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長大水逃水荒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901-臺灣罕見幹旱

作者:那日蘇

制圖:孫綠 / 校稿:朝乾 / 編輯:養樂多

一直以來,《日月潭》占據著人教版二年級小學語文的篇目。因此日月潭成為了很多人對寶島臺灣最深刻的印象,是陸客遊臺的熱門旅遊目的地。日月潭原本是個天然湖泊,但隨著上世紀30年代下遊水電站的修建,日月潭水位上漲,水域擴大,便有了水庫的功能。

日月潭的所在

(圖:NASA)▼

作為中國臺灣最大的淡水湖

不僅有秀麗疊嶂的美景

也是附近居民主要的水源地

(圖:shutterstock)▼

從今年年初開始,臺灣省持續遭受幹旱天氣影響,全島水資源出現短缺,地表水水位下降。據臺媒報道,日月潭也已經多處幹涸見底,湖內用來測水位的“九蛙”也已經全部露出水面。

作為日月潭八景之首的“九蛙疊像”

已經從水蛙變旱蛙了

(圖:shutterstock)▼

旱情使得臺灣省遭遇了嚴峻的缺水危機,除了逐漸萎縮的日月潭之外,農業、工業和生活用水也告急了。臺當局表示,他們正在經歷56年來最嚴重的旱情。但其實,這一切並不完全是天災。

島內大旱

根據臺灣省水利部門資料顯示,目前日月潭水庫蓄水率僅為3成。連續數月,水庫的水位都在走低,而且這個趨勢目前還未止住。碼頭已經封閉,幹涸的水庫露出了龜裂的底部淤泥,這不是人們印象中那個風光秀麗的寶島。

輕易橫渡日月潭的計劃都可以提上日程了

就算是旱鴨子也可達成這一成就▼

水位下降的現象,不僅僅只是在日月潭發生。在臺灣旱情嚴重的中南部地區,多個水庫蓄水率只有10%左右,已經到達警戒紅線。根據臺水利部門的實時監測資料,位於中南部的曾文水庫蓄水率僅為11.6%、明德水庫蓄水率為10.6%,鯉魚潭水庫、德基水庫、寶山第二水庫蓄水率均不足10%。

臺灣水庫即時水情(僅作參考)

(圖:water.taiwanstat.com)▼

其中臺中市的德基水庫問題最為嚴重,在4月12日的監測當中發現,蓄水率只有4.6%,讓周邊居民的日常生活都感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4.6%的蓄水率,提供居民生活用水都十分緊張,更遑論灌溉農田。

大片河床裸露幹涸,只見泥沙,不見水流

(圖:Wiki&中央社)▼

臺灣民進黨當局不得不切斷大量的農田灌溉,以節省僅剩不多的水資源。根據前幾日的數據,受影響農田面積達到了7.4萬公頃。這個數字相當於臺灣全島灌溉農田面積的五分之一。如此大規模的斷水措施,勢必會影響島內農作物的產量,但這也是無奈之舉。

臺灣大部分可耕地種的都是耗水量大的水稻

幹旱持續下去,口糧都要告急了

(圖:水利署)▼

受影響的不僅僅是農業生產,居民生活用水也因旱災而十分緊張。首先是水質問題,以日月潭周邊舉例。周邊居民的飲用水資源都來自於日月潭的湖水,而目前的現狀是水位幾近幹涸,可供居民使用的幹凈水越來越少。

3月份旱盼4月梅雨季,結果旱得更厲害了

(圖:twitter)▼

日月潭周邊居民發現,自己水龍頭裏面出的飲用水變得越來越汙濁。原本清澈的自來水現在已經攜帶有泥漿,水質渾濁不僅無法直接飲用,而且給日常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缺水危機已成事實,關鍵就在於如何去面對。臺當局提出了一系列舉措,號召大家共度時艱。其中最主要的政策,就是“供5停2”。

