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熟羊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上一篇,我們聊了啥都會做,就是不會“解夢”的周公,攝政7年,幹了一些事兒,不但讓周朝活了8個世紀之久,還“順帶”讓中國成為“禮儀之邦”。周公到底有多厲害?他的才能,絕不亞於同時期的開國君主周武王和充滿神話色彩的姜子牙。如果一定要用一句話來總結他的成就,那就是:真正的華夏文明 ,始於周公制禮。

本篇,我們將聊一聊周公的首席“迷弟” - 孔子。

孔子窮其一生都在推崇和試圖恢復“周禮”。他到底有多崇拜周公呢?白天,孔子跟各國君主聊周禮治國;當君主冷落他,他就跑去辦私學,收學生,繼續跟學生傳授“禮治”和“仁治”;連晚上睡著了,在夢裏都常常跟周公對話。他晚年的時候說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看來自己是真的老了,很久都沒夢見周公了。)這也是“周公解夢”的來源。周公其實並不會解夢,只是因為經常出現在孔子的夢裏,所以被後世“意會”成了這樣一個占蔔師的角色。

雖說孔子是周公的後繼者,但他的個人際遇卻遠遠比不上周公。西周初始,周武王雖然建立了政權,那也僅僅是拆掉了商紂的老巢,整個國家的亂局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平息,無論是商朝的舊民,西北的戎狄,還是內部的叛亂者,哪裏都不缺少“攪局者”。而周武王的繼任者周平王實在太年幼,在這種情況下,時代急需一位“天降神兵”站出來力挽狂瀾、穩住全局。周公設計禮樂制度,雖然初衷是為了維護貴族階層的利益,卻也讓各個階層的人安守本分,創造了當時和諧的大一統景象。

而孔子就沒這麼好的運氣了,他出生時,周朝已經進入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末期,那是一個君不君,臣不臣的時代。周公大概沒想到,作為周禮的創始者,五百年後,在自己的封地魯國,這一套禮儀已淪落為“吉祥物”。魯國國君的政權早已被三桓家族(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架空,他們不但明目張膽地違背周禮,而且還把國君都趕跑了。故事還沒結束,三桓之一季孫氏的家臣陽虎也依葫蘆畫瓢,模仿自己的主子取而代之,通過操控季孫氏,很快操控了三桓並把持了朝政。魯國只是禮崩樂壞的一個“典範”,在當時“陪臣執國命”、“家臣專政”早已刮成一股風,類似的例子還有“三家分晉”、“田氏代齊”等。

那麼,作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兩千年來最有智慧的政治家和教育家之一,孔子的官運到底有多差呢?我估算了一下,孔子一生中至少有6次走向飛黃騰達的大好機會,都因為一些驚人相似,甚至驚掉下巴的原因,最終黃了。

第一次:來自本地權貴的殺傷力

孔子34歲時,齊景公向他請教治國之道,並準備把尼溪一代封給孔子,卻被齊國大夫晏子勸阻了。因為晏子覺得孔子那一套規矩太繁瑣太不接地氣了,並不適合快速發展的齊國。再加上一些本國權貴對這位空降者也進行排擠,到最後,連齊景公自己都以“年老”為托詞,表明不能再重用孔子。孔子第一次仕途發達的夢想就這樣被掐滅了。

第二次:這麼低級的套路居然也能奏效?這次大聖人也無力回天了

孔子52歲時,魯定公提拔他為大司寇,這已經是孔子一生仕途的巔峰。隨後,在齊國人組織的夾谷會議中,孔子打破了世人眼裏溫文爾雅的“儒生”形象,憑借膽識和計謀,拿回了本來屬於魯國的三塊地,令一向輕視魯國的齊國刮目相看。在這之後,孔子更加受到魯定公的重用。作為回報,孔子也幫助魯國實現了國富民強。

如果不是因為魯定公掉入一個毫無新意的慣用陷阱,魯國很有希望晉升為當時的一線強國。原來,齊國為了阻止魯國壯大,贈送美女和樂手給魯定公。破綻這麼大,意圖如此明顯的獻禮,魯定公居然不留給觀眾半點遐想,毫無驚喜地中計了,整天沈迷美色,不理朝政。孔子勸誡無效,憤而出走。孔子的第二次快速上升通道被齊國的“美人計”腰斬。

第三次:來自本地權貴的殺傷力+1

孔子55歲時,開啟了長達14年之久的“窮遊”。第一站,衛國。國君衛靈公想借孔子這塊金字招牌來提升衛國的聲望,並且承諾支付孔子在魯國時一樣的6萬俸祿。這一舉動引起了很多本國大臣的不滿,一些極端分子甚至揚言殺了孔子。孔子見此地不宜久留,趕緊離開了衛國。

第四次:來自本地權貴的殺傷力+2 - 只不過這次的“本地”,竟然是自己的“祖籍地”

