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念經燒紙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編者按】“禮有五經,莫重於祭”,喪祭之禮自古以來在禮樂文明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在古代先賢心目中,喪禮、祭禮等安頓死亡的禮儀比其他處理日常生活的禮儀更為重要。曾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甚至將重視祭喪之禮視為道德涵養最重要的手段。

死亡是人生大事,是親人的生離死別,因此喪禮是生命意義的終極體現形式。然而,近年來一些地區反復發生嚴重傷害逝者尊嚴和生者感情的事件,如河南周口平墳、江西上饒強制集中銷毀五千口棺材,以及時有所聞的強行起棺焚棺等。有學者認為,現行相關規定註重了經濟考量,而在人文關懷上有所遺漏;僅具有工具理性,而在價值理性上有所缺乏;對於“喪葬”這一重要人生禮儀的價值意義缺乏認知與表達。

時下恰逢國家《殯葬管理條例》面臨修訂的大背景,多位關註這一話題的相關領域學者與專家就喪葬禮儀與殯葬改革投書“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就中華傳統喪禮中的人文關懷和當代價值、目前殯葬業管理的理念誤區、殯葬服務業應如何彰顯人的尊嚴、海外華人在中華傳統喪葬禮儀傳承與轉化方面的經驗等方面進行研討。

電視劇《孔子》(1991年)視頻截圖

今日中國殯葬政策的最大問題在於,它是一種消極的政策,是圍繞處理屍體展開的,而沒有積極的意義設定。這不僅與傳統喪禮“慎終追遠”的宗旨背道而馳,甚至與毛澤東《為人民服務》的基本精神都是違背的。

《為人民服務》中說:“今後我們的隊伍裏,不管死了誰,不管是炊事員,是戰士,只要他是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們都要給他送葬,開追悼會。這要成為一個制度。這個方法也要介紹到老百姓那裏去。村上的人死了,開個追悼會。用這樣的方法,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這是我國殯葬改革的源頭,但我們現在的殯葬改革,並沒有很好地體現這個意思。

首先,殯葬改革的實質和目的應該是:“寄托我們的哀思,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傳統儒家喪禮的用意。《禮記·三年問》:“稱情而立文,因以飾群。”“稱情而立文”,就是每個人寄托其應有的哀思,“因以飾群”,後文又說“群居合一之理”,就是“使整個人民團結起來”。所以,殯葬禮儀的目的,應該是通過讓人們盡可能充分地表達出他們對死者的哀思,從而提升人們彼此之間的相互關聯,增進人民的團結,這是殯葬的社會和道德功能,應該是安排殯葬制度最需要考慮的地方。雖然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有很多不同之處,但這一點不應該不同,我們可以考慮在現代社會情境下的喪禮模式,而不應該僅僅以處理屍體的原則來改革殯葬制度。1997年版《殯葬管理條例》第一條:“為了加強殯葬管理,推進殯葬改革,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致還是反映了這種精神的,但並沒有落實在後面的具體條例中。第二條的方針說:“積極地、有步驟地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節約殯葬用地,革除喪葬陋俗,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就已經和這種精神相去甚遠了。我們在這一條裏看不到通過殯葬改革提升道德和社會精神文明的因素。

這條方針裏面說了四點:第一,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第二,節約殯葬用地;第三,革除喪葬陋俗;第四,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