供5停2就是指,從4月6日開始,苗栗縣、臺中市及彰化部分地區各分為甲、乙兩區,輪流分區分片供水。一周之內有5天時間供水,另外2天停水,甲乙兩區停水時間交錯開來,避免重疊。

在非供5停2的區域

自來水公司也會采取減壓供水的方式

(圖:臺灣自來水公司/twitter)▼

除此之外,還新設置了456處臨時供水站,讓使用不到清潔用水的居民可以排隊領取。水車行駛在這些嚴重缺水城市的街道上,往來穿梭於各個供水站之間,既作為補給,又起到安撫民心的作用。

大量的臨時補水站反而又驗證了

居民用水真的有危機

(圖:臺中市)▼

可是,這些舉措並不能實質上解決問題,目前水庫和地下水的水位仍然在降低。上文提到的德基水庫,根據水利部門的估計,蓄水量僅能支撐23天。那23天之後呢,民眾的生活該如何維持?而目前受災嚴重,不得不經歷間歇性供水的106萬戶居民,他們還需要等待多久才能恢復正常的供水呢?這兩個問題到現在沒人可以給出確切的答案。

雖然節約水資源人人有責

但是也得保證居民能正常生活吧

(圖:水利署)▼

人禍,甚於天災

幹涸的河床裸露出來,泥沙淤塞在水庫當中。在人們印象中,這場面不會發生在臺灣島,可現在卻實實在在地出現在了人們面前。

不管是臺灣省內部還是國際輿論上,都對島內缺水問題提出了疑問。盡管自去年6月份至今,島上的降水量確實低於近幾十年來的平均值,但是相比很多世界上的缺水地區已經是足夠的量了。

受幹旱影響,島內果樹產生了大量的裂果及落果

被天災人禍雙重打擊的果農,損失慘重

(圖:臺中市)▼

去年夏天至今,臺灣島庫區部分平均降水量僅752mm,這比之前歷年平均降水量1778mm確實減少了很多。但是一年周期還未過,並不能說明臺灣遭受了多麼嚴重的旱災。另一方面,從全國範圍來看的話,不要忘記中國有近半領土在400mm等降水量線的另一邊。由於中國大陸長期有效的政策,以及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即使在大西北地區的城市中,也少見大面積停水狀況。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丹江口庫區

(圖:大口吃瓜/圖蟲創意)▼

對於臺灣來說,一個原因是多山地的地形。地形崎嶇,河流短小,導致島內其實存不了多少水,就會在短時間內流進大海。

針對這個問題,上世紀臺灣省修建了多座水庫,就為了留住轉瞬即逝的水資源。然而在今年,許多水庫並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這說明,對於氣象學家早已預測出來的幹旱天氣,臺灣當局並沒有提前做足夠的準備。

水是大地之母

幹旱不臨頭,臺灣當局就不把“母親”當回事

(圖:Peellden/Wiki)▼

與臺灣省發生嚴重缺水旱情的現狀相對的是,同樣屬於臺澎金馬政權管理範圍內,其下的金門島,原本水資源更為緊張,陸域面積更加狹小,但是在這次旱情中卻穩穩地保證了民生用水問題。

自去年12月,晉江就加大了對金門的供水量

金門至今未執行限水措施,也不受幹旱之困

(圖:@lovefujian/twitter)▼

這是因為當地行政部門未雨綢繆,早在2018年就與福建省相關機構聯合建設了供水工程設施。清潔、足量的用水,現在在臺灣本島是奢求,但金門人卻能享受得到。這樣的事實情況,讓處於旱情之下的106萬戶居民們看到了鮮明的對比。

晉江金門供水設施

(圖:@lovefujian/twitter)▼

虛與委蛇

降水充足的臺灣省今日陷入缺水危機的真正原因,島內輿論認為是如下幾點:

