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從腳趾中爬出蟲子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5月3日電題:致敬匠心!他們,值得被歌頌

新華社記者

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

我國有超過1.7億技術工人活躍在各行各業,他們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肩負著從制造業大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時代使命。這是一個屬於奮鬥者的新時代。一件件國之重器、一項項高精尖技術、一個個突破人類極限的工程落地背後,都離不開秉持工匠精神的勞動者們執著專註、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匠心讓夢想照進現實,處處皆精彩,人人可不凡。

追求無極限的“文墨精度”

0.00068毫米的加工公差意味著什麼?這相當於人頭發絲直徑的一百二十五分之一,連數控機床都難以實現。這比教科書上人的手工銼削極限還要高的精度,出自航空工業沈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80後”首席技能專家方文墨的雙手。

一把銼刀、一方小小的操作臺,是方文墨不斷刷新我國國產航空器零部件加工所能達到極限精度的“魔杖”和舞臺。航空航天制造由於材料復雜、部件太多、精度要求極高,很多環節仍以人工加工為主。方文墨所從事的鉗工,正是目前機械加工領域當中為數不多還人工加工的一種。

身高1米88的方文墨,平時在1.2米高的操作臺工作時,常常是“前腿微弓、後腿繃,雙手握銼、身前傾”,每天重復運動八千余次。“開始很多人說我不適合幹這行,但我既然選擇了,就一定要做到最好。” 他說。

航空人常說一句話,“空中沒有停車場,試飛沒有後悔藥”。方文墨說:“就像彈鋼琴、投籃球一樣,我們鉗工的基本功全靠枯燥而又單調的反復練習,直至形成肌肉記憶。”

從一名技校生到我國航空工業首席技能專家;從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到全國技術能手;從0.003毫米到如今的0.00068毫米……工作10多年的方文墨用一雙大手,不斷挑戰著打磨精度的邊界,更不斷挑戰著自己。

能潛萬米深海的管道“繡花工”

“我爸爸工作的地方很高很高,一位叔叔說這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鉆井平臺,能夠鉆到海底一萬五千多米的地方,相當於兩個珠穆朗瑪峰高度。”這篇小女孩作文中提到的主人公叫楊德將,今年41歲, 是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管路班班長。

“技術癡”是大家對楊德將的一致評價。在來福士工作的20多年,楊德將通過學習鉆研先後攻克了許多被國際廠商壟斷的鉆井系統的技術瓶頸,參與了包括10余座鉆井平臺在內的近40個海工項目的管路改造工作。其中包括女兒筆下提到的鉆井平臺“藍鯨1號”,這曾是國內首次嘗試以往由國外服務商壟斷的深水半潛式平臺鉆井包項目,其交付使用後完成了我國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任務,創造了產氣量和連續采氣時間的世界紀錄。

向一萬五千米的海底輸送水泥,這要求管線裝備能承受達到3萬PSI的海底壓力,換算成公斤為2100多公斤。高壓管線施工工藝也十分復雜,一根管道重達一噸,而巨型管道其內徑只有110毫米大小,要把300多根1000多米長的管道嚴絲合縫對接起來,要求管道安裝精度在3毫米加減0.1毫米,其工作難度可想而知。“我們像繡花一樣,一根根管、一個個螺栓完成了中國首個深水半潛鉆井平臺的管路安裝。” 楊德將說。

楊德將把“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看作是對他和工友們堅守與創新的肯定。“億萬位勞動者的智慧與力量成就了現在的中國,我為自己是新時代一線工人而感到無比驕傲。”

見微知著的“90”後鋼鐵醫生

頭戴安全帽、身系安全帶,騎坐在離地數十米高的鋼結構上,手持檢測儀器在焊縫左右滑動……這是榮獲“全國技術能手”稱號的“90後”中建安裝無損檢測員王海浪的工作日常。

“別小看不起眼的焊縫,它們往往身系整個項目的安危。”王海浪說,他們的工作好比給鋼鐵設備做B超檢查,他們要在焊縫處抹上“工業糨糊”,用超聲波探頭在兩側滑動,用儀器反映焊縫內部的狀況。

為節省檢測時間,提高缺陷檢出率。他帶領團隊不僅熟練運用射線、磁粉、滲透等常規檢測技術,還引入TOFD、相控陣等新型無損檢測技術……如今,他用手中寬約1.5厘米的探頭,滑過了總長超3.5萬米的焊縫。

G20杭州峰會主場館、南京青奧會議中心……一批重大項目上閃動著王海浪和工友們細致檢測的身影。“細微之處見真章,螺螄殼裏做道場。”王海浪說,對他而言,“工匠精神”就意味著把檢測做到極致,對瑕疵明察秋毫。

從“斷指鐵人”到“大國工匠”

機器轟鳴聲中,一個戴著眼鏡的中年人帶著一群小夥子圍在車床前,研究著找正定位技術。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位中年人的右手拇指和正常手指不太一樣。

今年41歲的王尚典是中國石油錦西石化公司車工高級技師、車工技能專家。他的右手拇指在2005年的一次意外中粉碎性斷裂,只能將左腳的第二個腳趾移植到手上。

王尚典以異於常人的毅力重新回到車床前,每天早來晚走,泡在車間裏鉆研工藝。他曾頂著39.5度高燒,連續奮戰25個小時,在大型工件內外爬進爬出數十回,修復了閥體的定位裝配基準面,解決了難題。

“手指斷了但誌氣不能短。當年我站在師傅張瑞卓身後,看著他幹活,一點一滴學技術,苦練基本功。就是按照全國勞模的標準要求自己,有了這個標準和態度就沒想過放棄。”王尚典說。

王尚典2012年獲得了第四屆全國職工職業技能大賽車工冠軍,被稱為“斷指鐵人”。他成為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先後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技術能手”“中央企業青年先鋒”等多項榮譽。

如今,王尚典也承擔起師傅當年的重任。在企業內部,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他的培養下成為優秀的青年技工。2020年,王尚典帶領工作室申報了十項創新成果並且全部獲獎。

與王尚典一樣,在方文墨帶領下,沈飛的“文墨班”已經走出了3個全國職業技能大賽冠軍,6個遼寧省冠軍,10個沈陽市冠軍,成為名副其實的“冠軍班組”。方文墨說,只要褪去浮躁,定下心來,肯吃苦,多練習,人人都能創造奇跡。

心在一藝,其藝必工;心在一職,其職必舉。匠心,讓越來越多的勞動者在平凡的崗位上熠熠生輝。他們,值得被歌頌。(執筆記者:劉媛媛;參與記者:王炳坤、於也童、趙小羽、孫仁斌、劉宇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