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丟鞋又找鞋子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近日,男子導演發布涼山兒童“賣慘”虛假視頻一事,引發輿論強烈憤慨:

10月23日,短視頻博主“呂先生涼山行”發布了一則“做夢都想不到,孩子想要化肥”的視頻。短短時間,引發網友高度關註。然而,當地走訪調查後得到的真相卻是該博主為博眼球,進村找到小孩吉克爾布,故意讓他站到一處破舊的閑置房前,弄臟小臉,訴說自己悲慘、可憐的生活,並給孩子發放鞋子、衣服、學習用品。實際上,吉克爾布正和奶奶一起居住在集中安置房,並享受著政策補貼。

目前,呂某已被依法傳喚,要求其立即刪除虛假不實視頻,並公開道歉。

吉克爾布一家的真實情況

本以為是一次溫暖的愛心接力,結果卻是一場收割流量的“賣慘”鬧劇。如此反轉,讓人氣憤之余也不禁慨嘆:造假“賣慘”式的短視頻,還要消耗多少愛心和善意?追逐流量的底線在哪兒?

被制造出來的“悲慘小孩”,吉克爾布不是第一個。今年4月,也是在涼山地區,一個短視頻團隊為了帶貨賣蘋果,教小女孩演戲“賣慘”,甚至采用滴眼藥水、掐孩子等手段,讓孩子哭得更真實。此前,還有主播以資助山區孩子上學的名義,販賣各種“名貴珠寶”,實際上賣的卻是玻璃和塑料制品。

這樣的“角色扮演”,最先受到傷害的無疑是孩子。未成年人被誘導在鏡頭前說謊,承受不必要的曝光,這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價值觀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而且這種利用孩子“賣慘”的行為,也是違反法律規定的。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信息處理者通過網絡處理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和必要的原則。處理不滿十四周歲未成年人個人信息的,應當征得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同意。不管怎樣,正在成長中的孩子,都不該成為擺拍獲利的素材和工具。

“裝瘋賣慘”的背後,是一種畸形的流量生態,一種被假慈善掩蓋的“真生意”。近年來,從對拉面哥、九十歲擺攤奶奶的圍追堵截,到擺拍捐款又如數收回的偽慈善,從“女孩考上大學跪謝父母”,再到“火鍋店老板娘教訓醉酒男”,不知從何時起,流量成為了一種價值尺度,可以不同程度地轉換為註意力、粉絲量、虛榮心和金錢。不少假視頻的背後,甚至有專業的公司和團隊在操作,鼓了腰包,壞了良心。

而在直播帶貨領域,更是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秀場不演戲,賺錢都費力;帶貨不流淚,主播難“上位”。在流量為王的邏輯下,“賣慘”的主播們,利欲熏心地把悲情故事搞成了“產業鏈”,產品再好、品牌再硬,似乎都抵不過一個能吸引眼球的悲情故事。人們的愛心、同理心、正義感,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裏被利用、被消耗。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短視頻制作者和拍攝者必須堅守底線原則,既要恪守社會道德和公序良俗原則,更要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根據《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規定,直播間運營者、直播營銷人員從事網絡直播營銷活動,不得發布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信息,欺騙、誤導用戶。此外,“賣慘”“演戲”式的帶貨行為違反廣告法有關規定,涉及虛假宣傳,情節嚴重的還會構成虛假廣告罪。

頻繁上演的短視頻造假、售假事件也在提醒網絡平臺應“守土盡責”,絕不能因流量效益而“高舉輕放”。2019年初,《網絡短視頻平臺管理規範》發布,明確網絡短視頻平臺實行節目內容先審後播制度;2020年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於加強網絡秀場直播和電商直播管理的通知》,提出平臺要落實管建同步,對違規不良內容實現精準預警和及時阻斷。

涼山的發展,需要外界的關註和支持,但靠造假來賺人眼淚、博人同情,帶來的只能是“狼來了”的負面效應,削弱公眾對涼山的關切。說到底——法律不允許這樣的行為,涼山不歡迎這樣的博主!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