我們現在就逐條加以分析。

第一,實行火葬,改革土葬。目的是什麼呢?應該主要目的就體現在第二條裏:節約殯葬用地。但這一點做到了嗎?我們看到的現實是,在絕大部分已經實行火葬的中國農村地區,人們都是在火葬之後,將骨灰裝棺材埋入地下,起墳頭,墳頭的大小與土葬是完全相當的,用地面積絲毫未減少。大多數殯葬管理部門,強行要求農民火化,只要完成了火化指標就可以,至於火化之後是否還起墳頭,則完全不管,因為也根本管不過來。結果,無論火葬還是土葬,在留下墳頭這一點上並沒有什麼區別,完全沒有起到節約土地的作用。在許多地方,為了懲罰土葬的做法,殯葬部門強行執法,將屍體挖掘出來燒化,激起了矛盾。至於為了滿足火化的要求,死者家屬買賣屍體、弄虛作假、以罰代化等現象層出不窮。在有些地方,強行火葬的政策既沒有起到節省土地的目的,更沒有起到團結群眾的作用,反而敗壞了道德風氣和幹群關系。農村中通過強制推行火葬的辦法,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這是今後推進殯葬改革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第二,節約殯葬用地。除去在農村推行火葬制度未能節省土地之外,我們還必須審查城市墓園節省土地的問題。現在,大多數城市推行現代墓園制度,每個人的墓地都是以水泥或石料為基本材質的。雖然限制了墓地的大小,但因為這些墓園使用的都是非常持久的材料,隨著墓地的增多,墓園用地只會越來越大,而無法自然風化,因此,墓園用地的無限擴大必然會給自己帶來用地矛盾的問題。目前,各地墓園有兩種方式來處理這個問題。首先,規定墓地的租期,到期不續租則予以清除,循環使用墓地,此一方式非常不符合中國人對墓地使用的期待,顯然並不是一個恰當的解決方案。其次,通過樹葬、草坪葬等生態葬法來解決用地問題。這種葬法,是將親人的骨灰當做樹木花草的肥料,完全不留墳墓的痕跡,與中國文化中對墳墓的理解非常不同,並不容易得到人們的接受。結果,現代殯葬制度似乎也沒有很好起到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的目的。其實,樹葬和草坪葬在環保意義上與傳統的土墳是類似的,但又失去了傳統土墳的文化意義。現代殯葬改革只從功能上考慮問題,而不考慮文化意義,是最致命的錯誤。

第三,所謂革除喪葬陋俗,是一個文化問題,但究竟如何對待這個文化問題,體現在現行《條例》中則比較簡單。到底何謂喪葬陋俗?摔盆打幡、披麻戴孝、嗩吶靈堂、出殯燒紙、念經拜懺,是不是都算做陋俗呢?大量的研究已經證明,對民間文化的打壓有時候會破壞傳統社會的文化生態,也會導致宗教結構的不平衡,對民間生活造成了不好的影響。目前,學術界和宗教部門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越來越傾向於將民間宗教納入正常管理的渠道,許多地方也已經在將喪禮、喪歌等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我們若是還以封建迷信、傳統陋俗的名義打壓這些民間信仰,就既不符合國家弘揚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也與現代社會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相違背,更為基督教片面發展,壓縮民間宗教市場進一步開辟道路。而沒有一定的禮儀與風俗,喪禮中所表達的哀思與孝敬是完全表達不出來的。其實,對於喪葬陋俗,古代的喪禮討論中早就談到過。比如冥婚、娛屍之類,古代的士大夫也曾不遺余力地批判。今天一些喪禮中的現象,如脫衣舞之類也與之類似。所謂革除陋俗,應該針對這些不倫不類、有傷風化的行為,而不應該限制那些正常的喪禮活動或宗教活動。

第四,提倡文明節儉辦喪事,理論上來說是對的。鋪張浪費辦喪禮,是孔子也非常反對的,他認為喪禮應該“稱家之有無”,“斂手足形”即可(《檀弓》)。歷代儒家,並不以大辦喪事為榮。通過喪事聚斂錢財,也是古人所反對的,所以《檀弓》中說,“君子不家於喪。”即不可借助喪事發家致富。因此,限制喪禮惡鋪張浪費、借機斂財的現象,完全符合中國喪禮的傳統。不過,也不能走到另一個極端。親戚朋友在喪禮的時候相互吊唁,既是對死者的悼念,也是對生者的安慰,這也恰恰是喪禮能夠起到整合社會、淳化道德、團結群眾的關鍵所在。以上四點,是我對目前施行的《條例》及其執行過程中發生的種種問題的一些意見。如果政府有機會修訂《條例》,我以為應該首先在一個最根本的地方改變觀念,即,殯葬的目的不是簡單地處理屍體,而是通過喪禮來序人倫、明孝敬,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在傳統儒家的價值體系和禮制體系中,這一點居於特別核心的位置。如果能夠正確地認識到這一點,並且與現代城市治理、環境保護、宗教信仰自由等觀念結合起來,新的殯葬政策完全可以受到城鄉老百姓的歡迎,提升殯葬從業人員的社會地位,提升社會道德,達到團結人民的目的。具體說來,我認為有下面幾點值得考慮。

