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墳裏挖到古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慈禧陵被盜與淘寶術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民國初年,一本名為《愛月軒筆記》的書,在特定人群間流傳。

此書之所以引人註目,是書中詳述了慈禧墓中的隨葬品,數量之豐、價值之高令人吃驚。

這本書到底是否真的存在眾說紛紜。據傳此書的作者是李蓮英的侄子李成武,書中的內容是李成武根據李蓮英口述而來——

慈禧畫像

棺底鋪金絲所制鑲珠寶之錦褥一層,厚約七寸。

褥上覆繡花絲褥一層,褥上又鋪珠一層,珠上又覆繡佛串珠之薄褥一,頭上置翠荷葉,腳上置一碧璽蓮花。

放好,始將太後擡入,後之兩足登蓮花上,頭頂荷葉,身著金絲串珠彩繡禮服,外罩繡花串珠掛,又用珠串九練圍後身而繞之,並以蚌佛十八尊置於後臂之上。

以上所置之寶,系私人孝敬不列公賬者。

慈禧定東陵石五供

眾人置後,方將陀羅經被蓋後身,後頭戴珠冠,其旁又置金佛、翠佛、玉佛等一百零八尊,後足左右各置西瓜一枚,甜瓜二枚,桃、李、杏等寶物,大小二百件。

後身左旁置玉藕一支,上有荷葉蓮花等,身之右旁置珊瑚樹一枝,其空處則遍撒珠石等物。填滿後,上蓋網珠被一個。

正欲上子蓋時,大公主來,復將珠網被揭開,於盒中取出玉制八駿馬一份,十八玉羅漢一份,置後之右手旁,方上子蓋,至此,殮禮已畢……

清宮鎏金佛像,現藏南京博物院

慈禧棺槨內放滿了隨葬品,在當時價值高達5000萬兩白銀。

此外,地宮中還有不少寶物。從陵墓建成到死前,每年都會往地宮內放東西。這在清廷內務府《孝欽後入殮送衣版,賞遺念衣服》冊中有詳細記載。

在她死前一周,即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十五日(1908年11月8日),仍往地宮內放置財寶。當天在地宮中放了這些東西——

金佛一尊,鑲嵌大小正珠、東珠六十一顆;小正珠數珠一盤,共二百零八顆

玉佛一尊

玉壽星一尊

正珠念珠一盤,計珠二百零八顆,珊瑚佛頭塔,綠玉福壽三多背雲,佛手雙墜角上拴綠玉蓮蓬一件,珊瑚古錢八件,正珠二十二顆。

正珠念珠一盤,計珠二百零八顆,紅碧瑤佛頭塔、鍍金點翠,鑲大正珠,背雲茄珠,大墜角珊瑚紀念藍寶石,小墜角上穿青石杵一件,小正珠四顆,鍍金寶蓋,小金結六件。

正珠念珠一盤,珊瑚佛頭塔,背雲燒紅石金,紀念三掛,藍寶石小墜角三件,加間小正珠三顆,珊瑚玩器三件,碧玉杵一件

雕珊瑚圓壽字念珠一盤,計珠一百零八顆。雕綠玉圓壽字佛頭塔,荷蓮背雲,紅碧瑤瓜瓞大墜角上拴白玉八寶一份,珊瑚豆十九個。

珊瑚念珠一盤,碧玉佛頭、塔、背雲,紅色紀念三掛,紅寶石小墜角三件,催生石玩器三……

慈禧定東陵隆恩門

慈禧墓中的全部隨葬寶物,於民國十七年七月(1928年7月),被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軍軍長孫殿英盜走了。

當時孫殿英以軍事演習為名,把清東陵內乾隆的裕陵、慈禧的定東陵炸開。

據說在盜墓之前,孫殿英的手下找到了《愛月軒筆記》中所記的“藏寶圖”,正是看到這份藏寶圖,才讓孫殿英鋌而走險。

盜出的寶物除一小部分賞給參與盜墓的官兵外,更多被孫殿英變賣、送人了。

臺北故宮藏玉白菜,傳慈禧墓隨葬品,孫殿英盜 出

比如,慈禧口中所含的寶珠,送給了蔣介石的夫人宋美齡。

打地宮後,孫殿英達到了現場。取這顆寶珠時,孫殿英讓士兵將慈禧的屍體從棺材中拖出來,平放棺蓋上。當時慈禧的屍體一點也沒有腐爛,有一膽大的士兵,撬開慈禧的嘴巴,手指伸進其中,將寶珠摳了出來,因為用力過猛,把慈禧的嘴巴都撕壞了。