首先是水庫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臺灣省現在大多數正在使用的水庫都已經十分老舊,但是相關維護措施並沒有跟上,設施更新也是屢次一拖再拖。水庫內雜物和泥沙都淤積嚴重,這個情況下又沒有及時得到清淤處理。導致水庫容積和水質都大大下降,豐水期的時候情況還不是特別明顯,當遇到旱情時水庫的問題就全部暴露出來。

看前些年的清淤量,大部分水庫都屬於“漏網之魚”

(圖:水利署)▼

其次是長期粗放的農業灌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重視。臺灣農業灌溉向來習慣用大水漫灌的澆灌方式,這樣本身就是極不經濟的,但最嚴重的浪費並不是這個明面上的問題。河流、水庫裏的水是通過水渠引向農田的,經調查發現,臺灣大量水渠因年久失修而存在漏水問題。從地表河流和水庫到農田的過程中,水資源的損耗達到了一個驚人的程度。

豐水地區卻常幹旱,治水政策必背鍋

每年漏掉5座烏山頭水庫的量還不能引起當局重視麼

(圖:臺南市環保聯盟)▼

希望能采用更合理的灌溉方式、

避免出現年年缺水的尷尬

(圖:shutterstock)▼

最後是相關水利部門缺少應急預案。這次的限制供水是臺灣當局在新世紀以來的第三次,無論如何一個並不缺乏水資源的地區三度出現用水危機,這都不可能完全歸咎於自然災害。

2017年,蔡英文提出了耗資8800億新臺幣的“前瞻基礎設施建設”計劃。該計劃當中提到的,將投入2500多億元新臺幣用於水環境建設,打造“不缺水、喝好水、不淹水及親近水的優質水環境”。

把民生問題的責任推給媽祖不好吧?

(圖:蔡英文/twitter)▼

如今馬上4年過去了,1000多億已經花出去了。結果大家都看在眼裏,臺灣省可能要遭遇半個世紀以來最大的水資源危機。而且島內水利設施的老化、水源供給現狀不合理等方面的問題,暴露無遺。這時就不由得讓人問一句:錢花在哪裏了?

老跳票選手了

(圖:twitter)▼

水利設施維護和新增方面,顯然是沒有得到足夠的財政分配。或者還可能已經分配了,但是卻並沒有落在實處。如果說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源分配的問題,已經體現出了島內旱情的人禍屬性。那麼當下旱情嚴峻之時,當局對水資源的分配,可以說讓人更加瞠目結舌。

人工增雨搞起來

(圖:水利署)▼

從常識角度出發,一個地方的用水主要是集中在一、二產業,第三產業原本就用水最少。可是在臺灣現在的供5停2政策之下,首當其衝的就是第三產業。由於間歇停水,部分地區的餐館、發廊都不得不暫停了相關服務,如果該事件得不到妥善解決的話,估計還會影響更多商戶。

農業方面損失嚴重,許多水田已經處於幹枯狀態,這是今年臺灣第一產業受到的又一個重大打擊。與此同時,極耗費水的第二產業卻絲毫不受影響。2019年,臺積電年全部工廠消耗了6300萬噸水,由於政策方面的傾斜,估計今年也不會有什麼變化。

臺積電也開始租水車運水保生產了▼

這些工業用水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浪費掉的。工業範疇仍有大量可以節水、可以循環利用的空間。如果能精準計算工業用水的需求量,合理分配給農業和民生用水,那麼島內很多損失都可以避免。

很多島內媒體將缺水原因簡單歸結為自然災害,對此只能引用一句《尚書》進行評價:“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

口號先喊起來!

(圖:水利署)▼

參考文獻:

1.《島內水荒,人禍甚於天災》,環球網

2.《民進黨當局花錢如流水 卻不幫臺灣民眾“留水”》,大公報

3.《大旱之下,臺灣芯片廠與農民“搶水”》,中國青年報

4.《臺旱情持續 民居驚現“泥巴水”》,大公報

5.《因應56年來最嚴重旱情 臺灣實施“供5停2”分區供水措施》,中國新聞網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shutterstock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