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靈簽第47簽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諸葛亮(181年8月27日-234年10月8日),字孔明,東漢末期徐州瑯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蜀漢(季漢)丞相,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及散文家。青年時耕讀於南陽郡,地方上稱其臥龍、伏龍。後受劉備三顧茅廬邀請出仕,為促成孫劉聯盟和蜀漢政權的建立與穩定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後受封爵位武鄉侯,開府治理事務,輔佐劉禪,成為蜀漢政治、軍事上實際領導者。先後五次率軍北伐曹魏,在第五次北伐時病逝於五丈原,謚忠武。諸葛亮的才能、品格倍受後世敬仰,故常被尊稱為武侯、諸葛武侯。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裏忠臣與智者之代表。與漢昭烈帝劉備在統治蜀漢期間,為蜀漢提拔諸多名將與能臣,並奠定基礎。

  瑯邪出世  東漢光和四年(181年),七月二十三日誕生於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一個中產官僚地主家庭。父親諸葛珪母親章氏,有兩個姐姐,及長他五歲的的哥哥諸葛瑾。他的遠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為官清正。  光和六年(183年),母親章氏去逝。中平元年(184年),二月黃巾農民大起義。  中平五年(188年),父親諸葛珪逝,一家生活由叔父諸葛玄來照料。玄和荊州州牧劉表是老朋友,而且那裏沒有戰亂,他便帶著家人搬去居住。冬十月青徐黃巾農民復起。  隆中十年  興平二年(195年),諸葛玄被袁術薦表為豫章太守,諸葛謹留家照顧繼母,諸葛亮與其弟隨同諸葛玄前去上任,後來朝廷派朱皓代諸葛玄職位。諸葛玄給諸葛亮講許多黨錮人物事跡,使諸葛亮明白那些汙蔑別人之人正是禍國殃民之國賊,而那些身圖謀大逆罪名之黨人郤是國家忠良之臣。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在南陽郡耕讀,喜歡吟唱《梁父吟》。亮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人都不同意。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相信他。  諸葛亮與當時荊州名士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結交。黃承彥對諸葛亮說:“聞君擇婦;身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聽聞你選擇妻子;我有一醜女兒,黃頭發、黑皮膚,而才華堪相配於你。)”諸葛亮答應這門親事後,立即迎娶黃氏。當時的人都以此作為笑話。鄉裏有諺語:“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不要像諸葛亮那樣選妻,選來選去,卻選擇黃承彥家的醜女做妻子。)”  三顧茅廬  建安六年(201年),曹操又出兵南擊劉備,劉備便乘機放棄汝南,入荊州投靠劉表。劉表接納劉備後,便為他增加兵馬,屯兵於新野,守衛荊州北大門。劉備在荊州幾年,知道水鏡先生就是司馬徽,便前去請教世事。司馬徽知道劉備來意,便對他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為俊傑。此間自有臥龍、鳳雛。(一個儒生見識淺俗之士,豈會認識時勢事務?認識時勢事務者,是那些英俊豪傑。從此地中,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亮又受徐庶推薦,劉備希望徐庶引亮來見,但徐庶卻建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此人只能前去拜謁,不可委屈他前來。將軍宜枉屈尊駕以顧望。)”  因此劉備遂親自拜訪諸葛亮,去了三次才見到(史稱“三顧茅廬”)。劉備屏退別人,問諸葛亮: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誌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漢室衰敗,奸臣掌權,使天子(漢獻帝)蒙受苦難。我不自量德行與能力,欲伸張大義於天下,然而智術淺薄,時至今日,一無所成。