令人痛心的是,孫殿英從慈禧墓中盜出的隨葬寶物,如今大多散落於民間和海外,不少至今下落不明。

清宮朝珠

慈禧地宮被孫殿英盜得很幹凈,以致於滿清皇家派人去善後時,幾乎沒有找到幾樣值錢的隨葬品。

孫殿英是土匪出身,雖然不是專業的摸金校尉,但也不是外行,在盜墓過程中,他使用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土辦法。

清陵地宮十座有九座滲水,長期的積水,將紙質、布質、木質文物都泡爛了,棺材散板、木箱解體,隨葬金銀珠寶則散落泥水中。

怎麼找出泥水中的金銀珠寶?辦法很簡單,也很管用。

慈禧陵墓地宮,中放棺槨

在抽幹地宮內的積水後,孫殿英讓手下士兵把爛泥一桶一桶拎到地面上,然後架起篩子,過水衝淘濾寶。

在盜乾隆皇帝裕陵時,從地宮內擡出的爛泥中夾雜有不少死人骨頭,便被當作“雜質”濾了下來,扔於陵前地上,前後善後的皇室人員見狀十分痛心,小心收集起來,用紅而包好,放回地宮。

就此現象,也有人認為可能是孫殿英盜墓離開後,附近村民前來濾寶所致。

這個土辦法,就是過去的民間淘寶秘術——用篩子過濾。

過去農村常見的竹篩子,現在多用金屬篩子

淘寶,可以理解為“淘金”,也叫“撿漏”。現在網上購物平臺“淘寶網”得名,是不是受盜墓秘術之啟發不得而知,但確實很形象。

盜墓過程中,如果懷疑積土中或是爛泥裏中落下寶物,便要將之過遍篩,把寶物分離出來。如果是稀泥篩不動,則用水衝篩過濾,泥沙衝走後,落入的寶物便留在篩底。

有條件和時間的話,直接在墓室內篩查,省得往外拎,不方便的話,才會將泥土擡出陵墓外處理。

農村使用篩子場景

當然如此淘寶術,並不是孫殿英這班民國盜墓者們的發明,古已有之,非常有歷史。

中國盜墓史上有不少盜墓狂人,北宋末偽大齊皇帝劉豫便是其中一位。劉豫是出了名的“兒皇帝”,他盜挖了包括鞏義北宋皇陵在內的河南境內很多墳墓。

為了增收,劉豫跟東漢末年的曹操學。曹操在軍中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一樣,劉豫則在其偽朝廷中設專職的盜墓官員——“淘沙官”。

這事記載於正史,由劉豫的兒子劉麟具體負責。

散落田間的北宋皇陵,均被金人和劉豫盜過

《宋史·劉豫傳》記載:“(紹興二年)四月時河、淮、陜西、山東皆駐北軍,麟籍鄉兵十余萬為皇子府十三軍。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兩京冢墓發掘殆盡。”

意思是,劉麟在老家募兵十多萬,組成皇子府軍隊,設“河南淘沙官”、“汴京淘沙官”,專門負責盜墓挖寶,將開封、洛陽的古冢荒墳,盜得一幹二凈。

為什麼叫“淘沙官”,不是“摸金校尉”?就是根據盜墓者的行為而來,連墓室內的一把土都不放過——沙土過篩,淤泥衝淘。而僅從這名字時,也可以想象出當年劉豫盜墓時是多麼瘋狂。

日本奈良市富雄丸山古墳發掘現場,紅圈內就是淘寶的篩子

國內考古過篩現場

這種淘寶手段在現代考古中已廣泛使用,將可能混有文物的泥土過篩,是基本的考古作業手段之一,國內考古中很常見。

在外也是這樣的。

如在對古埃及法老墓金字塔進行考古時,清理文物也是這樣做的,考古人員將挖出的泥土進行處理,用篩子過濾。

無獨有偶,日本人在發掘奈良市富雄丸山古墳時,也出現了這一動作,篩子成了考古現場必備工具,以免文物遺留在泥土中。

埃及金字塔考古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