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水稻磨碎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為興隆熱帶花園俯瞰。 資料圖片

香味濃郁的咖啡,清涼可口的角滑,風格別致的竹樓尖塔,身著鮮艷筒裙的女子……漫步在海南省萬寧市興隆鎮,濃郁的東南亞熱帶風情處處流淌。在這個由太陽河哺育的小鎮上,生活著來自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21個國家和地區的歸僑。

從上世紀50年代起,一批批歸僑來到興隆華僑農場安家。他們篳路藍縷,奮力拼搏,改造荒山荒地,建設新的家園,小小興隆逐漸熱鬧起來。這裏種植著橡膠、咖啡、香茅、可可等多種熱帶作物,還匯集了10多種語言,20多種服飾和風俗,人稱“小聯合國”。

在興隆,最濃不過“僑”滋味。

“把南洋美食做成僑鄉金招牌”

剛在興隆有名的“南洋風味”餐廳坐定,熱情的老板娘詹舒敏就端上了新鮮出爐的美食:包裹著椰絲的木薯球軟糯而不失彈性,清涼的角滑充滿斑斕葉的香氣,鮮嫩的咖喱魚丸散發著誘人的甜辣味……“快來嘗嘗印尼的地道美食!”詹舒敏笑著說。

還不到中午,店裏二三十張餐桌幾乎滿座,身著印尼傳統小褂的服務員忙著招呼客人。櫃臺裏,各色糕點整齊擺放,讓人不由挑花了眼。

“食材選擇、醬料配方和點心技藝,都是從祖輩那裏手把手傳下來的,已經成了我們家的傳家寶。”詹舒敏說。

詹舒敏是歸僑三代。上世紀50年代,她的爺爺奶奶帶著五個子女從印尼蘇門答臘島回國。那時,詹舒敏的爸爸還不到兩歲。在興隆華僑農場紮下根後,歸僑們還保持著原來的生活習慣,各類南洋風味小吃在興隆流行開來。

“印尼小吃色香味俱全,就是做起來麻煩。”詹舒敏指著眼前這道木薯球說,“單說外層的椰絲,就是個大工程:要經過開殼、去皮、切絲幾道工序,再用白糖混著紅糖來炒。”

小時候,詹舒敏常常跟在奶奶身後,看她用石舂、石碾等工具碾碎香料,做出各種美食。如今,在“南洋風味”餐廳的廚房裏,香味如故。“咖喱醬、椰漿、斑斕汁這些必備食材,都是我們用新鮮的原材料加工而成的。”詹舒敏說,“這些傳承上百年的手藝,如果消失了就太可惜了。”

從小小的地攤到如今的紅火鋪面,詹舒敏開店七八年了。“生意越來越好!趕上國慶黃金周這樣的旅遊旺季,等位的客人能排到100多號。”她高興地說。平日裏,街坊鄰裏的老歸僑們也經常三五成群來這裏聚會,品美食,演歌舞,嘮家常,熱鬧極了。

2018年,詹舒敏遠在印尼的姑婆(爺爺的妹妹)來到興隆團聚。看著80多歲的爺爺、奶奶和姑婆一起做印尼美食的場景,詹舒敏感慨萬千,“這樣的畫面,爺爺奶奶曾給我講過無數遍,這是他們年輕時候的生活。我們一定要把南洋美食傳承下去,做成僑鄉的特色金招牌!”

“興隆咖啡走向更大的市場”

給遠道而來的客人奉上一杯香濃的咖啡,這是興隆人獨特的待客之道。品上一口,醇厚甘甜的味道在口舌間彌漫開來,令人回味無窮。

“興隆咖啡是焙炒咖啡。這種焙炒技術是在東南亞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經過幾代人不斷錘煉最終形成的。”在興隆華僑農場的太陽河咖啡廠,車間主任高方彪娓娓講起了往事。

淙淙流淌的太陽河將興隆一分為二,“太陽河”咖啡的品牌就取自於此。上世紀50年代,從南洋歸國的華僑們在興隆華僑農場開荒辟地,進行生產自救。考慮到橡膠林生長周期長達8年,歸僑們提出種植水稻、香茅和咖啡樹等短效作物來彌補收成。

