎琺瑯松鼠葡萄硯滴

清 白玉帶皮榴開百子硯滴

玉料白色,局部有沁斑,巧雕石榴形。琢工巧妙,形象生動,令人愛不釋手。

清雍正 宜興窯紫砂桃式硯滴

連枝帶葉桃實式,黃白砂泥胎。頂端進水孔有粉紅色小桃花覆蓋,莖端為出水孔。口與蓋作卡口,將蓋稍做旋轉便會牢牢卡住,即使晃動和倒懸也不致脫落。硯滴表面於黃白之上點染褐紅色斑點,周圍浸染一片淺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鮮桃。清雍正時期的禦用文玩中不少是宜興制作的紫砂器。

清光緒 素三彩鴨形硯滴

民國以後,硯滴開始走下坡路,工藝水平遠不及以前,形制也較呆板。

民國 青白釉雞形硯滴

硯滴始於漢代,盛於明清,衰於民國,關於它的收藏,專家建議,首先是辨清材質,其次是看雕工技法和工藝水平,以雕刻精細、刀法具有神韻者為上,另外也要註意所屬時代及人文背景,制作工匠的名氣等,如出自宮廷造辦處或經名人使用過的硯滴,價格上就有著天壤之別。

案頭小物硯滴,以實用功能產生,歷經兩千多年,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進步,逐漸具有了觀賞與審美價值。它的小巧秀美成古代文人墨客把玩的心儀之物,它的窮工極巧展現了中國傳統文房制作者的智慧和中國硯滴文化的魅力。

​編輯:溫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