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背著妻侄女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低價票,為沿線群眾帶去實惠。(圖片來源:許恒銘)

新甘肅·每日甘肅網記者李楊 鄒明敏 王昱鈞

臘月二十一,武威南站,7506次列車靜靜地等在站臺,看著“老朋友”們大包小包,三三兩兩登車。

11時07分他準時鳴笛啟程,駛往蘭州,在這四節的車廂裏,熟悉的、陌生的人陪著他走過了40多個年頭。菜籃子的鮮,老百姓的喜怒哀愁,裝滿了車廂。

60歲的任蘭榮裹著羽絨服,雙肩包裏背著5斤肉,還有面皮子。她轉頭招呼同行的人,兩人把行李往架子上一放,開懷暢聊

這趟從武威南到蘭州的公益性“慢火車”又叫烏鞘嶺惠民號,因為1元到18.5元不等的低價票和14個小站站站經停的便利,成了沿線居民進城購物、售賣農產品、探親訪友、外出打工的首選。

對號入座。

小慢車上,年的氛圍濃郁。

車上人不多,陽光從窗外照進來,窗花的紅色映在旅客們臉上身上。

“老人在武威,孩子在蘭州,我退休十年,就是坐著這趟車來回跑,兩頭顧。”任蘭榮是小慢車的熟客。從老式的直角座椅到嶄新的椅套,從地板上總有瓜子皮、橘子皮、撲克牌到一塵不染,她見證了小慢車的蛻變。

這次出行,任蘭榮打算去蘭州與家人一起過年,今年她最大的心願就是抱上孫子,她希望“將來一家5口坐著這趟車回老家”。

說話間,她和好友在車上遇見了老朋友,得知老朋友坐小慢車先去蘭州,再轉到西寧過年,他們拿出隨身攜帶的撲克牌在火車上切磋。

列車上打牌,熱火朝天。

放好帶回家的特產,踏上歸途。

打發旅途時間,潘世柱(左一)低頭翻著手機。

車上的老老少少,明明互不相識,但面對面坐著的樣子又像是老友重逢。

“這是武威的面皮子、幹糧餅、鍋盔,我侄女給我帶的,特別香。”潘世柱正跟鄰座分享著武威特產,本以為是一對同行的人,後來才知二人不過是碰巧鄰座。

潘世柱是個自來熟的人,打開侄女給他帶的年貨,也就打開了話匣子。“我家住蘭州,老家武威,最近侄女結婚,我回去參加婚禮。”又是年關又是婚禮,喜上加喜,潘世柱臉上始終掛著笑容。從蘭州去時,他坐的快車,回來時,算算時間與停靠站,小慢車剛剛好。他打算在蘭州西站下車,因為離家近。

口罩戴好,乖乖測溫。

戴著口罩,也擋不住董麗君臉上燦爛的笑容。

列車上的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短短4節車廂裏藏著世間萬事。

董麗君是車廂裏的年輕面孔,今年30歲的她,是永古高速公路烏鞘嶺隧道所收費站的職工。坐火車上班是她的日常,每周二、四沒有通勤車的日子,小慢車到達天祝的時間與她上班的時間卡得剛剛好。

這次上車,她發現車廂連接處都貼上了對聯,掛上了一串串紅燈籠,車窗上還有精巧喜慶的窗花。“挺驚喜的!”董麗君說,車上的溫馨氛圍提醒了她,她也該趁著下一個休班去購些年貨。

紅對聯,送祝福,新春氛圍拉滿。

“古浪、龍溝、打柴溝……烏鞘嶺隧道過完就到天祝了。”如此流利的報站,卻不是出自列車員,而是楊阿姨在“憑著感覺說”。話音剛落,車外一下黑了——20.05公裏的烏鞘嶺隧道要走20分鐘。

一年當中每隔兩三個月,楊阿姨總是要回武威老家待上幾天,再回蘭州。“走不走?”“走。”這樣的對話成了她和閨蜜的暗號,六七年裏,同是武威老鄉的她們堅持結伴而行。在路上5個多小時的時間裏,她們聊家人、孩子、瑣事。楊阿姨說,在蘭州,她們雖然住得近,但是像這樣聊天的機會並不多,而在小慢車上,車慢慢走,她們慢慢聊,這一段路途裏,她們把生活拋開,來了一場“從家到家”的旅行,很奇妙。

陽光灑在座椅上,包裹著每個人。在搖搖晃晃的小慢車上,時光慢了下來。

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小慢車已運送旅客近千萬。列車長李國華在小慢車上工作了近10年,在她的記憶中,她的跟車日記就是每日重復又不同,一趟來回10個多小時,查看列車設備,車廂例行檢查,接送新老旅客……

“隨著鐵路線路的改革,以前沿線的許多小站都已不在運行線路之內,但小慢車仍舊堅守著每一座大小車站。”李國華說,從前,這是屬於每個小站職工的通勤車,後來也開始接送沿線農民,這趟車也因此成了名副其實的惠民號。農民們挑著扁擔,提著菜籃子,到蘭州去賣,回來時扁擔空了,籃子也空了,順手采買些生活用品,大家在車上暢聊。有時,列車員也跟著聊兩句,分享他們的快樂。

“烏鞘嶺惠民號”托起沿線群眾的幸福生活。

春節後,小慢車還會迎來一波走親戚的熱潮,那時車廂裏又會有新的話題。

這一趟穿越烏鞘嶺的小慢車行走在年味愈濃的這片土地上,托起了沿線群眾的幸福生活。

“等我回來,給咱們鹵肉……”一對母子正打著電話,一束亮光,列車緩緩駛出了烏鞘嶺隧道。

來源: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