孔子離開衛國,後來又到過曹國和宋國。按理說孔子在這兩國本應很有希望大展拳腳。曹國的首任國君和周公是親兄弟,同尊周禮,可曹國卻沒有接見孔子的意思;宋國是孔子的祖籍所在地,是自己曾曾曾....祖父的老家。而孔子與宋國當時在位的宋景公屬於同宗同族,都是商朝開創者商湯的後代子孫。本來宋景公非常願意重用孔子,甚至準備出城迎接,可司馬桓魋擔心自己被取代,居然擅自帶人追殺孔子。

第五次:來自本地權貴的殺傷力+3 - 哪裏都能碰到“有重用之心,無重用之力”的主子

孔子59歲時,魯國權臣季桓子病死前表達了希望能重用孔子的心願,要求兒子季康子召回孔子。誰料又被手下的大臣給勸阻了。大臣出了個餿主意,把孔子的弟子子有(冉求)請回來。

第六次:來自本地權貴的殺傷力+4 - 太優秀也是孔子的“錯”

孔子63歲時,被楚國國君聘用,沒想到遭到了陳國和蔡國士大夫的圍剿,因為“孔子聖賢,其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病。若用於楚,則陳、蔡危矣。”(孔子老是喜歡挑諸侯的刺,如果被楚國重用,那陳蔡兩國就危在旦夕了。)孔子和弟子連續餓了7天肚子,最終獲得楚國相救。楚昭王本打算把方圓700裏的土地封給孔子。可這次又發生了變故,楚國的令尹子西阻攔,因為他覺得孔子在各個諸侯國的威望太強大,而且門下弟子裏又有很多賢人異士,對楚昭王是一種威脅和隱患。

可以看出,孔子本有若幹次“上位”的機會,可惜都被當地權貴阻撓,雖然他們的目的各不相同,比如齊國的晏子和楚國的子西並不是因為妒賢嫉能才反對孔子入局。不過,正是因為孔子官場不如意,才轉而幹了另外一件大事,辦私學。春秋戰國以前,受教育是貴族階層的特權,並沒有平民百姓啥事兒。孔子創辦學堂,首次讓不同階層的人坐在一起,共同接受教育,提前兩千多年實現了馬丁路德金奮鬥一生的夢想,“我夢想有一天,奴隸的兒子能夠和奴隸主的兒子坐在一起,共敘兄弟情”。

孔子一生收了3000多個弟子,出了72位賢人,有品德優異生子淵(顏回)、閔子騫、伯牛(冉耕)等,也有商業奇才子貢(端木賜);有出生貧寒的子路(仲由),還有王室後裔子有(冉求)。我沒有考究過孔子不同階層的弟子在一起學習有沒有形成各種鄙視鏈,但我知道他們一定是同樣尊重孔子這位老師。弟子們很喜歡圍坐在孔子身旁,聽老師授業解惑,就連師徒眾人被陳蔡兩國圍剿的7天裏,7天沒吃飯,靠的都是老師的精神食糧來續命。這倒有點像唐僧師徒4人經常在一起做的事。真是流水的徒弟,鐵打的聖人當老師啊!這也足以說明孔子不但雙商超群,而且人格魅力很高。

事實上,孔子是一個非常善良、真誠、富有同情心的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等我們耳熟能詳的古語都是來自孔子。弟子對孔子也如自己的親生父親一樣愛戴。孔子過世後,所有學生除子貢以外都守孝3年,子貢守孝6年。

孔子收學生不但“有教無類”,而且是第一個主張“因材施教”的老師。比如子淵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告訴他“克己復禮”就是仁。因為子淵是孔子最“根正苗紅”的弟子,這個答案也是最普世、經典的解釋。而子貢問什麼是“仁”,孔子卻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因為子貢是生意人,有錢多金,巧舌如簧。孔子希望子貢不但要自己站穩,也要讓別人站穩;不但要自己騰達,也要讓別人騰達。

公知們推崇的西方貴族精神,孔子其實早就有了

幾年前,我參加了一個小學數學培訓機構宣講會。創始人不講刷題,不講提高分數,整場會議都在講歐美人的“貴族精神”,還特別列舉了法國路易十六的皇後在行刑前,因為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而致歉的故事,以此印證歐洲貴族即使面對生死依然保持心中的自信和榮譽感。

這樣的表述本身沒有問題,但這位演講人筆鋒一轉,矛頭居然指向了中國人。“你們知道嗎?中國人的學習方法都是短視的、見風使舵、充滿偏見和投機的,因為我們缺乏一種歐洲貴族的擔當精神,道德情操和文化涵養。”等等,這話怎麼越聽越熟悉?你確定你講的不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難道你不知道這位皇後生前荒誕無度,每天都在過雙十一,還驚嘆老百姓吃不了面包為什麼不吃蛋糕?