然則誌向仍未減,先生可以出謀畫策嗎?)”  隆中定計:諸葛亮遂向他陳述三分天下之計,分析此時與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可以為援而不可圖;又詳述荊州用武之國、戰略要地,而其主劉表不能守,此恐怕是上天賜予劉備;益州是漢高祖成就帝業之地,其主劉璋暗弱;更建議劉備等待時局有變,由荊州、益州進攻中原。這篇論說後世稱為《隆中對》。諸葛亮剛從隆中出來,受到劉備重視,只是由於劉備與自己情好日密,就引得“關羽、張飛等不悅”,最後還是劉備出來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我有孔明,就像魚得到水。但願諸位切莫再說。)”;關羽、張飛才作罷。  劉備在荊州擴軍,諸葛亮籌措軍需,何宇度《益部談資》記載:“先主寓荊州。從南陽大姓晁氏貸錢千?,以為軍需。諸葛孔明作保,券至宋猶存。”  赤壁大戰  劉琮妻子是劉表後妻蔡氏侄女,蔡氏想劉琮取代劉琦,多次在劉表面前說劉琦壞話,還聯合蔡瑁、張允等向劉表進讒言。蔡氏是劉表妻子,蔡瑁是劉表妻弟,張允是劉表外甥,漸漸劉表真以為長子劉琦不好。蔡氏、蔡瑁是親曹派;劉琦非常器重諸葛亮,諸葛亮“雖誌恢宇宙而終不北向”,是堅決反曹派。劉琦找諸葛亮請教自安之術,一開始諸葛亮只是搪塞應付,劉琦便邀請諸葛亮到他家作客。劉琦上屋抽梯,迫使諸葛亮授以對策。諸葛亮問劉琦:“君不見申生在內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您沒看到春秋時期申生留在國內而遇危險,但重耳在外地而得安全嗎?)”劉琦恍然大悟,決意離開襄陽,到劉表處要求出外任職,正好黃祖剛死不久,劉表便讓劉琦擔任江夏太守。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重,劉琦立即從江夏趕回探視,蔡氏、蔡瑁、張允等人知道劉琦性慈孝,害怕劉表把後事托給他,便定計阻撓劉琦與其父見面,劉琦只好返回江夏。曹操“顯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劉表病情急轉直下,八月便死去。劉表一死,蔡瑁、張允、蒯越等人立即擁立劉琮做荊州之主。劉琮封劉琦為侯,劉琦便在江夏屯兵。劉琮決定投降,曹軍尚在宛縣,尚未到達新野。劉備沒有攻打襄陽,只是在城下駐馬高呼劉琮出來相見,只來到劉表墓前祭奠,拜辭而去。劉備一行南下,荊州官吏百姓加入,走到當陽時,人數達10余萬,一天只能走10幾裏。曹軍五千輕騎走到當陽長阪坡追上劉備一行,劉備棄妻子,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數十騎走,10余眾土崩瓦解,張飛率20騎與曹兵邊打邊退。孫權之前派出魯肅,在當陽長阪迎堵劉備。長阪會面後,魯肅隨劉備向東南斜趨漢津,在此與關羽水軍會合,接著向江夏進發。江夏太守劉琦聞劉備軍到來,率軍前去迎接,將劉備迎到夏口。此後魯肅返回江東覆命,劉備進至樊口。諸葛亮主動請纓出使向孫權求救。到達柴桑後,諸葛亮面見孫權,先用二分法給孫權兩個選擇:“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原抗衡,不如早與之絕(如果能以吳、越的軍民與中原抗衡,不如早日與曹操絕交)”,另一個選擇則是激將法:“若不能當,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不能抵擋,何不解除武裝,向北方稱臣呢?)”孫權反問諸葛亮那劉備為什麼不去投降曹操,諸葛亮便擡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高遠誌向,他自己絕不會向曹操投降。孫權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也擔心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孫權如果真要與曹操打起來,恐怕連五萬兵眾也難以拿出,有時一個人內心虛弱與恐懼,往往需要措詞上強硬與誇大來掩飾。針對孫權,諸葛亮分析,先說出自軍散兵歸還和關羽水軍有兩萬人,加上劉琦招集江夏郡戰士也不下一萬人。再說出曹軍遠來疲弊,追擊劉備時,“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余裏,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而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荊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最後,他說孫權如果確實能派遣猛將統領數萬雄兵,與劉備同心協力,那麼肯定能將曹操擊敗。