“興隆華僑農場培育了新中國第一棵可可樹,誕生了新中國第一家咖啡廠。”高方彪自豪地說,“我的師傅陳卓明就是一位印尼歸僑,如今已經80多歲高齡了,父親和我都是陳師傅帶出來的徒弟。”

過去,炒咖啡豆用的是大平底鍋,各個環節都依賴人工,一刻都馬虎不得。19歲時,高方彪就來廠裏當了學徒。在他的記憶裏,陳卓明是位嚴厲的師傅。“觀顏色、聽聲音、盯火候、勤翻炒,陳師傅把要領細細告訴我們,可以說是手把手教。”高方彪說。

現在,焙炒車間裏早已用上了各種機械化裝置,大大提高了產出效率。高方彪也成長為炭燒咖啡首席烘焙官和傳承人。當年的小學徒,如今也收了徒弟。“我的大徒弟王保輝是歸僑三代,他爺爺奶奶是從南洋歸國的華僑。”高方彪說,“這座咖啡廠是幾代興隆人的記憶,也凝聚了歸僑僑眷們的心血。”

經過60多年的發展,曾經小小的咖啡廠,已經成為一座集咖啡種植、農副產品加工開發、觀摩旅遊為一體的園林式廠區。人們不僅可以在咖啡廳裏體驗原汁原味的興隆咖啡,采購新鮮出爐的咖啡豆,還能參觀附近的咖啡種植園。

今年3月,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正式生效,萬寧興隆咖啡入選該協定保護名錄。在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太陽河咖啡深受參展企業和遊客青睞。

“走向更大的市場,我們準備好了!”談及未來,高方彪自信滿滿。

“綠水青山裏藏著金山銀山”

灰白的頭發,黝黑的皮膚,略顯淩亂的胡須——眼前這位老人,是興隆有名的“愚公”。時隔兩年多,記者第二次來到興隆熱帶花園采訪,鄭文泰精神矍鑠一如往昔。“我剛剛逛完園子!”老人笑著說。

這個園子可不簡單。這是一座占地面積約1.2萬畝的熱帶花園,涵蓋4000多種物種,許多瀕臨滅絕的植物在這裏得到遷地保護、繁殖,並形成群落。

在興隆,鄭文泰的傳奇故事幾乎家喻戶曉。他1945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1960年回國。早年,鄭文泰闖蕩商海,在建築設計、酒店經營等行業做得風生水起。

1992年,一場大病過後,鄭文泰對人生有了新的感悟:“錢財乃身外之物,要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不能讓建築取代環境。”在建築設計行業深耕多年,鄭文泰一直堅持這個理念。他毅然賣掉在香港、廣州等地的產業,與興隆華僑農場合作,在5800畝的荒地野坡上啟動熱帶雨林修復工作。

興隆也是鄭文泰年輕時奮鬥過的地方。1964年,歸國後的鄭文泰來到興隆華僑農場。在這裏,他半工半讀完成了華僑大學植物分類細胞學課程。

近30年如一日,鄭文泰拿出上億身家,將沙化貧瘠的上萬畝荒地野坡改造成了鳥棲蟲鳴的綠色樂園。

“你這次來,我有新玩意兒招待你們!”鄭文泰眨著眼睛,帶著孩子般調皮的笑。說話間,他端出了點心飲料。

椰子餅幹蘸牛油果醬,再搭配上桄榔芒果汁,的確新奇。“這些美食的原材料,都來自園子裏的植物。”鄭文泰說。

這是鄭文泰如今的新工作。閑不住的他推動興隆熱帶花園與海南大學食品學院、華南理工大學食品學院等開展合作,共同研發綠色健康食品。熱帶花園內,還掛牌成立了兩個研學機構,每年寒暑假都有大學生前來實習,近距離開展植物學和食品學研究。

“綠水青山裏藏著金山銀山。要打造好興隆的綠色產業鏈,我還有很多事要做!”鄭文泰說。