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自己家的櫻桃熟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大學理當成為天下最優雅之處。"

華夏大道邊,群賢堂、思群堂立著四根古典羅馬門柱,端起一個世紀的氣派與莊重;麗虹橋跨過麗娃河,尚義橋邁過櫻桃河,潺潺河水裏淌出一所大學的柔情與爛漫。

70年,一種流動的凝視在此發生。從懷揣“教育報國”信念成立起的社會主義第一所師範大學,到建設成為面向世界的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水平大學。人影交織,鬥轉星移,走進今日的華東師範大學,建築、河流在歷史裏無聲守望。

華東師範大學校門 本文圖片均由華東師大提供

從群賢堂到思群堂

走進華東師大中山北路的校門,進門一條筆直寬闊的大道,一路600米,是為華夏路——取名自華東師範大學的前身大夏大學與光華大學。

以大夏大學(1924年)、光華大學(1925年)為基礎,同時調進聖約翰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和浙江大學等高校的部分系科,1951年10月16日,華東師範大學在大夏大學的原址上創辦。

群賢堂

進門右手一處大草坪後,一座三層高的白色小樓赫然在目,正門前有4根古典羅馬式建築風格的門柱,這是華東師大最古老的建築——群賢堂,又稱文史樓。它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見證者。

鳥瞰文史樓(群賢堂的曾用名)

群賢堂掛有“大夏大學舊址”的銘牌。1930年,大夏大學一期建築在兩任校長馬君武、王伯群下南洋、自籌借貸的艱辛募資下,得以開工建成。一期建築中就包括教學大樓“群賢堂”,取意群賢匯集之地。

當時的群賢堂可供2000人同時上課,幾乎是上海高校中單體建築學生上課人數最多的一棟建築。到了抗戰初期,大夏中山路校舍毀於炮火者甚多,群賢堂因為被占用作偽滬西法院而得以保留,待到抗戰勝利後,才回到大夏大學的懷抱。

群賢堂

群賢堂在接納了一大批的文人學士,為今後華師大的思想修養奠定了基礎。呂思勉、施蟄存、王元化、許傑、徐中玉、錢谷融等一大批人文科學的泰鬥都曾在這裏執教。魯迅也曾在文史樓的二樓平臺發表過演講。

1946年的思群堂

1945年,抗戰結束後,西遷8年的大夏大學從貴州回到上海。1944年,王伯群為了學校的西遷,積勞成疾,在重慶病逝,為了紀念他,學校特意建了思群堂。

思群堂

思群堂也被同學們習慣稱為“小禮堂”,很長一段時間享有“滬上高校禮堂之最”的美稱。入口飾多立克柱四根。思群堂見證了華東師範大學發展的各個重要歷史階段,如今,華東師大的校區館正坐落於此。思群堂也和群賢堂、大草坪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構成了學校校史風貌區。

從麗娃河到櫻桃河

新中國成立後,為適應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需要和相應“培養百萬人民教師”號召,中央教育部決定在華東地區成立一所學科齊全、高水平的師範大學。1951年,華東師範大學成立。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從大夏大學接收校園面積近300畝。建校初期,學校確定利用中山北路校園內大小兩條河流將東西深700米、南北寬800多米的校園設計成“九宮格”的總體布局方案,東西向以兩條河為界形成三條土地。麗娃河以西成理科區域,赤水河(小河)以東為文科區域。

麗娃河

河東河西共同的精神寄托,大約還得是麗娃河。這個華東師大畢業生回憶文章裏提到最多的所在,常常被喻為華東師大的文脈。

1931年的《申報》便形容麗娃河:“有河流一條,自該校北首,流經運動場及麗娃麗妲村,直達蘇州河,面積六十余畝,水深岸闊,清澈見底,直視無礙,遊鱗細藻,倒影成趣,風景極佳。”

麗娃河原屬於吳淞江(蘇州河)故道的一部分,現存的麗娃河道就是吳淞江截彎取直時留下的遺跡。1951年後,華東師大逐步改建河道,將U形河道填截為東西兩河段。東段長約400米,河寬15-30米,即今文科大樓到研究生院的小河,曾稱南明溪、赤水河。

詩人宋琳在巴黎定居數年後,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如果這世上真有所謂天堂的話,那就是師大麗娃河邊的一草一木,一沙一石。”

大夏路

而從1990年代開始,上海進入城市和人口郊區化發展的階段,伴隨著高校的調整和擴招,大學的“郊區化”在世紀之交應運而生。2002年,根據上海市高校布局結構調整的戰略部署,華東師大啟動了閔行校區規劃建設。

另一條校河“櫻桃河”便開始在此與麗娃河遙相輝映,經過近20年勵精圖治,1700余畝校園快速蛻變,華東師大在閔行發展的新篇章在此寫就。

櫻桃河

櫻桃河是黃浦江北岸的一條支流。北起俞塘,南註黃浦,由北向南貫穿學校。師大人將櫻桃河比作閔行校區的麗娃河,吟誦櫻桃河的詩篇不斷湧現。尤其是由吳涇鎮政府和華東師大共同打造的“櫻桃雅集,森林誦讀”活動,與明代的“鶯竇九老會”一脈相承,正逐步成為閔行的文化品牌,深受學生和吳涇市民的歡迎。

櫻桃河之於華東師大還不止於此。華東師大生命科學學院的原生動物實驗室采集並經數年研究,確認在櫻桃河水系的尚義湖中發現了新物種。這種纖毛蟲是極其微小的真核生物,它們攝食水中微藻,被科研人員以國際通行的拉丁文命名為Naxellaparalucida——在熱鬧的城市中發現原生動物新物種實屬罕見。

兩個校區,兩座樓,兩條河,華東師大的“見證者”不止它們。

劉佛年編撰中國第一部教育學教材,“胡煥庸線”劃出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呂思勉“精熟全史”位列“現代中國四大史學家”,馮契建構“智慧說”新視角,又有工業控制可信軟件、光鐘、光子芯片、超限制造、綠色碳科學、基因編輯、河口海岸等領域潛心攻堅“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作家群”“翻譯家群”“出版家群”“科學家群”“企業家群”在各行各業持續壯大和發力……

華東師範大學慶祝校慶70周年

70年甚至更久遠的故事已在此落墨,今天華東師大迎來了她的七十歲生日,精彩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徐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