孫權正式任命周瑜為左都督,程普為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三萬水軍,與諸葛亮一起溯江西上,與樊口劉備軍會合。建安十三年冬,曹操親率20余萬大軍從江陵順江東下,討伐吳國。黃蓋便向周瑜建議說:“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十一月,曹操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一到江陵,便部署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曹操撤回北方。  開創基業  赤壁之戰後,劉備撤出江陵戰鬥,放棄江夏,全力占據荊州江南四郡,先上表漢帝奏請劉琦為荊州刺史,兩萬大軍南下,武陵太守金旋獻城、長沙太守韓玄迎降、桂陽太守趙範讓位、零陵太守劉度稽顙。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荊州江南四郡盡為劉備所占領。劉琦死,群下推劉備為荊州牧,劉備即遣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收其租賦,以供軍實,又以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張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在南郡,趙雲為偏將軍領桂陽太守。裴松之註引《零陵先賢傳》說:“亮時住臨烝。”,“此縣居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之中,調其賦稅,最為要地也。”廖立為長沙太守,郝普為零陵太守,向朗督秭歸、夷道、巫縣、夷陵四縣軍民事。在《資治通鑒·漢紀·獻帝建安十三年》胡三省註中解釋軍師中郎將一職時說:“軍師,亦古將軍號。曹操初置軍師祭酒,而備置軍師中郎將,皆以一時軍事創置官名也。然軍師祭酒止決軍謀,中郎將則有兵權。”187-188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曹仁在和周瑜僵持一年多並遭受重大損失後,終於支持不住,放棄江陵,帶領人馬退回襄陽。龐統是龐德公侄子,龐德公子龐山民是諸葛亮姐夫,龐統弟弟龐林娶習禎之妹妹。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下令鍾繇率軍西征漢中張魯,讓夏侯淵出河東與鍾繇相會。在張松出言下,益州牧劉璋采納請劉備入蜀之意見,並派軍議校尉法正為使,孟達為副,各領兵2,000人,前往荊州邀請劉備入蜀助攻張魯。劉備親自統帥進軍益州,龐統任軍師中郎將,將領黃忠、魏延、卓膺等輔助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劉封、孟達、馬良等留在荊州。建安十七年(212年)冬十月,曹操出兵攻打孫權,劉備對劉璋說欲還救荊州有急。十二月,劉備與劉璋決裂。從建安十八年建安十九年,劉備圍攻雒城將近一年,龐統被流矢射中,重創身亡。張飛、趙雲、劉封等隨諸葛亮率軍入蜀,關羽留下鎮守荊州,馬良、麋芳、士仁、廖化協助關羽鎮守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夏,諸葛亮入蜀援軍溯江而上。諸葛亮分兵進攻成都:張飛從墊江北上直取巴西郡治閬中,從北面攻成都;趙雲從長江西攻取江陽北上犍為郡治武陽,從南面攻成都;諸葛亮親自沿涪江取德陽,直取成都。李恢受劉備派遣到漢中與馬超交好,馬超正想離開張魯,劉備暗暗派出人馬與馬超兵眾會合,馬超率領大隊人馬開到成都城北屯駐。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備,便寫信給諸葛亮,問馬超才能可與誰相比,諸葛亮回信說:“馬超文武兼備,氣概雄烈,過於常人,可稱得上一世之豪傑,是黥布、彭越一流之人物,可以與張飛相提並論,但是趕不上美髯公你超逸絕群。”劉備派簡雍進入成都勸說劉璋投降,劉璋與簡雍“同輿而載,出城歸命”;劉璋向劉備繳械投降,益州易主,歸屬劉備。  蜀漢丞相  諸葛亮受金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並受任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每每劉備出兵征伐,諸葛亮便負責鎮守成都,為劉備足食足兵。在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伐漢中,最終降服張魯,搶在劉備之前占有漢中。