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周公解夢夢到書店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每個人都會做夢,人類對“夢”的好奇也有跡可循。《周公解夢》的民間書籍流傳至今,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也仍在各大書店暢銷;“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與現實相反”的種種說法也經常出現在生活中。在技術發達的今天,科學家們開始用 AI 來大規模分析人們的夢境,試圖進一步探索“夢”這個神奇的現象。那他們的研究基於什麼樣的理論,最後又得出了哪些結論呢?

夢境能反映現實嗎?

直到 1899 年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專著《夢的解析》出版後,夢才成為嚴肅的科學研究對象。然而,弗洛伊德的觀點——強調強烈的欲望和性壓抑是夢的根源,如今看來已經過時了。

相反地,現在研究夢的前提是,夢反映了做夢者的日常經歷——要麼因為這些夢是記憶加深的附帶現象,要麼因為它們是一些想法的精神測試場。夢與現實之間的這種相似性被心理學家稱為“夢的連續性假說”。

來自意大利和英國的三位研究人員分析了成千上萬份報告,這些報告記錄了精神健康的人所做過的夢。他們利用這些數據檢驗了幾個基於“夢的連續性假說”的預測,並找到了支持所有預測的證據。

在性別差異上,男性(在清醒時更加暴力的性別)比起女性做了更多暴力的夢(正如預測的那樣)。這三位研究人員還能夠證明,個體的夢境確實會隨著他們從青春期進入青壯年時期而改變。

(這項研究設計的)算法表明,清醒時的經歷也以其他的方式塑造了夢境。一位曾經在越南戰爭中,經歷大量暴力事件的老兵,比那些沒有軍事背景的人更常夢見暴力和侵略的場景。

因此,通過這些測試,“夢的連續性假說”似乎得到了驗證。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在這些測試中,沒有一個試圖回答更深層次的問題:夢到底是用來做什麼的。像這樣在研究中應用計算機技術,是否能就這個問題深入研究,也還有待觀察。

突破:人工智能被用於夢境分析

最近,英國和意大利的科學家創造了一個 AI 工具,用來分析成千上萬的夢境報告,完成了大量的夢境分析研究。研究結果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開放科學》(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雜誌上,研究的結論支持了“夢的連續性假說”,闡述了不同群體的生活經歷是如何影響他們的夢境的。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設計了一個工具,通過操作之前科學家們廣泛使用的夢境分析量表,自動給夢境報告打分。該團隊的夢境處理工具簡化了此前的夢境分析系統,並專註於人物、社交互動和情感詞匯。研究團隊在論文中寫道:“這三個元素被認為是幫助解釋夢境的最重要因素。因為它們定義了夢境情節的核心:誰在場?做了什麼?表達了哪些情緒?”

其中一位研究人員,盧卡·埃洛(Luca Aiello),是一名訓練有素的計算機科學家,他建立了一個工具,可以運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夢境報告解析成學術語言。然後,結合常見的夢境分析量表,該工具可以計算出一些指標,如虛擬人物的比例、攻擊性互動或在夢中出現的負面情緒。

最重要的是,這一過程的“自動化”使研究人員能夠大規模地分析夢境,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埃洛說,單一的夢境報告可以對個體心理進行分析,而 24000 份報告的力量,可以讓研究人員得出更多一般性的結論。

三獸:謝謝關註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