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江中雪崩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獨龍江鄉政府新貌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李娟 王素 吳家迎):位於雲南省境內,中緬邊境、滇藏交界處的獨龍江鄉,生活著只有幾千人的“太古之民”獨龍族,獨龍族曾是我國唯一一個不通公路的民族,由於長期與世隔絕,這裏曾被譽為“雲南最後的秘境”。

千百年來,獨龍族刀耕火種,食不果腹,結繩計數,刻木記事,在崇山峻嶺中艱難為生,由於人口稀少,條件惡劣,曾一度瀕臨滅絕。

獨龍江鄉與世隔絕的自然環境決定了人們出行只能靠人背馬馱,溜索渡江,生活條件十分艱苦,每年11月到翌年5月,這裏大雪封山,與外界的聯系完全切斷。

獨龍江鄉政府(200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獨龍族從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一躍千年。1954年,周恩來總理確定族名“獨龍族”,這是我國唯一一個以“龍”命名的民族。從此,獨龍族成為中國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長期以來,制約獨龍族發展的一直是交通問題,這裏地處峽谷,崇山峻嶺,懸巖峭壁,出行極為不便。1999年通往貢山縣城的“毛路”開通之前,人們徒步去一趟縣裏,往返需要十幾天時間。一個村寨到另一個村寨之間,常常是“隔山聽著走,走到要幾天”。人們出山爬“天梯”,過江靠溜索,出門走獨木,上學渡“天橋”。這些木橋和溜索都十分危險,一旦失足,隨時都會掉下懸崖或墜入江中。

“掉進獨龍江是救不起來的,水太急了。”當地村民會這樣告誡企圖嘗試溜索和走藤蔑橋的外地遊客。事實上,建國後至20世紀90年代,獨龍江的交通條件已有了很大改變,貢山縣城到鄉裏修建了人馬驛道,但出山上學的孩子依然面臨危險的路況。這種情況在1999年得到了改善。當年9月9日,貢山縣城至獨龍江的公(土)路正式開通,結束了獨龍族不通車的歷史。

“隧道塌方,有個司機被困了三天三夜。”邊警張會提到的“隧道”,是指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風雪丫口黑普隧道,這裏海拔3200米,每年大雪封山期間,隧道兩端各12千米的公路會被大雪蓋得嚴嚴實實,當地人依然面臨著長達半年的出行問題。“以前隧道不通嘛,早上八點出去,晚上五六點才到。”馬庫村村民孟澤雲談及獨龍江“老路”時深有感觸。2014年,黑普隧道經過改造正式通車,從獨龍江鄉到貢山縣城的車程縮短到兩小時。從此,源源不斷的物資,技術和人才通過這條隧道進入獨龍江鄉,為當地發展註入新的活力。貢山縣前縣長高德榮曾激動地說:“千年的鐵樹開花了,萬年的冰雪融化了。這是獨龍族千百年的夢,也是獨龍族的中國夢。”

馬庫村致富帶頭人唐小聰小時候不會做夢,年幼的他記憶中沒有電視,沒有接觸外界信息的渠道,他不知道大山外的世界是什麼樣子,也不敢去想。現在,他搬進了四室一廳的安置房,經營著小吃店,種植草果和羊肚菌,年收入可達十萬元左右。回想小時候連鞋子也沒得穿的日子,對比眼下安定幸福的生活,唐小聰只說了兩個字——“幸福。”

2018年,獨龍族從整體貧困實現了整族脫貧。建成安置點26個,安居房1068戶,幸福公寓20套,人居環境極大改善。水電入戶、整潔衛生、家電是十一件套備齊的安居房代替了過去的茅草房、木板房和蔑芭房。前後搬了四次家的唐小聰,他幼小的兒子,終於有了溫暖舒適的家。

獨龍江鄉的孩子們,不再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吃苦受累。過去,獨龍江只有一所巴坡小學,孩子們讀書要到90多千米外的貢山一中,由於路途遙遠,孩子們只能一年回一趟家,有的甚至在上學途中被雪崩奪去了生命。

高德生見證了獨龍族教育事業的發展。作為獨龍江鄉中心學校的老校長,已經退休,年過花甲的老人,依然對本民族教育事業滿腔熱忱。三十年前,大哥高德榮一句,“回來吧,建設家鄉。”二弟高德生和三弟高立誌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大山外面優越的物質生活,回到故鄉,紮根獨龍江,為獨龍族教育貢獻了一輩子的心血。“如果再選一次,我還是會回來當老師,教育是民族的希望。”

獨龍江鄉中心小學

現在,獨龍江建成了九年一貫制學校,學校還開設了遠程教育,素質拓展教學等課程,教育硬件設施和師資力量大幅度提升。“教育是必須要抓的,因為教育能提升人的素質。”獨龍江鄉鄉長孔玉才認為,教育是未來最主要的發展方向,是走向美好生活的決定性因素。

經過70年的發展,獨龍江鄉扶持了草果、重樓、羊肚菌種植等特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大發展,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居環境極大改善,教育、醫療條件提高,人口素質全面提升。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相信萬物有靈的獨龍族人不忘保護環境,踐行“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理念,綠水青山常在,發展“一步跨千年”。

人背馬馱翻越雪山

美麗的獨龍江公路

新建的“彩虹橋”

2015年獨龍江公路隧道全線貫通投入使用

搖搖欲墜的老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