孫權派人討還荊州,劉備答道:“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為盡快解決荊州問題,回兵保衛益州,劉備以湘水為界,將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劃給孫吳。偏將軍黃權對劉備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八月,孫在東線進攻合肥,曹將張遼、李典據城抵抗,擊退孫權。十二月,曹操把漢中交給夏侯淵、張合鎮守,自己回到鄴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魯肅去世,諸葛亮非常悲痛。諸葛亮鎮守成都,劉備親率大軍征漢中,法正隨從參謀軍機,趙雲、黃忠、魏延、張飛、馬超、吳蘭等從征,曹操、劉備爭奪漢中之戰開始。劉備“急書發益州兵”,諸葛亮與從事楊洪商議對策,楊洪說:“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諸葛亮非常看重楊洪見識,當即發兵支援漢中前線。從建安二十二年起,雙方在漢中僵持一年多,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劉備聽從法正計策,從陽平南渡沔水,依定軍山恃險安營。夏侯淵帶少數兵力爭奪定軍山營地,法正對劉備說:“可擊矣!”;劉備便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居高臨下,衝入敵陣,殺死夏侯淵。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自長安率兵經褒斜谷趕往漢中,劉備說:“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諸葛亮親坐益州,將人力、物力及時補充到劉備軍中。夏五月,曹操引兵撤出漢中,漢中歸劉備所有。秋七月,馬超、龐羲、射援、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法正、李嚴等120人聯名上表劉備為漢中王。關羽率軍從江陵北上,發動襄樊戰役。於禁七軍火速增援曹仁,關羽與於禁交鋒,時至八月,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漢水驟漲,水淹七軍,於禁束手就擒,部下幾乎全部投降,副將龐德被活捉不降,最後被關羽所殺。十月,呂蒙任征荊州大督,率兵西上,公安士仁、江陵麋芳開城投降。關羽回軍江陵途中,陸遜任右護軍、鎮西將軍屯駐夷陵,呂蒙任南郡太守駐江陵。關羽至當陽西保麥城,敗走麥城後,士兵繼續逃散,關羽身邊只剩十余騎。十二月關羽被孫權大將潘璋部馬忠捕殺,孫權將其首級送至洛陽曹操處。當劉封失掉漢中東面三郡逃回成都後,諸葛亮便力勸劉備除掉劉封。為了劉禪地位,擔心以剛毅勇猛著稱劉封,在劉備薨逝之後後主劉禪會很難駕馭制禦,諸葛亮獻計劉備以不發兵援救關羽為由殺害劉封。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代漢稱帝。當時謠言漢獻帝劉協已被加害,劉備發喪,謚劉協為孝湣皇帝。221年,群臣勸劉備登基為帝,劉備不答應,諸葛亮用耿純遊說劉秀登基故事勸劉備,劉備才決定接受群臣擁立,四月初六在成都武擔山之南接受皇帝璽綬,改元章武。劉備稱帝後,諸葛亮官拜丞相錄尚書事,假節。魏文帝曹丕召集眾臣討論,侍中劉曄認為蜀漢一定要出兵攻打吳國,理由是:“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余。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羽死不能為興軍報敵,於終始之分不足。”同年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張飛被部下暗殺,再領司隸校尉。  永安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劉備在東征孫吳,有意圖奪回荊州和為關羽報仇,失敗,撤退至永安(詳見夷陵之戰)。諸葛亮反對東征計劃,主張與孫吳結盟對抗曹魏,大嘆可惜法正逝去,認為法正若在,必能制止劉備東征,即使劉備東征,若有法正跟隨,戰局也不至如此頹喪。南中越夷高定曾向新道進攻,被李嚴打退。章武三年(223年)二月,諸葛亮接到劉備詔書,帶著劉永、劉理從成都來到永安。劉備病重,召諸葛亮到永安,與尚書令李嚴一起托付後事。四月下旬,劉備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定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取其位。)”