那我們也來說一說比這位皇後還早兩千多年的孔子吧。“禮”是孔子的“必推”項目之一。孔子不吃切得不整齊的肉,前面提到孔子和弟子被陳蔡兩國追殺餓了7天肚子,弟子子淵不知道在哪裏找了一些羊肉和魚肉,一鍋亂燉,賣相實在無法恭維。孔子只是象征性地用碗碰了一下嘴唇,並沒有食用。

而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子路面對亂軍砍殺時,不慌不亂,“君子死而冠不免”(君子即便死了,也不能喪失禮儀風度,冠冕也不可淩亂)。於是,子路整理好衣袍,撿起發冠,從容赴死。就連孔子第20世孫孔融的9歲兒子遭遇株連時,也並不懼怕,還在淡定地下棋。千古名言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就是出自這位9歲小哥哥之口。

孔子並不是迂腐死板、一成不變的人

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孔子本身是一個非常勵誌的角色。他除了從父親那裏繼承了“士”的身份,可以一開始就為魯國政府打工(第一份工作是管理倉庫),從來沒有通過“站隊”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孔子滿懷理想,以“大同社會”為終身奮鬥目標,屢次懷才不遇,慘遭排擠和陷害,卻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初心。官場受挫,便轉而將自己的“畢生絕學”傳授給徒弟,再由徒弟傳授給徒孫。他的一生,全靠自己趟出一條路。由於種種需要,他的思想被後來各朝各派人士加以利用和篡改,變成了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鎖。到了近代,孔子更是被無數“進步者”刻畫成迂腐守舊、頑固不化的“孔老二”。

可是,孔子真的迂腐嗎?他被蒲地人圍困時,簽訂盟約答應不再回衛國。結果一出城,就馬上奔向衛國。弟子不明白孔子為什麼會違背誓言,孔子解釋,“要盟也,神不聽”(在被要挾的情況下簽訂的盟約,不會被神靈所庇佑)。這就像我們經常碰到的霸王條款,比如房產中介提供的購房租房合同幾乎都是格式化合同,最終解釋權均掌握在制定合同的一方,一旦出事,他們便能全身而退。所以這種合同,也是無法得到法律的保護和認可。

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言人,孔子背負了太多“偶像”包袱。遺憾的是,我們通常只機械地傳播那些教條式的結論,而忽略了背後的故事。比如孔子說過父母去世後要守孝三年,為什麼有這個說法呢?我們從媽媽肚子裏出來的時候,是我們第一次離開父母;我們三歲上幼兒園,是我們第二次離開父母。人生的前三年,我們與父母其實是一體的,這三年父母給予我們事無巨細的關愛和照顧。因此孔子認為父母去世後,我們也應該守孝三年。當然,孔子推崇的並不是形式化的三年時間,而是以此記住和感恩自己的至親。

孔子的思想和學說幾乎圍繞“仁”和“禮”而展開。孔子對“仁”的一個重要解釋就是“愛人”,也就是愛世上所有的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這和基督教宣揚的“愛人如己”類似。但孔子認為這種愛必須始於自己的“親人”,因為一個連自己的親人都不愛的人,很難去愛其它人,所以“孝悌”才是仁之本。不過,雖然孔子希望子女能夠做到承歡膝下(“父母在,不遠遊”),卻並不反對追求個人理想(“遠遊必有方”)。由此可見,孔子推崇的“孝”的並不是愚孝。

我們常常羨慕鄰國的日本和韓國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者。他們看上去彬彬有禮,比中國人更像中國人。這一點我暫不辯駁,先說一件最近發生的事。本月,韓國22歲的鐵人三項女子運動員自殺,原因是長期被教練欺淩。而這種現象並不是個案,韓國體育界裏的毆打和性侵也不是剛剛才發生的新聞。即使運動員投訴了,教練獲刑了,仍然阻擋不了教練的絕對權威,也並不妨礙他們掌控運動員的“生殺大權”。這歸根於在等級森嚴的韓國,低層級員工早就成了所謂“前輩”,“學長”的出氣筒。比如三星最愛做的就是讓員工下跪,大韓航空從老板娘到太子女,一個用剪刀和腳踹來羞辱員工,一個因為堅果將機長趕下飛機。

他們確實從孔子那裏學到了尊重和絕對服從領導的那一套,並且演繹得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孔子要是穿越到現代,一定不肯背這個鍋。“君使臣以禮,世事君以忠”。君主要以禮相待,才能換來臣子的忠誠。這才是孔子的真實心聲啊~孔子也從來沒表達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之類的愚忠思想,卻一直被韓國當作聖旨一樣欺負新人、欺淩下屬。下一篇,將討論日韓兩國對儒教的傳承現狀,他們傳承的是原汁原味的孔子思想嗎?中國人真的如我們自己認為的一樣,在文化傳承上不堪一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