第一,嚴格執行喪假制度,至少達到產假的嚴格程度。父母之喪,至少要有一個星期的喪假,用人單位不得無故幹涉。丁憂制度,是傳統中國的重要制度。現代生活節奏當然不允許三年喪這樣的長假期,但允許一個星期來處理喪事,已經是一個最低限度了。目前,在勞動法中是有關於喪假的規定的,但很多單位並不知道,未能真正執行。希望這一點能夠在殯葬條例中真正體現出來。

第二,火葬還是土葬,給人民以適當選擇的自由,當然,要嚴格限制墓地使用,不準隨意占用土地做墓地,而且應該對墳墓規格有所規定,民間可以有家族墓地,但不得擅自起建石材或水泥的墳墓,有特定歷史與文物價值的墳墓除外。按照傳統的五服制度,基本上在高祖以上,墳墓就會慢慢風化,自然夷平。這就是為什麼,在如此重視喪葬傳統的中國,幾千年過去,我們並未見到墳堆累累的情況。而且,土墳即使有墳堆,也並不真正破壞生態環境。

第三,城市墓園不要推廣沒有文化意義的樹葬和草坪葬,中國人很難接受這些葬法,而可以大力推廣傳統的土墳包,減少大理石和水泥墓地,當然可以把墳包設計得更加雅觀一些,在墳墓之間多種花草樹木,對環境的保護效果是一樣的,但又沒有失去傳統墳墓的文化意義。這是一舉多得的事情。許多殯葬從業人員說,殯葬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取消墳墓,實現骨灰拋撒,這是一種非常不切實際也沒有任何文化內涵的設想,希望殯葬行業能夠放棄這一想法,更加尊重傳統喪葬的文化內涵和道德功能。

第四,對於與殯葬相關的宗教儀式與喪葬習俗,盡可能尊重。中國的佛教、道教、基督教、民間宗教,都有相應的喪葬禮儀,只要這些宗教是合法的,也不用去禁止。與喪葬相關的喪服、紙錢、儀式、用具,都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範疇,希望國家能夠推動對這些文化遺產的保護。對於確實危害社會道德、敗壞風氣的做法,則應該嚴厲禁止。

第五,對於喪葬儀式中收受禮品禮金的情況,國家應該限制,但不能取消,更無需采取禁止辦喪事的態度。國家可以參考一些寺廟中打擊亂收費的辦法,推動一些更有意義的紀念品在喪禮上的使用,限制現金作為禮金的做法。

第六,目前,在南方一些城市,殯儀館中設立靈堂。喪家在城市小區中不方便設靈堂祭奠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在殯儀館中擺設靈堂,以完成傳統的吊唁和各種喪儀,我認為在現代化的城市中,這是一種既能不幹擾城市秩序,又能保存喪葬傳統的方式。但在北京等地,尚未見到這樣的靈堂,而都是比較模式化的告別廳。建議進一步鼓勵殯儀館中使用靈堂的方式,告別古板的一三一模式。

第七,殯葬部門如認為傳統的喪服過於落後保守,也可以考慮適合現代人的喪服制度,而不僅僅以黑紗或孝牌表示哀悼。黑紗或孝牌太不嚴肅,恐不足以使人寄托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