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臣必定竭盡自己所有力量,報效忠貞之氣節,繼續至死為止!)”劉備又要劉禪和其他兒子“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延至四月,劉備駕崩,劉禪繼位,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設相府辦公。不久,再領益州牧,政事上大小事務,劉禪都依賴於諸葛亮,由諸葛亮決定。本來南中地區因劉備大敗而乘機叛亂,諸葛亮因國君甫逝,先不發兵。  諸葛亮派廣漢太守、使臣鄧芝前往吳國。孫權便斷絕同曹魏來往,派張溫回訪蜀漢。建興七年(229年)四月,東吳孫權大赦改年,在南郊拜天,即皇帝位,諸葛亮派衛尉陳震去東吳祝賀孫權登皇帝位,3個月後孫權把國都從武昌遷回建業。  五月渡瀘  建與二年(224年)春,“務農殖谷,閉關息民”。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率大軍南征,臨行前曾征求馬謖意見,馬謖提出“攻心為上”。劉禪賜諸葛亮金?鉞一具,曲蓋一個,前後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賁60人。後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討伐雍闿、高定和孟獲,諸葛亮采取參軍馬謖的建議,以攻心為主,先打敗雍闿軍,再打敗孟獲,至秋天平定所有亂事。孟獲投降,諸葛亮揮軍東進,與李恢、馬忠會師於昆明滇池。此次出戰一是為開發南中,增強蜀漢國力;二是為北伐曹魏。  五伐中原  諸葛亮向劉禪上《出師表》,表明心跡,發兵沔陽,準備北伐。建興五年(227年),率兵北伐,諸葛亮任張裔為丞相府長史;參軍蔣琬一起處理國事,建興八年(230年)張裔去世,蔣琬代替其職。建興五年(227年)春,諸葛亮率軍北上,在漢水北面陽平、石馬紮下大營,屯兵於漢中。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決定從漢中出兵北伐。建興六年冬十二月,諸葛亮再一次統兵北伐,出散關,直逼陳倉。諸葛亮知道王雙追來,預先設伏,將其斬殺。建興七年(229年)春,諸葛亮派陳式進攻武都郡、陰平郡。建興九年(231年)春,諸葛亮組織第四次北伐。諸葛亮派魏延、高翔、吳班等猛攻魏軍,取得大勝,“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六月,諸葛亮向漢中撤退,司馬懿讓張合軍追擊,張合中箭身亡。自從第四次北伐退兵後,謁葛亮在漢中黃沙休整軍隊,訓練士兵,宣導農耕,屯糧備戰;他在建興十一年(233年),在斜谷口修建糧倉,運大批糧食屯儲。後期司馬懿一直不敢與諸葛亮在正面戰場作戰。但是因為司馬懿成功的堅守戰略與運糧不繼,未能成功奪取關中地區。  建興八年(230年),曹魏派司馬懿由西城,張合由子午道,曹真由斜谷,三路進攻漢中,諸葛亮率軍西征,命李嚴率軍2萬赴漢中。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北伐,屯駐祈山,李嚴督運糧草,“運糧不繼”,派部下去見諸葛亮,轉達己見,要求撤軍;諸葛亮撤軍回來,李嚴“欲以解己否辯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也”,諸葛亮使李嚴認罪,廢為平民,流放於梓潼郡。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再次與兵北伐。諸葛亮集中在漢中10萬大軍全部出動,木牛流馬,運糧不停,同時相約東吳東西並舉。五月,東吳出兵,七月退兵。諸葛亮占據武功五丈原,與魏國大都督司馬懿對峙。諸葛亮在渭南地區分兵屯田。諸葛亮的屯田之策,讓士兵與渭南河濱居民共力耕作,使百姓可以安居樂業,軍隊也得以補充糧食。諸葛亮曾多次向司馬懿挑戰。司馬懿寫奏章向魏明帝請戰,明帝下令不許出戰,並派衛尉辛毗持符節制止魏軍。姜維對諸葛亮說:“辛佐治仗節而到,賊不復出矣。”諸葛亮說:“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茍能制吾,豈千裏而請戰邪!”諸葛亮再派人至司馬懿軍中,司馬懿只向漢使詢問諸葛亮寢食和管理政事的繁雜,不過問軍旅之事。諸葛亮使者對司馬懿說:“諸葛公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不至三升。”司馬懿說:“亮將死矣。”其後,兩軍對峙一百多天。  鞠躬盡瘁  建興十二年,秋八月諸葛亮終於病倒。劉禪派尚書仆射李福到前線去探望,回到成都時,二十八日諸葛亮在五丈原(今寶雞市岐山縣縣南)前線病逝,享年五十四歲。當楊儀等人整軍而還時,司馬懿得知蜀漢撤退,親自率兵來追;姜維見司馬懿追來,反旗鳴鼓,司馬懿不知諸葛亮已死,下令停止追擊,全軍返回。於是楊儀結陣而去,從容退進斜谷,百姓流傳一諺語:“死諸葛驚走生仲達。”司馬懿聽到後,說:“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我能預料他活著的時候想做什麼,不能預料他死後想怎麼做。)  後人  浙江蘭溪諸葛八卦村的居民,自稱是諸葛亮之孫諸葛京的後人。楊玲認為蘭溪《諸葛氏宗譜》中陳果夫序言所記載諸葛爽為諸葛京後裔不知依據從何而來,從264年諸葛京等人遷徙河東至884年諸葛爽參與鎮壓黃巢起義失敗長達600多年,一百多年傳一代,無法解釋;陳果夫序言又記載“自諸葛亮治蜀至諸葛利遷,凡700年,傳15代”,楊玲認為平均47年傳一代,晚婚或繁衍都有太慢之疑;諸葛爽是青州博昌人,似乎與瑯邪諸葛氏不沾邊,更無法證明是諸葛亮的後裔。這樣的記載,無法做到陳果夫所說的“證之正史、別史及地方誌”,以諸葛亮為始祖之譜牒的可信度都可大打折扣。  發明  天燈:亦稱為孔明燈,相傳源自四川平樂古鎮,三國時期,此鎮乃為軍事重地,諸葛亮當時被司馬懿困於平陽,諸葛亮算準風向,制成紙燈籠系上求救信息放上天空,最終得以脫險。  十字連弩:被諸葛亮大大改進,是故連弩亦有諸葛連弩或諸葛弩之稱。  木牛流馬:分為木牛及流馬,為運輸工具。根據歷史記載,建興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諸葛亮在北伐時所使用,其載重量為“一歲糧”〈逾4百斤〉,每日行程為“特行者數十裏,群行二十裏”,為漢國10萬大軍提供軍糧。另外還有機關防止敵人奪取後使用。然而其確實的設計、使用方式不明,至今後世對其亦有不同的解釋。  饅頭:《事物紀原》載:“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明人郎瑛在《七類修稿》中也記有:“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饅頭。自諸葛亮以饅頭代替人頭祭瀘水後,饅頭就以儺食品的身份出現,作為祭享的陳設之用。不過,那時候的饅頭都是肉餡的,而且個兒很大。很長一段時間饅頭與饅首稱謂通用。  諸葛亮的傳說  諸葛亮在四川地區深得民心,四川很多地方的居民一直到近現代仍有頭戴白布的習慣,據說就是為諸葛亮戴孝,歷時一千多年。  在高承《事物紀原》中,有記載諸葛亮南征班師時,正遇風起,不能渡河,孟獲說這是猖神作怪,只要用人頭和牲畜祭祀,便會風平浪靜。但諸葛亮覺得用人頭太殘忍了,於是用面粉搓成人頭狀,混上牛、羊等肉去替代,名為饅頭。(又有一說,饅頭乃張飛征蜀時發明)。  另外,相傳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時,因解決糧食問題,向百姓詢問了當時名為“蔓菁”的野菜的種植方法,並下令士兵開始種蔓菁,補充軍糧,後世便把這菜稱為諸葛菜。  亦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在晉朝時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後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而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在山區的居民過去要放送消息,會施放孔明燈,相傳是諸葛亮傳下來的。在雲南(三國時南中之地),佧佤族有傳說指諸葛亮曾教他們祖先蓋房子、編竹籮;傣族傳說指當地的佛寺大殿屋頂就是仿照諸葛亮的帽子建造的,又有說諸葛亮南征時發明一種銅鼓,稱為“諸葛鼓”,白天做飯,晚間可敲它作警報。而現有許多俚語,如“事後孔明”,意思是等到事情過後才發表各種高論,自以為先知;也有“三個臭皮匠,勝個諸葛亮”,意思是指形容集體智慧的偉大。  另有“死諸葛嚇走活仲達”之說,大意是說,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之後,姜維、楊儀等人怕司馬懿探知實情,密令軍士雕塑諸葛亮的木雕像,於退兵時連同前鋒軍撤退。司馬懿等人早就懷疑諸葛亮已逝世,但不敢輕舉妄動,隨軍出來卻看到諸葛亮(木雕像)仍好端端的坐在車上,大吃一驚,急令軍隊回營,蜀漢軍因此平安的回到成都,並將盛放諸葛亮屍體的棺木一同送回,由蜀後主劉禪親葬之。事後司馬懿等人聽到諸葛亮終於死之後,才放下這心,專心準備征蜀之事。  諸葛神數相傳為漢諸武侯所作,共有三百八十四簽,以大易三百八十四爻之數占,簽文長短不一,寓意深遠,判斷吉兇,相當準繩。  諸葛神數又有稱之為諸葛神算、諸葛神簽、諸葛靈簽、臥龍神數、孔明神算、孔明大易神數、未來預知術。→ 諸葛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